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票据转贴现业务 提高票据资产流动性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肖小和 2017-02-18 11:26:3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改革持续深化,电子商业汇票(简称电票)迅猛发展,电票占比逐步提升,而上海票据交易所的开业,既是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产物,也是票据市场进入历史新阶段的标志。综合起来看,票据业的经营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票据转贴现业务对提高票据资产流动性,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票据转贴现是怎么回事

票据转贴现是指某家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将未到期的已贴现或已转贴现的商业汇票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而票据回购是附回购协议的买断式转贴现转出,分为逆回购(买入返售)和正回购(卖出融资)。无论是票据转贴现还是回购,其实都是金融机构资金融通的一种方式。金融机构通过卖出或者买入票据资产实现资金融通、资产结构调整和获利。

票据转贴现是票据业务中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票据转贴现业务为票据资产提供着充足的流动性,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借助票据业务,优化资产结构,增强资产的稳定性。票据转贴现业务是货币市场的重要补充,是央行再贴现、逆回购等宏观经济调控行为传导至货币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

票据转贴现业务发展现状

1.商业汇票业务快速发展

从央行历年支付体系运行报告可以看出,我国商业汇票无论从结算笔数还是结算金额,平均每年的结算量均以较快速度增长。从2009年到2015年,商业汇票笔数年均增长8%,结算金额年均增长10%。不过,相关指标在不同年度起伏波动是比较大的。而单笔结算金额的变动则反映企业对商业汇票融资需求的变化。从结算量和结算金额同步双增、而单笔结算金额发生波动的情况看,我国实体经济整体景气度也是随经济增速调整而波动的。

2.电子商业汇票跨越式发展

2009年以来随着央行大力推广电子票据系统,电子票据系统以其与生俱来的安全、便捷等特点正为市场参与者所认同。参与电子汇票承兑业务的银行和机构在连年增长。根据人民银行支付运行体系报告,截至2015年底接入机构已达396家,电子商业汇票的交易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根据人民银行数据,从2009年至2015年全国电子商业汇票交易笔数累计年均增长284%,交易金额年均增长352.1%,其中电子商业汇票承兑笔数年均增长113%,电子商业汇票承兑金额年均增长280.2%。2014年以后商业汇票贴现金额迅猛增长,电子商业汇票占比稳步提升。2015年全国商业汇票贴现金额较上年增长148.3%,其中电子商业汇票贴现金额占比达26.7%。

3.票据转贴现业务发展状况

由于纸质商业汇票的局限导致其规模与交易难以跟踪及统计,故在此讨论的主要是电子商业票据中转贴现业务的发展情况。

(1)票据资产加速从表外返回表内,票据贴现规模的增加推动了票据转贴现业务的发展。在外需疲弱导致我国出口下滑、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考验,不良率攀升。在商业银行表内信贷资产增长不足的夹击下,银行加大了票据贴现的力度,将票据资产向表内信贷转移。数据显示,2013年三季度以来贴现承兑比逐年提升,由30%占比迅速提升至2016年的60%。

票据贴现业务的活跃与增长直接增加了转贴现业务的标的票据资产。而活跃的票据贴现业务正促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大票据转贴现业务,以加快资金融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这几年票据转贴现业务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呈指数式增长。

(2)电子商业汇票转贴现业务迅猛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电子商业汇票转贴现规模达到14.22万亿元,比2012年末累计增幅高达3100%。这表明自2014年以来商业银行在合规经营的要求下,已越来越认识到电子商业汇票转贴现交易具有无可比拟的安全、便捷优势,加快票据转贴现业务的发展既可为票据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又可以促使票据承兑与贴现业务稳步发展。

此外,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银行业不良率攀升,一些商业银行出于风险和收益双重考核要求,一方面会购买一些低风险资产来加强资产质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有些商业银行也会出售部分票据资产,以增强票据资产流动性来增加票据收益,这就促使票据转贴现业务在这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

票据转贴现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纸票与电票并存,在票据转贴现业务中操作风险突出

从交易介质的角度看,无论是纸质票据还是电子商业汇票,在票据转贴现业务的各个环节都蕴藏着风险。但是相较于纸质票据,电子商业汇票是以数据电文形式制作,并登记存储于ECDS中,不存在假票风险。除系统数据库出现崩溃外也无需担心数据丢失和保管的风险。

