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战投科力远谋混动技术 专家称丰田应开放专利

来源:证券日报 2019-01-29 03:32:4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吉利战投科力远谋混动技术 专家称丰田应开放专利)

近期,有关丰田将在中国开放其混动技术的消息不时传出。譬如“科力远将1元拿下丰田第一代THS(丰田双擎混动系统)核心技术”、“丰田欲将混合动力系统授权给吉利”等传闻,引起了汽车界的高度关注。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去年8月份,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董长征曾向媒体透露,丰田汽车正通过其在华最大的混合动力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合作伙伴科力远,与吉利汽车(港股00175)合作推广混合动力技术。

1月23日晚间,科力远发布公告,公司拟购买吉利集团、华普汽车合计持有的CHS公司36.97%的股权的并购重组事项获证监会有条件通过。《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受此消息影响,科力远1月24日开市复牌后,直线封涨停。

有分析人士表示,本次交易意味着,吉利通过换股方式,正式战略投资科力远。此外,由于丰田混合动力技术专利保护已进入解禁的高发期,通过联手丰田的吉利将更容易打开市场并加速混动技术普及。毕竟“拥有160余项美国专利的特斯拉为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都分享了专利技术,丰田更应如此。”

科力远亏损超7亿元

几经沉浮牵手吉利

事实上,尽管拥有自主研发的CHS(中国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头顶国内混合动力技术“一哥”的桂冠,但坚守混动信仰的科力远,并未享受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发的红利,以至于公司经营始终不见起色。

近三年来,公司股价不断下挫,累计跌幅一度高达70%,甚至出现了员工持股斩仓认亏的窘状。《证券日报》记者查阅公司财报显示,2015年至2017年期间,科力远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亏损9696.74万元、2.26亿元、1.02亿元。而公司上一次扣非后净利润为正值还是2010年,即意味着该公司已连续亏损7年多,累计亏损达到7.17亿元。只是多次凭借非经营性损益即政府数亿元的补贴款,才勉强躲过ST的噩运。

时至2017年底,科力远曾尝试引进外援自救,与海马汽车合作。然而,合作草草收场,预计2018年5月份上市的M6混动版也就此折戟。

几经沉浮后,去年12月14日,科力远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吉利集团、华普汽车合计持有的CHS公司36.97%的股权,交易作价为8.21亿元,每股价格为4.47元。

公告显示,此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股份数量为1.84亿股。交易完成后,吉利集团将持有科力远2.97%的股份,华普汽车将持有科力远8.13%的股份。这意味着,吉利集团直接持有及通过华普汽车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权比例合计为11.10%。

丰田混动解锁期日近

吉利剑指混动技术

事实上,科力远与吉利集团早有渊源。2014年10月份,双方签订合资协议,携手成立CHS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国内一线主机厂提供样车开发及CHS混动系统总成产品,总投资约100亿元。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1年初,彼时业绩向好的科力远,全资收购了松下旗下的日本湘南汽车动力电池工厂,后者是全球三大镍氢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一。自此,科力远开始直接为丰田的混动车型提供镍氢电芯和电极。

2014年8月份,丰田牵手科力远等5家企业,在江苏常熟建立合资公司,为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国产化混合动力汽车生产的动力电池。科力远也成为丰田汽车在华最大的混合动力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与合作伙伴。

据记者了解,CHS主要是由吉利和科力远双方在推动。这其中,吉利贡献较为成熟的混合动力系统及技术专利,而科力远则拿出其为丰田配套的成熟的镍氢动力电池和BMS技术,双方共同合作开发和合资建设CHS深度混合动力总成系统项目。

尽管目前各大车企都在加大新能源市场的布局力度,但在目前续航里程和充电设施均受限的背景下,将燃油车转化为油电混动,显然更切合实际且效率更高。

去年6月份,吉利、科力远、长安汽车和云内动力联合投资的科力远CHS佛山工厂正式投产。此后不久,丰田中国执行副总经理董长征便向媒体透露,丰田正在与吉利合作推广混合动力技术。对此,吉利总裁安聪慧也做出了肯定的回复。

有汽车分析师认为,目前在国内市场风头正盛吉利收购科力远后,不仅丰田技术的市场份额会大幅提高,同时搭载丰田混动系统的吉利将更容易打开市场并加速混动技术普及,进而也将吸引更多自主品牌合作,从而降低系统的成本。

他表示,丰田混合动力技术专利保护已进入解禁的高发期。此外,丰田混动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将前两代技术进行开放,对丰田影响甚微。毕竟“拥有160余项美国专利的特斯拉为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都分享了专利技术,丰田更应如此。”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马汽车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