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华晨中国大跌27%!出售利润核心华晨宝马股权影响有多大

来源:证券时报 2018-10-12 13:19:2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0月11日,在华晨宝马成立15周年庆典活动上,宝马集团和华晨汽车集团决定延长华晨宝马的合资协议至2040年(从2018年至2040年)。宝马集团将对华晨宝马的投资将增加30亿欧元,用于未来几年沈阳生产基地的改扩建项目。

同日,华晨中国(01114.HK)在港交所发布停牌公告,以发布拟进行出售的有关事项。当晚披露的公告中,华晨中国宣布作价人民币290亿将旗下合资公司华晨宝马25%股权转让予宝马集团。交易完成后,华晨宝马汽车将分别由沈阳金杯汽车和宝马集团分别持股25%和75%。华晨宝马也成为首家外方控股的合资公司。

华晨中国10月12日复牌跳水,开盘价8.88港元,大跌17.47%开盘,盘前成交4685万港元。随后跌幅加大,一度下跌逾27%。

作为华晨中国利润核心的华晨宝马,随着持股比例下降机构预期华晨中国短期业绩将受影响。但优秀的自主车企并不惧怕开放竞争,标杆企业有望加速成长。华泰证券认为,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汽车行业优胜劣汰,长期来看产业竞争格局将更加充分,真正有竞争力的自主龙头有望实现产销规模进一步提升。

华晨宝马贡献利润主力

宝马选择在华晨宝马成立15周年庆典,这一时点发布收购华晨宝马股权公告的。

10月11日宝马集团和华晨汽车集团联合宣布,股东双方将延长华晨宝马的合资协议至2040年,进一步深化双方的成功合作。同时,对华晨宝马的投资将增加30亿欧元,用于未来几年沈阳生产基地的改扩建项目,位于铁西的新厂区建成后将使铁西工厂现有产能翻倍,而大东厂区的改扩建项目也在进行中,未来三到五年内,华晨宝马的年产能将逐渐增加到每年65万台,并将创造5000个新的工作机会。

今年6月,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显示,2018年我国将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在接下来的2020年将取消商用车、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其后,今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共同见证了中德双方若干合作协议的签署,其中就包括宝马集团在华增加投资的项目。

目前,华晨宝马对华晨集团的业绩表现影响较大。2017年,华晨汽车集团共计实现销售74.57万辆,同比下滑3.7%。旗下上市公司华晨中国年销量则为44.76万辆。其中合资企业华晨宝马实现销量38.65万辆,同比增长24.65%。华晨宝马在华晨汽车中的销量占比达51.83%。

与此同时,华晨中国当年共盈利43.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85%。其中,华晨宝马对集团纯利贡献由39.98亿元增加31.0%至52.38亿元。但如果没有华晨宝马这家合资公司,华晨中国的利润将会是负数。

推动自主龙头突围而出

由于燃油车企的合资股比限制将于2022年才完全放开,所以这次股权变更也将在2022年正式进行交割。

但宝马集团一旦提升在华晨宝马中的合资股比,这意味着华晨集团在华晨宝马中所能获得的利润可能受到影响。“华晨中国对华晨宝马业绩的依赖太重了。”有业界分析人士表示,“这次股比变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华晨中国的业绩。”

机构早已关注到上述问题。花旗发表最新研究报告,将华晨中国评级从“买入”下调至“沽售”,并将目标价下调73%,从28.9港元降至7.7港元。花旗认为,宝马增持合资公司股权的决定,可能影响华晨中国的业绩,加上花旗预期第四季汽车行业前景欠佳,故将华晨2019年和2020年度的纯利预测分别下调17%和25%。花旗预计华晨中国将派发73亿元人民币特别股息,意味著新估值上限为9.63港元。

其他大行看法一致,中信里昂证券将华晨中国的评级从从“买入”下调至“沽售”,目标价从15.98港元下调至10.02港元;中金公司则将华晨中国2018到2019年盈利预测下调8.3%和8%,目标价下调17%至9.5港元;中银国际将评级由买入下调至卖出,目标价由15港元下调至8.5港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股比全面放开后,以往中方依靠引进外方车型,躺着赚钱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以华晨中国为例,股比调整后,中方将面临净利润大幅下滑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不利局面,其必须利用2018到2022年的4年窗口期不断提升技术,打造出富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并逐步盈利,方能在未来日益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活下去”。

但优秀的自主车企并不惧怕开放竞争,标杆企业有望加速成长。华泰证券认为,改革开放之后国内汽车产业发展了近四十年,经过激烈竞争剩下多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同时零部件国产替代正呈加速趋势,优秀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和配套升级,在实力与渠道上实现突破,切入主流整车配套体系,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汽车行业优胜劣汰,长期来看产业竞争格局将更加充分,真正有竞争力的自主龙头有望实现产销规模进一步提升。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