在操作层面上,电子商业汇票较纸质汇票大量减少书写错误、背书不连续、重复背书、印章加盖不清晰或不规范等风险,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操作的风险。但是电子商业汇票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人员操作和审批不严格导致利用伪造的证件接入电子票据系统,并直接进入电子票据流转环节造成票据风险的案件时有发生,就是一个问题。

2.票据转贴现业务的交易及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随着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由持票生息逐步向持票生息与周转获利并重的方向转变。近年来转贴现规模迅猛增长正说明了这一切。然而在票据转贴现获利交易中,大量票据中介参与其中,票据转贴现业务缺乏统一的市场监管和风险隔离。由于票据中介是趋利而来的,票据经营行为良莠不齐、动机不纯者时有出现。

而随着票据交易中间环节增多,交易链条的增长使得投机分子伪造假票据、假印章、假资料、假发票的机会增多,从而有可能引发各类票据案件。此外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疏漏,如对票据贴现业务先贴后查,逆向操作;对票据背书查看不仔细,背书不合法、不完整;对企业印鉴核验不认真;不按规定流程操作等,也会导致票据运营过程中风险管控难度进一步提升。

3.票据转贴现、回购交易中可能存在合规风险

商业银行如果片面追求利润,或者一些票据经营机构负责人为了突显个人经营业绩,可能会发生清单交易、熟人交易等情况,为一票多卖、资金空转、违规拆借资金、资金违规投放等留出了空间,并有可能人为地阻碍内部合规检查和合规管理。特别是与非法中介机构合作时,更容易形成内外勾结,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合规经营风险。

由于票据转贴现和回购交易涉及多个票据经营机构,一旦出现合规漏洞,不仅会扰乱票据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有可能给票据经营机构造成巨额损失,甚至会埋下票据市场系统性风险隐患。

4.票据转贴现业务创新需关注法律与监管风险

当前信贷资金停留在实体经济中的规模和时间有所缩减,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部分企业经营业主试图利用票据中介将融资性票据包装为贸易型票据,导致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进入银行系统,继而流转入票据交易市场环节。随着各类票据纠纷引发的诉讼案件增多,票据公示催告和司法冻结不断增加,各类法律风险导致的票据违约案例增多,给票据转贴现业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问题。

2015年末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对票据业务作出相关风险提示,重拳整顿票据业务。2016年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规范票据市场,表明了监管部门对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决心和力度。随后,监管部门还陆续开展了“两加强,两遏制”的现场检查和交叉再查,要求之严格,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对票据转贴现的合规性要求日益严格。

5.票据转贴现计提的风险资产权重过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票据转贴现业务的发展

目前票据转贴现业务风险计提是按照新资本管理办法执行的。举例来说,一笔票据业务,经过A行贴现后卖断给B行,B行卖断给C行,C行再卖断给D行,最后再由D行卖断给E行,经过多次交易后,由于所有背书人都有被追索的可能,故A、B、C、D、E行均需要计提加权风险资产,这样造成的结果是A、B、C、D、E行累计计提的加权风险资产远远超过该笔资产本身的风险计提。

随着票据交易所的成立,票据转贴现业务将进一步活跃,票据资产的流转速度将逐步加速,但是过高的风险资产权重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票据转贴现业务。而随着票据风险资产的计提,令与同一笔票据资产相关联的资本成本随着转贴现的流转迅速提升,相关机构只能被迫提高定价予以弥补,致使票据资产定价逐步提升,这显然违背了资本充足率管理对商业银行债权加权风险权重为25%和20%的初衷,限制了票据转贴现交易的合理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票据资产的流转性。

发挥转贴现业务融通功能,推动经济金融良性发展

1.进一步扩大电票交易,提升电票占比

一是扩大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覆盖率,增加电票交易主体。通过分批组织符合条件的财务公司开通电子商业汇票线上清算功能,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其他金融机构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代理的方式加入电票系统,并持续开放电票接入系统。对全国性的财务公司应加快推动其加入电子票据系统,鼓励其开展电子票据业务,带动产业、行业、集团的融资票据化、电子化、便利化。

