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深度解读 - 正文

揭秘陈稻“三重门”:储存隐患企业拒购进口冲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07-02 08:54:1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中储粮露天存放的原粮着火,让外界产生担忧:这样保存的粮食是否能加工出好大米?按照以往的常识,我们吃的大米应该是来自国家的粮库。但黑龙江五常市一家大米生产企业告诉记者,要生产好大米,一般不会从国家粮库购买稻谷:“粮库拍卖的稻谷都是陈稻,加工出来的大米口感不好,而且有食品安全风险。”

另一家黑龙江大型水稻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称:陈稻并不适合加工食用,因为其色泽暗淡,有异味而无新米香味,粮食酸值增高,食味值降低,蒸煮的米饭松散、粘性下降。

业内人士估计,目前水稻的储备库存大致为3000万吨,每年轮换量500万-1000万吨,轮换周期基本不超过3年。

此外,2010年前后,曾有很多小厂使用油脂抛光、劣质米加添加剂抛光等手段,“什么米都生产”。市场乱象、存储危机、加工企业不愿购买,几重压力之外,国内陈稻市场还面临着进口冲击。

目前,从东南亚等地出口至中国的廉价大米激增,这些米被各大米生产企业夹杂在当地产的大米中出售,且数量越来越大。

国储水稻:“烧”出隐患

5月31日,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大火。据了解,共有78个储粮囤、4.7万吨储量的粮食表面过火; 其中水稻囤18个,储量1.3万吨,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

作为国家唯一的政策性粮油收储企业,中储粮承担着国内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油的收储。但是每年大量粮油的收储,也对粮库的库容提出了挑战。

黑龙江当地一家大型水稻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储粮承担的各种收储任务较多,每年不断增加储量,导致自身仓容不足,于是委托地方粮库、企业、个人进行收储。存储条件参差不齐,大多仓库条件有限,设备简陋,空间不足,很多粮食不得不在露天作囤仓储。

据了解,中储粮目前有338个直属库,存储条件较高的优质库容应该只有5000万-6000万吨左右。但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包括中储粮国储、地方国储二者在内的整体粮油库存大致为:水稻3000万吨,玉米5000万吨,大豆1500万吨,油脂420万吨。多出来的部分,都存储在1000多个代储库中。也就是说,至少40%的粮油,存储在简陋的库容中。如果把中储粮用于自身经营的粮油库存计算在内,这一比例可能更高。

如此,也就带来多重风险,比如消防和粮食保存质量的问题。

上述企业人士透露,这些年国家投资扩大中储粮的仓容,中储粮各地方直属库仓储条件已明显改善,是很好的水稻仓库。但令人担心的是,这些直属库在出现库房容量不足时,为扩大储量,也常会采取简易穴囤、露天大堆等存储方式。

此外,东北三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收储量很大,在中储粮自有的“好仓库”之外,还一直存在着各级承储库。相较于直属库,各级承储库在存储条件、设施标准、制度管理等各方面更是存在重重问题。条件高低不同,存储方式各异,很多承储库并不符合稻谷的长期存储条件。

据东北另一家水稻加工企业人士介绍:每年中储粮都要轮换拍卖稻谷,稻谷的成交量与市场价格走向、质量有关联。这几年每年轮换的量在500万-1000万吨,轮换的稻谷基本不超过3年,而“轮换出来的水稻,基本不符合口粮大米的加工要求”。

该人士表示,每年粮库出售的轮换稻主要有东北粳稻和南方籼稻,前者的购买企业一般为中小型稻谷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加工成大米出售,质量标准一般低于国家标准;而后者的买家除了稻谷加工企业之外,还包括一些工业企业、饲料企业。

业内人士说,稻谷质量取决于收购质量、仓储条件、烘干水平等。单有好的仓储条件,并不足以保证生产出好的大米,还在于收购环节的把握。但是,中储粮在收购环节存在的制度缺陷以及各项人为因素,使每年产出的质量最差的水稻都基本上最终“流向”中储粮。此外,在烘干环节,中储粮也基本不考虑后续加工。

