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南方 潮涌蛇口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程洋 2018-09-04 05:01:5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风起南方 潮涌蛇口)

[摘要] 招商局创办的蛇口工业区,是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最早尝试,比深圳经济特区早了一年零七个月。40年后,蛇口能否继续保持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份锐气与勇气?

“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1978年,小渔村沿袭着“宝安县”的旧称,一年后,才更名为世人所熟知的深圳。

从空中俯瞰深圳,犹如一只大鹏鸟张开双翅。大鹏双翼伸向大海,一翼是大鹏半岛,另一翼则是南头半岛,蛇口就在那里。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关于真理标准的全国大讨论,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大幕拉开。同时,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的考察团赴西欧五国进行考察,希望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酝酿全面改革对外开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时招商局提出要建设出口工业区,正好赶上了国家的政策,加上蛇口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各种自然的因素、政策的因素、人的因素交汇在一起,成就了蛇口。”

1979年7月2日,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为打通海湾之间通道而炸山填海,此举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此后40年间,面积仅2.14平方公里的蛇口不断刷新发展的速度,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改革开放初期的响亮口号,从蛇口喊向全国。作为工业区的主要建设者和运营者,招商蛇口(行情001979,诊股)在给时代周报记者的回复中说:“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口号诞生于蛇口,被誉为蛇口精神。这种精神谱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效率观和价值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

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

1980年8月15日晚,皓月当空。深圳蛇口水产码头,17岁少年张顺悄悄靠近海岸,尾随其后的还有4名同伴。他们蹑手蹑脚,尽量不发出一丝声响,同时还要当心身后的狼狗。

逃港是他们酝酿了一整个夏天的计划。“七八十年代,我们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在海边长大,一年到头都在游泳,在海里游三四个小时,水性很好。”张顺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1979年5月高中毕业时,班里的40多个同学只剩下一半,余下都到香港去了。

从蛇口水产码头泅渡37公里左右,游过深圳湾,就可到达香港新界,这是当年偷渡香港的主要路线之一。“那天晚上天气很好,风平浪静。我们差不多游了5个多小时,途中有两个人游不动了,我们三个人拖着他们游过去的。”张顺回忆。到香港后,张顺们找到当地的蛇头,由蛇头打电话通知亲戚朋友来接。“一个人收费2000元,当时蛇口工业区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50元左右,很多蛇头做这行发了家。”

张顺在香港一家不锈钢家私厂当学徒,工资30元一天。多年以后,他带着在香港工作的积蓄,回到深圳罗湖投资设厂,那是1996年的事了。

当张顺游向香港,他身后的蛇口,已是春雷阵阵。

1977年11月11日,邓小平到广东视察,面对持续30年之久的“逃港潮”,他用带着浓厚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说道:“不能怪人家跑,问题恐怕出在我们的政策上。”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新举措,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1979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创办经济特区。同年7月,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建成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

“1979年7月2日,炸山填海,搞‘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和平整土地)工作。”张顺的同学林小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开山炮”炸掉的是当年横亘在蛇口4湾与5湾之间的山头。这一声炮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第一炮。

蛇口速度引领制度变革

1979年,林小静选择留在蛇口工业区,做了一名打字员。不经意间,她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蛇口工业区的沧桑巨变。在她的童年记忆里,蛇口是“一个很荒凉的农村,一片滩涂地”。“当年除了负责打字员的工作,我还兼做一些其他工作,如发放浮动工资、发奖金、发季度奖等。”林小静说,当年的蛇口为了鼓励生产,率先采取了浮动工资、发奖金的制度,意在尝试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大锅饭”的分配制度。

如今,昔日的蛇口工业区所在地已变身蛇口海上世界广场,高楼林立,不断逼近天际线,华明轮停靠在碧蓝的海湾上。这是一座废弃的邮轮,高9层、长168米、宽21米,后被改造成为一座集酒店、餐饮、娱乐为一身的商业综合体。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登临此处,亲笔题名“海上世界”。

海上世界广场内,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面海而立,中国首个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博物馆就在三楼。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副馆长杜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蛇口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鲜明的代表。如果要谈中国的这段历史,蛇口是绝对绕不开的一个地方。”

2016年,已经退休的林小静被招商蛇口返聘,负责改革开放博物馆的展品征集工作。博物馆开馆当天,林小静现场向时代周报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蛇口速度”的小故事。修建蛇口码头时,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规定每超一车的工作量就奖4分钱。工人原来每天能拉20车,一下子热情高涨,一天能拉131车。1981年6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件事,肯定了工业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

20世纪80年代,一系列的制度变革从蛇口走向全国。蛇口率先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官商分开,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突破了当时内地传统的管理模式。蛇口还率先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工会制度改革、公开招聘人才制度改革等,其率先实行的职工住房制度改革,更是为我国日后的住房商品化提供了经验。

除了在僵化的体制机制上为改革开放撕出一道口子,蛇口工业区更是要在观念上打开人们的思路。1983年,蛇口工业区打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招牌就立在蛇口工业大道路口。