对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要推动其积极开发完善电票系统,提高电票使用效率。对全国票交所可以促其加快票据交易产品和票据衍生品的开发、推广、应用,提高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交易频率和效率,提高票据资产流动性。鼓励金融市场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电票转贴现(含买断式和回购式)、提示付款等规定业务交易,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财务公司接入电票系统及电票系统网点开通率。

二是提高服务水平、简化业务流程。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签发、收受、转让电票,按照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制定的电票客户端功能标准与操作规范办理电票业务。在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方面,金融机构可通过在线审核电票的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在贴现交易时,企业无需向金融机构提供合同、发票等资料。金融机构办理电票转贴现业务(含买断式和回购式)时,无需再签订线下协议,如有需约定的事项,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电票系统合同模块签订协议,或在备注栏内加注约定有关事项。在保证票据交易背景真实性的前提下,简化票据交易资料,提高票据转贴现办理效率。

三是规范操作,确保业务有序开展。一方面强化电票系统代理接入真实性审核,且在电票系统开展业务时应规范录入组织机构代码;另一方面,在电票背书连续性的审核上进一步采取实质重于形式的标准提升票据提示付款效率,严格划分各机构履行电票付款责任。在票据业务查询查复环节,要及时掌握票据是否被挂失止付或公示催告等信息,切实防范法律风险。严格落实纸质商业汇票登记制度。纸票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的转入、转出行均需按照转贴现业务登记要求办理登记,切实防范纸票重复抵押风险。

随着各金融机构严格落实电票业务各项制度规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应全部通过电票办理;自2018年1月1日起,原则上单张出票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应全部通过电票办理。可以预见的是纸质票据占比将快速萎缩,电子商业汇票占比将延续2013年来的趋势,继续提升并逐步占据票据市场主导地位。

2.上海票交所成立上线为票据转贴现业务快速发展提供统一规范的交易平台

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这是中国票据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票交所的成立彻底打破了票据市场格局,对票据转贴现业务乃至中国金融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票据交易所为转贴现提供统一的场所及信息渠道。票据交易所的成立有助于进一步繁荣票据市场。之前票据市场是离散型、自发式市场,是由相关机构点对点、单笔询价、送票清算的业务模式。离散型市场会导致交易壁垒、信息不对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票据市场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随着票据交易所的开业将突破目前票据市场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市场和交易平台,获取更加全面真实的市场信息,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票据交易意愿和票据流转速度。

二是票据交易所的成立有利于为转贴现业务形成价格发现机制。没有建立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之前,票据交易缺乏统一的风险识别标准和议价、定价机制,票据交易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一般情况下,纸质票据承兑期限在6个月之内,电子票据承兑期限在1年之内,基本能够满足一般实体经济的短期资金需求。但是如果利用票据承兑业务的便利性来进行长期投资或开展生产、经营周期较长的业务时,就会形成期限错配,给企业资金周转造成一定的偿付困难。没有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企业只能通过建立自身的票据池来平摊期限,而不能通过票据市场交易来平抑期限错配风险。

而随着票据业务利差的缩小,商业银行更需要关注票据业务的利率风险,防止流动性陷阱。随着票据交易所的开业,形成了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市场,金融机构在进行贴现、转贴现业务时,可以非常便捷地了解票据市场贴现利率波动和票据市场资金供给利率的即时变动信息,有助于消除票据交易的区域因素,提高票据转贴现信息透明度,完善票据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从而降低票据转贴现融资成本。

三是票据交易所的开业有助于提升转贴现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票据业务特别是票据转贴现业务涉及合规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多个领域,且存在发案金额大、作案手法隐蔽等特点。票交所以创新思路致力于票据在银行、非银金融机构之间的电子化流转,最大限度地降低纸质票据的真伪、运输和保管等风险。此外,票交所拥有统一的交易和操作规程,有助于形成行业统一的业务执行标准,规范票据转贴现市场的经营行为,有助于提升各市场参与者对票据转贴现规章制度、风险防控、合规操作的认识和理解,提升票据转贴现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是票交所的开业有利于推动票据市场体系的发展。完整的票据市场体系包含承兑、直贴、转贴现、再贴现、经纪人、评级和衍生品多个子市场,且互相关联、不可分割。但是从当前情况看,由于票据的多重属性任由各个市场独立发展。现在,随着票据交易所的开业、电子商业票据参与主体的增加,使得整个票据业务各环节相互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引导建立更多类型的票据经营机构,构建多元化的票据市场参与主体。

