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增长潜力

来源:英大金融 2016-05-23 13:10: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从短期路径看,我们应当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需要采取的措施,从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中得出结论。

文 | 姚洋

可以预见的是,本轮经济的下滑更甚于1998年。因为我们未能幸运地遇到彼时两大良机:一是中国达到最佳人口结构、劳动力转移也达到了最高峰 ;二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工业就业率从2001年开始上升,从20%左右升至30%左右。此后7年,雪片般的国外订单,助力产能迅速扩大、出口连翻五番。

当下,尽管新兴行业发展略好,但传统行业现状普遍不甚乐观。对于解决方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加快改革的步伐。但改革是长期的,它关注的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上述也都是长期路径。而从短期路径看,我们应当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需要采取的措施,从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中得出结论。

看重潜在增长

如果总结一下,不难发现造成经济下行的原因有三: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世界进入一轮调整收缩期,中国出口由正变负,直接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3-4个百分点;二是结构性因素。2001年后,中国经历了一个重工业化的过程,但到2012年,随着工业化进程基本完结,上升期随之结束;未来,服务业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从工业增长为主到服务业增长为主,意味着经济增速必然放缓。这样的结构转型,或需要市场来完成。三是不可避免的周期性因素。按照经济七年一个周期的规律,现在正在接近一个周期的最底部。

于是,有人认为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只有3%~4%。在需求较大的背景下,仍需进一步紧缩,让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

但我认为,只要投资增长率保持在12%~15%,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应可以保持在7%以上。

其中的原因在于,虽然劳动力数量在减少,但是减幅度毕竟有限。同时,教育水平、科技投入的增加目前完全可以弥补劳动力数量下降的影响。

如果以潜在增长率7%来计算,那么现在的实际增长率远低于潜在增长率。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健曾估算,2014年的实际增长率是4%~5%,这个数据与按照实际用电量测算的数据相符。在技术原因或经济结构转变而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2015年的实际增长率恐怕不会超过5%。

依靠投资策略

既然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就说明实际增长未能达到潜在增长能力,是由于需求不足所造成的。下一步,就要依靠投资、扩大有效需求,帮助经济走出低谷。

有人批评近年中国的投资非常多,对于经济增长的实际拉动作用非常小,原因是大量投资都用于基础设施,据了解,基础设施在银行贷款中的比例已经大概占40%。

但是,基础设施投资尽管不会带来直接的收益,但是它本身是能改善老百姓福利的。同时,在消费增速很快,且没有什么政策能够刺激老百姓消费的前提下,要扩大有效需求,刺激投资比较直接有效。

而投资的钱从哪里来?

我认为,货币政策越来越没效率,需要考虑通过政府发债来筹措资金,而且发债不会带来通货膨胀。

很多人担心中国的杠杆率过高,实际上,杠杆率的增加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代价,是经济增长模式决定、由于储蓄过度造成的。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

目前的市场中,投资多或是一个问题,可更大的症结是,储蓄比投资更多,并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外汇储备之所以规模大,就是因为储蓄大于投资,从而形成资本输出。在高储蓄的情况下,老百姓消费少,企业又不投资,只有政府通过发债,把老百姓手里不断贬值的钱变成实际的资产。

如果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我们或将面临与日本类似的局面——社会流动性泛滥导致资产价格膨胀,随着泡沫破灭,在20多年时间里一蹶不振。

面对作为当前经济死结的房地产,政府首先可以直接出钱补贴购房者,促进储蓄与投资的转化。如各省通过发债的形式,把这些资金分配到各个市,补贴老百姓买房。其次,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一些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提供补贴,让房地产商不再“死扛”,进行变相降价。

如果这种做法可以实现,库存或也可以实现消化,房地产也将出现回暖。而房地产一旦有了复苏的迹象,钢铁价格就必然开始提高,下一步,就会带动水泥等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于经济复苏,这样将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老百姓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