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蛇口工业区,肯定了这句口号,当场表示“很好,很好”。蛇口工业区的市场机制迅速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此后效益观念、竞争意识、法制观念等市场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与“铁饭碗”相对的一批新词如下海、跳槽、炒鱿鱼等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蛇口的改革探索者、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袁庚曾被人问及,“蛇口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他回答:“是从人的观念转变和社会改革开始的。”如今看来,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观念转变,都为蛇口工业区赢得了发展先机。

蛇口精神

蛇口工业区自建设之初就面临争议。袁庚日后曾回忆,当时有人对创办吸收外资的工业区,似褒似贬地说这是“新洋务运动”。

一直以来,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人。直到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春天的故事才有了下半阙。郭万达指出,这些争论的背后,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蛇口要打破原有的体制,每一步改革就必然伴随着争论”。当年蛇口率先改革工资制度,搞计件制工资制度,根据贡献来分配,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时有人取笑这是一切向钱看,是资本家干的事,“但今天来看,当初的争论都是市场经济的常识”。

今年73岁的谭筑熙,是蛇口工业区第一期企业管理培训班的学员,历任蛇口工业区海景餐厅经理、海上世界董事等职位。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蛇口工业区的成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改革开放是天时,靠近香港是地利,聚集起一批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是人和”。

谭筑熙感慨,当年蛇口吸引了很多人才,许多投资者也愿意来这里,究其原因就在于“蛇口模式”能够让企业赚到钱,吸引了真正的企业家。“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你很难不托关系就把事办成了,”谭筑熙强调,“但是在蛇口,我一根香烟也没有递过,就把很多事情办成了”。

蛇口工业区就此孵化出一大批具有蛇口基因的优秀企业,走出了以平安保险和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被称为“单位面积培育知名企业最多的地方”。1988年5月,平安保险公司正式开业,其前身是蛇口工业区的社会保险公司。1987年4月成立的招商银行,其前身是蛇口工业区的内部结算中心。这两家企业如今依旧保留着当初蛇口的创业精神:“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为什么蛇口能走出这么多优秀的企业?关键在于这些企业身上所体现的‘蛇口精神’。”谭筑熙认为,所谓的“蛇口精神”就是蛇口人身上那股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干劲。他曾将蛇口工业区的发展作为工商管理案例来研究,发现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讲究效率,优胜劣汰,蛇口工业区里面的企业都充满了危机感”。

1980-1981年,蛇口工业区的工业总产值还是零,1991年已达340亿元。到1991年,工业区累计协议项目达382个,累计协议投资6.3亿美元,经济发展十分活跃。到1990年代初,蛇口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堪比“亚洲四小龙”。谭筑熙回忆说:“当时遇到了具体的问题,就结合现实的需求去解决它,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这就是改革的进程。”

后来,人们将“蛇口模式”进一步总结为“企业摆脱行政干预,充分发挥自主权,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搞活经济”。

未来将专注高端服务业

招商局创办的蛇口工业区,是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最早尝试,比深圳经济特区早了一年零七个月。40年后,蛇口能否继续保持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份锐气与勇气?

2013年,上海自贸区横空出世,新一轮改革开放备受期待。2014年12月,中国自贸试验区版图扩大到广东、天津、福建三地、同年年底,蛇口工业区被纳入广东自贸区,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2015年12月30日,招商局集团下属蛇口工业区吸收合并招商地产重组上市,并以改革开放第一年“1979”作为股票代码,成为央企地产业务重组样本。对外,主动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重构;对内,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适应、引领新常态,成为蛇口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承担的新使命。

据招商蛇口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借“一带一路”倡议东风,蛇口“前港-中区-后城”的产业模式,已在白俄罗斯、斯里兰卡、多哥、坦桑尼亚等国成功复制。今年以来,由招商蛇口负责管理运营的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区项目,新入园企业达11家,累计34家,合同投资额达到11亿美元,投产运营企业3家。2017年,招商蛇口首次实现签约销售额1127.79亿元,同比增长52.54%;实现营业收入754.55 亿元,同比增长 18.69%。业务类型上分,招商蛇口拥有社区开发、园区开发与运营、邮轮产业建设与运营三大业务,但社区开发与运营仍占据高达91.51%的营业收入。

面对新一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蛇口如何深度参与其中?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天的蛇口,主要面临土地瓶颈,所以应该以集中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他指出,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服务贸易是比较重要的一块,这一块包括了医疗、教育、科研创新等方面,这也是今后大湾区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而蛇口距离香港较近,港口条件好,又有制造业的基础,今后可以在这方面进一步引领发展”。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则强调,蛇口工业区是中国试验市场经济的第一个实验室,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标杆,“蛇口是一个巨大的改革IP,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如果从这里走出去一项制度改革,全国都会复制模仿。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蛇口位于大湾区的几何中心,特别适合作为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示范区。”对于蛇口的未来,孙不熟的观点与胡刚相似,“未来,基于不断上升的土地和人力成本,蛇口应该把集装箱业务转移掉,实现港城分离。蛇口将来应该专做高端服务业、科技和金融业,第二产业要逐渐替换掉。”

临近秋天,漫步蛇口海上世界广场,海风徐徐吹拂。袁庚的塑像昂首向前,目视远方,他的衬衫袖管高高撸起,似乎在告诉世人,应该一直向前走,莫回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招商蛇口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