3.坚持创新,不断探索票据转贴现业务发展的新战略和新模式

随着银行存贷比指标的取消,银行利用转贴现业务作为“通道”调减信贷规模的动机大幅降低,转贴现业务逐步回归其本源,成为资金融通及获利投资的方式,成为货币市场的重要补充形式。未来随着电子商业汇票的普及,电票以其方便、安全、线上的属性,以及便于查询查复、审核、交易、流转的特点,为票据转贴现业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手段。随着电票业务接入主体的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转贴现交易及提示付款等业务,使得未来转贴现业务的交易形式与模式逐步演进。

例如,票交所推出的“买断式回购”业务就是对过去市场上“双买”和“代持”业务的整合创新。票据交易所从系统刚性控制和机制上都有充分的保障,促进了该品种业务的良性发展。另外由于票据交易所潜在的跨界属性,未来将可能进一步促进转贴现业务在跨界、跨业、线上加大创新力度。比如探索与货币子市场、保险投资资管市场、信托证券资管市场、票据资产证券化、资本市场中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品方面的创新力度,彻底激活存量票据资产,提高转贴现交易的活跃度,以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4.注重合规、审慎经营,有效防范票据转贴现业务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

票据转贴现业务的良好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内部合规体系建设,票据转贴现参与主体要树立正确的票据合规经营理念,坚持科学发展,端正票据交易行为,稳健发展票据转贴现业务。要强化票据转贴现交易内控制度建设,规范相关操作规程及流程,从票据的审核、查询查复、背书、真伪审查中,对相关要素进行尽职调查和仔细分析,严防审查走过场、审批看形式,切实把控操作风险,保证票据转贴现业务的健康发展。

5.依法监管,力求完善,优化转贴现监管政策,有效防范票据转贴现的法律风险

一是票据转贴现业务创新及办理过程中需有效规避业务办理中的法律风险和监管风险。由于票据贴现后本质上是一笔短期贷款,而票据资产计入信贷规模,银行票据进入银行间市场流通后,就衍生了商业银行将票据资产用来当作调节资产结构的“缓冲剂”,以满足各项监管指标的调控要求,包括存贷比指标、LCR流动性指标、信贷规模指标等。

二是要加快对《票据法》的再次修订完善。1996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部分条款与今天的票据市场有很大脱节。如今,电子商业汇票、互联网+票据平台、融资性票据、全国票据交易所的出现,颠覆了《票据法》中关于纸质票据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全国票交所的开业,不仅加快了票据资产在市场参与主体间的流转,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票据承兑签发量和直贴量,以扩大票据市场资产规模。为此,应加快推进对《票据法》相关条款的修订,对融资性票据和票据无因性特点要实事求是,要与时俱进,尽快完善,以推动票据转贴现业务的创新性发展。

三是不断强化对票据转贴现业务的监管要求。随着票据市场的深化发展和创新浪潮的兴起,票据转贴现业务参与的主体已日益多元化,票据创新的方式已不再局仅限于对产品和业务模式的改进,而是从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进行创新。与此同时,银行业监管部门更是从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角度,加强对票据转贴现业务的监控与管理。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票据转贴现业务办理过程中,注重对票据价格走势的研判,把控表内信贷资产总量和表外票据资产规模,合理安排表内贷款、票据承兑、票据贴现和票据转贴现的配置额度及期限结构,防止期限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陷阱。

要加大对票据转贴现业务创新的整体性、全局性风险的监控,把握新产品、新业务的操作流程和风险要点,建立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监测模型。同时随着票据转贴现业务的新变化和全国性票据交易所的建立,对相关制度办法要进行调整,完善监管部门与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机制,降低博弈成本,推动票据转贴现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有序开展。

(作者单位: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

(本版主持:邹民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