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专家热议:金融监管的“度”在哪里?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高翔 2017-03-25 12:20:2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博鳌专家热议:

金融监管的“度”在哪里?

金融监管的“度”在哪里?防范风险、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性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该如何平衡?

昨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大金融大监管”分论坛上,与会嘉宾指出,尽管无法达到防风险与保持可持续增长之间的完美平衡,但监管制度应尽可能地做到激励相容,寻求监管者与从业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防风险与增长的平衡

国际金融危机后,监管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

监管者该如何平衡防风险和维护可持续的增长?这是分论坛主持人、高盛管理委员会委员、亚太区总裁Kenneth HITCHNER所关心的问题。

过度的监管,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经济增长有何副作用?结合亲身经历,日本金融厅副长官冰见野良三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破裂后,政府也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做了一些正确的事,但也有很多官僚化的做法。其后果是,年复一年,人们把钱全放在银行里,企业囤积现金,银行也惜贷。情况确实很平稳,但这不可持续。

“银行体系固然要防风险,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如果一点风险也不承担,也是一个问题。”冰见野良三指出,“目前金融稳定理事会下设了141个相关委员会,他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增加新的监管规则。试想,如果有141个医生同时给病人看病,会发生什么?”

港交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任何一个监管措施,出发点都是好的,都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但把单个规则加总起来,是否超出了金融机构的承受力,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据他测算,如果将巴塞尔协议Ⅲ和国内的所有监管指标加总在一起,中国的银行要将利差维持在3.5%以上,才能维持经营。这样一来,金融机构肯定会想绕道而行,比如不受资本金约束的影子银行。

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

防风险是监管者的职责,但或许需要明确的问题是,监管者防的是什么样的风险?曾长期在央行工作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监管当局防范的是系统性风险,不是个别金融机构的微观风险。金融机构就是经营风险的,如果连它都是风险厌恶型的,那么实体经济将无法获得融资。

在巴曙松看来,把灰尘扫到地毯下边去了,看不见了,地板未必就干净了。监管者和金融机构应该是激励相容的,两者可以去寻求目标上的一致性。监管措施的加码,不可过度损害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性。

作为资管行业的从业人士,星融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时间对上证报记者指出:“尽管从业者与监管者无法完全步调一致,但双方可以产生良性的互动。监管者可以划定红线,从业者将之作为底线不能触碰。给到负面清单后,鼓励创新,并给到创新者实践的路径,这点也能重要,因为好的政策无法落实的状况在现实中还是存在的。”

下一步,金融监管的度该如何把握?吴晓灵表示:“我希望在国际层面谈好的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同时归并一下同类项,不要太复杂了。有两个底线要守住:对银行的监管要比非银行金融机构稍严一些,同时对银行自营业务和代客业务做有效隔离。我认为,最有效的管理风险的方式,是暴露风险,因此要允许金融机构破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