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发钱?4月消费数据低迷,余永定:应该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办法

来源:时代财经 2022-05-17 18:07:0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直接发钱?4月消费数据低迷,余永定:应该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办法)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余思毅

近日,房地产、居民消费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

5月14日,#专家建议向受疫情影响百姓直接发现金#被推上微博热搜,阅读次数高达2亿。

事情源于5月14日,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表示,疫情来了后很多家庭的消费是下降的,这种消费下降有历史的惯性。为了保居民的消费,要对受影响的百姓直接给予现金补助。

无独有偶,“这些失去的消费就永远失去了,包括餐饮、旅游、酒店等各方面的服务性消费很难弥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近日的一番言论,同样引发广泛关注与共鸣。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国民经济情况,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1—4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9,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018年以来新高。

针对消费数据的疲软,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5月17日对时代财经分析,当前的消费颓势主要是由收入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以及预期下行引发的消费意愿下降、消费能力不足和疫情引发的消费不便所造成的。

“我们应该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办法,使我们的经济能够保持在一个最起码的增长速度之上,否则的话,会给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麻烦。”5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余永定对时代财经表达了对经济下行的隐忧。

在余永定看来,政府对于财政赤字不必过于担心,要大力施行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不必拘泥于赤字率要维持在3%以下。

究竟该如何动用财政力量,促进消费?李稻葵、姚洋、张斌等经济学家早前更是建议政府直接给低收入家庭发现金。

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对此并不认同,他对时代财经表示,虽然消费券可能对个体没有现金实惠,没有现金来得更具冲击和灵活,但大水漫灌的现金也可能流向政府不希望的消费领域,比如炒房,导致消费刺激的粗放和走偏。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二季度或将是本轮经济的底部和拐点

在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数据中,关于消费的数据备受舆论关注。据国家统计局,中国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环比下降0.69%,3月下降3.5%。

袁帅对时代财经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措施对多个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很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遭受巨额损失,特别体现在餐饮、旅游、交通出行、酒店住宿等行业。

此外,国家统计局提到,4月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6916亿元,下降8.4%,这意味着,汽车销售疲软极大拖累消费。

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4月汽车产销量120.5万辆和118.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46.2%和47.1%,同比分别下降46.1%和47.6%,产销量为近10年以来同期月度新低。

“居民消费决策的特点是在收入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会优先削减或延缓大宗耐用品消费支出,如购车购房等,这是汽车销售受到较大冲击的一个原因。”一家大型不动产基金宏观研究副总监岳翔宇进一步分析,“疫情冲击上海及长三角汽车供应链是汽车销售下降的另一个原因。”

据悉,汽车供应链是一个倒金字塔形,越往上涉及的供应商数量越多,往往以10倍数量级增长。据证券时报报道,对于车企来说,通常一级供应商有几百家,二级几千家,再往上就更多了。车企基本只能对接到一级,最多触及一些核心的二级,越往上风险越高,中小供应商在危机中只能被动停产,但哪怕是缺一个小小的线箍,整车都生产不出来。

供应链受阻和复工复产的严峻形势客观上对车企生产造成极大的冲击,据乘联会披露的乘用车销售周度数据,4月上旬的日均零售仅为2.5万辆。岳翔宇告诉时代财经,近期已回升至3.2万辆左右,预计后续还将回升。

购房也是一个家庭消费的大额支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397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4%。商品房销售额37789亿元,下降29.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2.2%。

房地产消费骤降,刚刚过去的周末,央行和银保监一起出手,提出对于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现行规定执行。

岳翔宇指出,央行此举是落实4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指出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预计楼市将进一步转暖。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的发展对经济走势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倘若本轮楼市回暖,能否给经济带来一支“强心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地产业人士告诉时代财经,尽管今年以来不少地方“松绑”,再加上中央层面也对刚需以及改善性需求提供利息方面的优惠,但如今的“放水”与过去的“放水”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房地产市场未必会反弹。

