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标卡的“最后冲刺”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17-03-20 09:46:1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李意安

在“双标卡”将淡出历史舞台已成为行业共识之后,“双标分离”的缓冲期依然比想象中漫长。

近日,经济观察报记者注意到农行、建行、交行及浦发、民生、华夏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依然在悄悄冲刺存量双标卡种的新卡发行。

“双标卡的新卡面不会再出了,但是已经存在的卡种还是可以继续发卡的。”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一位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不过,银联人士却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银联人士表示,尽管针对双标卡的存量卡种是否能继续发新卡央行未有明确发文,但早在2014年,央行就曾经给出过“2015年1月1日起,所有信用卡、借记卡都必须发行芯片卡”的规定。由于银联与外卡组织芯片卡标准不兼容的问题,目前市场上所有的双标卡都是磁条卡,因而,从这一点来讲,双标卡的发行已经违背了央行给出的规定。“严格意义上来说,2015年到现在还在发行双标卡的,都属于偷跑。”

另有接近央行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监管层态度已经十分明确,“央行在给出芯片卡落地的时间表之后又曾几度重申要加快存量磁条卡更换为金融IC的进度。而银联明明有很多可行的手段去落地执行,但是他们没有,可能还在等待央行的最终发文吧。”

银联与央行彼此等待的时间空隙为银行们冲刺双标卡发行腾出了最后一段赛道。而在最后一道闸门落下之前,双标卡的发行进入了升温的阶段。

卡中心的算盘

“现在的情况就是,大家都在偷偷地使劲,但谁也不吱声。大家都不想引起监管的注意,枪打出头鸟。”一家为银行卡提供技术服务的第三方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记者查看了五大行及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中心网站,农行、建行、交行及浦发、民生、华夏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依然可以申请带有银联标识的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和JCB的双标信用卡。

所谓双标卡,是指带有银联标识的外卡组织信用卡,是外卡组织在境内无法开展人民币清结算业务的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2014年底,央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15年4月开始,新发行的金融IC卡必须符合2013年2月5日发布的PBOC 3.0规范,而Visa、万事达或美国运通均采取EMV的技术标准。这表示,由于标准的不同,两者将再无可能在同一张芯片卡上兼容——当然,清算市场面临开放之际,这既是眼下的结局,也是央行发布PBOC标准的初衷。也正因如此,目前市场上所有的双标卡均为磁条卡。

从产品力的角度而言,双标卡具备单标卡无法比拟的优势。“信用卡中心最大的驱动力也就是用户喜欢。”一家大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双标卡在国内刷卡走银联通道,境外可以选择走外卡组织的通道,客户可以少带一张卡,省很多麻烦。因为以后就没有双标卡了,所以现在新申请下来的双标卡有效期基本都从3年延长到了5年。”

除此以外,因为外卡组织多年的国际品牌积淀,银行们也十分热衷于推广外卡组织的高端卡业务,交行、农行、建行、浦发、民生、华夏都推出了相应的“白金卡”、“钛金卡”业务,用以满足高端用户的海外出行需求。“一些境外卡组织也会给予银行们更大的利益驱动,在其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牌照资质之前,境内银行发行的外币单标卡生存空间将非常尴尬。”一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在发卡行与收单行为同一银行、交易不走银联交换网络的本代本模式下,以前在部分银行的部分机具上存在过为境内发行的外卡提供收单受理的情况,但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根据监管规定,这种情况是被明确禁止的,无论线上线下。因此,在外卡组织获得人民币业务资质之前,如果双标卡消失,仅仅为了出国需求而申请单标外卡的人群将大大减少。”

银联的态度

一位接近银联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在大行试图强势保留双标卡的情况下,银联并不具备和大行叫板的能力。因而银联的态度“还是以等待央行明确下文叫停双标卡的发行为准”。

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广金融IC卡的问题上不遗余力。

早在2013年2月,央行就发布了PBOC 3.0的标准,该标准针对的就是单芯片的银行卡,降级迁移的磁条芯片卡就已经从该标准中删除。

去年7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的通知》指出自2017年5月1日起,全面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的磁条交易”,并再次重申要求商业银行加快存量磁条卡更换为金融IC卡的进度。

“事实上,银联可以采取的手段非常多,但从结果来看,银联选择了不作为。比如,生产卡的卡厂是需要银联来进行资质认证的,全国也就十几家,银联不给认证,卡厂就寸步难行,卡厂不会为了磁条卡的小头生意,断了芯片卡的大头。即使不是一刀切,银联也可以要求卡厂根据人民银行规定,有节奏地安排缩减磁条卡的生产量,最终实现磁条卡的退出。但这些事情,银联都没有去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一位外卡组织的市场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外卡组织对于双标卡的未来内心也都十分清楚:“趋势上来看,这个事情必不长久,央行肯定会下文,但是在什么时间窗口,现在还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太久了。”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