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网建设卓有成效深圳资本市场风控迈向精准化管理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忆 2017-05-24 10:18:1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一个处室不到10个人,监管着全国数量占比达15.5%的证券公司、21.6%的行业资产规模以及22.4%的业务份额……听起来超乎想象,但这确确实实是深圳证监局日常监管的一个真实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2016年,深圳辖区证券公司数量从11家增长至20家,总资产由不足5000亿元增长到12465.32亿元,营业收入从525.86亿元增至725.84亿元……不过,在深圳辖区金融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同时,一些风险因素也慢慢在积聚。

在中央把“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背景下,在监管资源有限与监管重负荷等突出矛盾中,如何改变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监管方式,加强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成为证监会派出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课题。

通过调整组织架构、探索量化分析监管方式及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深圳证监局已经摸索出一套基于风险导向、由三个风险监测体系和平台组合而成的风险防控机制,切实提高了监管效能,实现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为辖区资本市场构筑出一张“安全网”。

调整组织架构破解监管痛点

据深圳证监局日前发布的2016年监管年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深圳共有证券公司20家,证券公司分公司71家,证券营业部366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驻深代表处8家。深圳证券公司家数仅次于上海,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二位。

“从2011年至2016年,辖区证券公司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均呈现翻倍增长,创新度和多样性大幅提升的同时,辖区资本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也使得我们监管和风险防范的压力大大提升。”深圳证监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以人数不足10个人的机构一处为例:人均监管证券公司超过2家、人均监管分支机构达47家,以2016年接收的辖区证券基金机构报送的文件数量7628份计,平均每人需要审阅848份,而以证券公司月度报送的含逾6000个数据项的报表体系计,一期监管月报需要耗费的监管人力是40人……

在监管资源有限和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之间,传统监管方式的痛点逐步显现:重合规轻风险,碎片化、分散化,监管过多依赖于人工判断,等等。

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的影响和市场教训使得证监系统和深圳证监局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据深圳证监局相关人士介绍,这种认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风险的突发性和烈性往往超乎市场预料;二是风险跨市场、跨行业的传导性机制已经形成,亟须监管部门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

至此,监管思路的改革方向已非常清晰。“我们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实现从合规导向为主,向合规风险导向并重转变,由碎片化、分散化的转变向标准化系统化转变,由人工判断型监管向技术导向型转变。”前述深圳证监局相关人士表示。

这一监管思路的转变,首先体现在组织架构上。

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深圳证监局便逐步探索监管组织架构的调整。过去以市场主体设立的组织架构,如负责证券公司监管的处室、基金处、期货处,自2016年1月1日后,便大规模调整为机构监管一处、机构监管二处和机构监管三处。其中,机构监管一处负责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进行风险监测,机构三处则专门负责对辖区包括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及其子公司、期货资管在内等的所有资管业务和产品进行日常监管和事中风险监管,初步形成了资管业务统一监管的格局。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全局对重大风险监管事件的协调,深圳证监局还专门成立了跨处室风险小组。这样的风险小组如何开展工作?据深圳证监局相关人士介绍,以辖区近期将要进入退市程序的某家上市公司为例,其相关事项既涉及上市公司的风险处置,涉及在证券公司开户的投资者,还涉及机构监管的协助。此外,除了散户投资者外,还可能涉及一些资管产品及其持有人。“这样的一些风险往往是全局性的,涉及多个监管主体和多个业务处室,风险小组主要是针对类似的风险,来起到统筹协调和统一处置的作用。”深圳证监局相关人士表示。

此外,强化与地方政府的风险协调机制也是深圳证监局在机制建设方面的一大探索。其中,最为市场广泛关注的便是与前海管理局签署的《私募基金监管合作备忘录》,双方目前正在前海共同探索和实践私募领域协同监管新模式,探索私募监管协作机制。

监管转型催生事中风险监测体系

对风险监测方法进行探索,通过系统方法论形成分析体系,将传统的人工分析监管向量化分析监管的方式转变,是深圳证监局探索监管转型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对境外市场以及我国其他监管部门监管实践的广泛调研基础上,深圳证监局以事中动态为突破口,首次创新性地推动证券公司风险防范体系在深圳率先落地。

据深圳证监局相关人士介绍,这套于2015年7月份正式运行的证券公司事中监管风险监测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主体风险监测分析、重点业务风险监测分析及财务及经营情况分析。主体风险监测分析模块以辖区20家证券公司为监测目标,设计了38项主体风险监测指标,划分为包含全面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6大风险防线。重点业务监测板块则可以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和市场重点,对单独某一项业务领域进行连续监测。

在对监管数据输入之后,相关系统平台会依据设定好的模版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并自动生成多层次风险报告。

“以前的监管模式是事件驱动型、被动型的监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形成了以风险监测为核心的整体框架,实现了线上监测和线下检查的有效衔接,提高了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圳证监局相关人士介绍道。现在,监管人员能够通过该体系将监测范围扩展到辖区整体风险和单一业务的风险监测。