“以往政策放水,银行在贷款审查和操作提供很多便利和不规范操作,才促成‘大水漫灌’。”该名业内人士解释道,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松绑与放水能否极大拉动经济,要进一步观察。

在岳翔宇看来,消费的颓势与经济的走低既有经济周期性的因素,也有疫情的突发因素。岳翔宇进一步分析,我国的新冠确诊数据已于4月见顶回落,全国公共物流园指数也已于4月见底反弹,这表明随着疫情形势总体显著好转,二季度或将是本轮经济的底部和拐点。

“历史经验看,新冠的一过性冲击后,经济会步入复苏。随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继发力,三季度将迎来转暖。”岳翔宇说道。

专家称发消费券比现金效果会更好

由于消费领域主要在第三产业,当消费受到扰动,首当其冲就是失业率。

据国家统计局,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至6.1%,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分不同年龄就业人群看,4月,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录得5.3%,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为2020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年轻人就业承压突出,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明显高于总体6.1%的水平,4月录得18.2%,较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疫情一旦得到控制,消费是否会迎来反弹?

5月16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斌对时代财经分析,经济稳定的主要难点是疫情管控限制了经济活动,消费生产、流通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在张斌看来,疫情管控降低以后,各种经济活动会有恢复,但可能有“疤痕效应”——很多企业破产以后未必能重新开张,消费者收入受损以后也会影响消费。 

对于疫情带来的“疤痕”,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日前在一个公开场合称,据其数据研究发现,“今天消费下降1%,未来七八年都会下降,这种下降会有历史的惯性。”因此,李稻葵呼吁要给受疫情波及较为严重的地区的低收入家庭每户发一万,通过这个方式稳住未来的消费。

余永定等经济学家们呼吁政府采取一切能采取的办法去刺激经济。

据国元证券统计,今年前4个月,四川、陕西、天津等20个省市先后发放消费券,涵盖米面粮油等必选消费,家电、汽车、酒店旅游等可选消费,覆盖领域广。

据上观新闻,今年以来20省市合发超34亿元消费券,乘数效应最高逾20倍。

接下来是否要加大力度普及和推广消费券?还是进入到发放现金的阶段?

今年3月张斌就曾建议,“对弱势群体家庭采取为期1年的暂时性收入补贴”,且补贴金额不能太低。5月16日,张斌称,经济学家们赞成对低收入群体和疫情防控区域消费者发钱,对受损企业补偿,降息和增加基建投资。这些措施都会改善经济主体的现金流,减少经济损失。

岳翔宇则对时代财经表示,今年疫情救济政策与2020年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格外重视消费。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免税店建设、助企纾困等多方面消费促进举措,主张创新提质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对于是否要加大力度普及和推广,岳翔宇称,具体还要看落地的效果,“发消费券比发现金效果会更好,因为刺激消费的原因就在于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意愿降低、增加储蓄,发放消费券不仅增加居民获得感,也会沿着产业链传导,增加销售商、生产厂家收入,实际是以消费券作为杠杆撬动更多的经济活水。而如果发放现金,假如居民将现金存起来,就很难起到这种倍增效果。”

袁帅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任何消费券都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向的货币,也就是只能在某些条件下充当货币使用。从对经济复苏的刺激还有对经济消费力的操控度上,消费券整体就实惠而言,要比现金更好。

袁帅不太支持直接发放现金,虽然派发现金对民众而言最实惠,但现金可能转化为储蓄而无法刺激消费,因此消费刺激会存在滞后效应,等于远水救不了近火。

袁帅补充道,如今网络时代,消费券发放渠道非常便利,与发现金相比,消费券见效快,可以精准施策,拉动消费的撬动效应大,能够获得数字经济的赋能,并为政策评估和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消费券也可以对消费者进行‘画像’,根据消费者群体的不同而进行不同额度和方式的投放。最后,消费券的乘数效应较大,消费券有很强的撬动效应,往往能以小博大。同平台企业合作,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资金来撬动平台企业的‘跟投’,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袁帅解释道。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元证券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