在依托监测体系的多维度分析及智能化预警之后,监管人员在此基础上尝试按照风险维度进行监管分工:待系统生成数据后,把预警信息推送到风险责任人手中,风险责任人对预警信息分析后再交由主体责任人进行观察。

对该体系的应用也使深圳证监局收获了一些新的监管案例。如2016年初,监管人员通过系统平台捕捉到了辖区个别公司的“固定收益杠杆倍数”监测指标显著高于同业,对这个异常线索进一步核查之后,监管人员发现有大量代持业务未入账导致该指标明显超标,于是,同年4月深圳证监局对此展开重点调研,并于8月底向证监会报送相关调研报告,提示债券代持业务风险。

“依照当时我们调研摸底的数据,深圳辖区的债券代持比例较高,但在我们的警示下,深圳辖区的机构把杠杆降了下来,收缩了代持规模。”深圳证监局相关人士表示。这一提前预警和防范也使得深圳辖区机构在2016年末因债券代持引发的债市风险中未受到重大影响,平稳度过。

大数据助力资管业务统一监管

在深圳证监局的监管转型有益实践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基于功能监管改革的需要和辖区资管业务体量的综合考虑,深圳证监局尝试将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等辖区内资管业务放到同一平面进行统一整合监管,新的监管思路进一步显现的同时,其对资管业务监管方式的探索也颇具借鉴意义。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深圳资产管理行业(含券商资产管理、公募基金、基金公司非公募业务、基金公司子公司业务、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及备案的私募基金)的资产总规模超过13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4,整体规模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二位。

“以前的监管方式是以市场主体为监管对象,监管部门发出监管目标之后,要求各个机构报送材料,再根据各个机构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深圳证监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但在资管业务统一监管的思路下,这种监管方式便显得力不从心。

为进一步深化资管业务功能监管机制,2015年上半年深圳证监局开始筹划资管业务报送与分析系统。

据前述人士介绍,该系统的逻辑首先在于原始数据的广泛收集,要求机构报送最原始的数据。具体而言,系统根据机构设立将资管合同的要素进行细化,根据产品特性、管理人信息、资金来源、产品投向等内容拆分为224个标准化的字段,监管人员通过字段组合便可以了解到辖区机构资管产品的相关信息,如银行资金通过资管计划进入到二级市场有多大的量等等。

在原始数据基础上的分析系统,则可以根据每个统计指标,计算某一个试点的行业均值,监管人员通过关注指标异常者,如某家机构在某项指标上与行业均值相差过大,抑或某项数据突然发生一定的波动,通过这些“异常”来“圈定”重点关注对象。接着,监管人员也将对指标异常者进行现场或非现场核实,判别风险并采取措施。

截至2016年底,辖区资本市场所有持牌机构1.6万多只资管业务产品、224个字段的数据均已实现系统报送,资管行业数据库初步建立,系统二期开发建设正在进行中。

交叉数据源“排雷”私募风险

如果说对券商和资管业务的事中监管框架是在证监系统整体转型背景下,深圳证监局作出的积极探索,那么深圳证监局与前海管理局联合开发的深圳地区私募基金风险监管信息平台,则是在这种探索上,加入了深圳特色。

作为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深圳地区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近几年快速增长,前海更是凭借其政策优势,吸引大量私募机构聚集。不过,“底数不清”也是私募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所在,为了“摸清”辖区私募的“底牌”,该平台通过不同的数据源对同一个数据来进行交叉验证,以此来构建私募的监管数据基础。

截至2016年底,在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技术支持下,私募基金风险监管信息平台数据库已初步建立,通过数据交叉对比进行验证分析,结合互联网舆情信息进行预研预判,为摸排私募机构的异常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和风险隐患提供有效的风险线索。根据系统排查线索,深圳证监局已对可能存在重大风险的数家私募机构开展了现场核查。

交叉数据源比对分析如何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风险线索?

“例如,一家私募机构在中基协备案称自己有10个员工,从这个数据看,10个人左右的规模在小型私募机构很常见,但是我们同时比对社保数据,还有工商、税务等等,发现该公司缴纳社保的人数逾200人,这种异常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了。”深圳证监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监管人员对私募领域的几类风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预判。

其一是体现在跨区域的大量公司相关联,如某一私募机构的实际控制人通过几个自然人在全国各地区控制大量关联公司,通过财富管理公司募集资金投到自己的房地产开发中,“细思极恐”的是,当其中某一公司发生兑付风险,实际掌控人可以从法律上割裂,然后留下一堆烂摊子;其二是以私募为幌子实际上在做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勾当。此外,在备案、托管等方面的不规范也是行业内较为普遍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深圳证监局加强私募领域监管,成功查办了清水源实际控制人陈述利益输送案,这也是证监会首次对私募基金利益输送行为作出的行政处罚。

可以预见的是,在前述体系、系统及平台等监管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下,深圳证监局对于辖区证券机构的风险管理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深圳证监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深圳局将始终把“严守风险底线、构筑防控机制”作为工作主线,持续探索利用现代信息与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进一步夯实深圳金融安全区的基础。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