“水稻长年存储后,品质下降,经济价值降低。粮库为保证安全仓储,每年需要熏蒸杀虫,这会对稻谷形成污染隐患。而存储时间过长,稻谷已产生霉变、黄粒,造成黄曲霉素过高,更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带来食品安全问题。”他说。

中粮旗下一大米厂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储存条件不好、存放时间过长,陈稻还会变成陈化粮。“国家6部委发过文,陈化粮不能食用,只能出售给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且有可追溯机制,绝对不准流入市场用来加工口粮。”

对于目前市场上是否有陈化米流通,接受采访的多个大米加工企业都表示,自从国家加强粮库陈化粮监管后就很久没遇到了。不过大米加工行业企业都认为,为防止陈化粮外流,需要“中储粮对库存的严密监管”。

品牌米企:不敢买陈稻

湖南一大米加工企业采购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中储粮的直属仓库设备还是可以的,但基层的仓库设备并不能保证质量,且中储粮粮库出售的水稻价格都比较高,“所以我们都不采购中储粮的水稻”。

黑龙江省粮食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也告诉记者,他们发现,当地做品牌大米的企业根本不会使用中储粮轮换稻谷作为加工原料。

比如生产金龙鱼的益海嘉里集团,每年都坚持自主收购当季产出的新粮。“他们通常采取与农民签订订单的模式,并且指导农民种植水稻,从种子、化肥、农药等全方位进行田间管理,而且有严格的水稻收购质量标准。”

这一“公司+农户”的订单合作模式,也为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其它多数品牌米企所采用。尤其是品牌企业加工的高档米,对水稻品种纯度要求很高,比如五常稻花香大米,稻花香水稻纯度要求达到99%以上。

江西圣牛米业则因该县内“粮源较好,粮库工作人员素质较高”,既从本地农户,又向当地的中储粮采购稻谷。尽管质量尚可,却依然很难避免采购到发霉变质稻谷的情况。

该公司的袁先生告诉记者:“就我们企业来看,每采购一仓稻谷,一旦有一车出现发霉变质,我们这一仓的利润就没有了。”

至于采购到劣质稻后如何处理?他表示:“当劣质米卖呗!当然也会专卖给工业用粮的企业。不管怎样,损失都会比较大。”

陈米美容:抛光术门道

据了解,贮存时间愈长,大米陈化愈重。水分大,温度高,加工精度差,糠粉多,陈化速度就快。不同类型的大米中,糯米陈化最快,粳米次之,籼米较慢。为了保持大米的新鲜品质与食用可口性,大米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并要求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口口香米业人士告诉记者,大米在夏季的保存期在3个月左右,一季度时保存期在6个月到1年。

市场上常见的以次充好手法,多数是在好米中掺入籼米。只要抓一把米在手里摊开,如果有碎、小的米粒,就可以判定存在掺假。而为将陈米卖个好价钱,一般商贩或者小厂家会对陈米进行“美容”后再卖。

口口香米业人士表示,市场上出售的大米,“色泽越是好看的大米就不是好米,有的是用油脂抛光后变成这样的。这种大米不好吃,营养成分也不好。”

五常一家大米加工企业人士表示,普通大米一般也都会抛光。抛光是大米加工中的一道工序,粗加工的糙米米粒不仅要在抛光机中剥去比糠壳薄得多的一层糠皮,还要除去一些杂质。经过抛光工序后,米粒变得更白,也会透亮,吃起来口感也更好。

企业在正常加工大米抛光过程中,一般是加一点水,以除去杂质等。但是一些小企业为了将旧米翻新,却用油脂对大米进行抛光,使其光透润滑,看上去更美观。

上述口口香米业人士表示,用油脂特别是食用油抛光后,大米色泽确实好看,闻起来香,由于加入油脂,大米保存时间也更长,“这都是没品牌的小企业做,有品牌的企业不敢这样做,如果被查出来会毁掉整个品牌”。

2010年3月份,湖北当地媒体曾报道湖北随州大米加工企业在对大米抛光时使用了豆油,引发舆论哗然。因为如果抛光用的是食用油,一旦大米储存环境气温上升,或保存时间过长,就会发生酸败、霉变等,不宜食用。

不过,上述五常大米加工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用油脂加工大米是前几年的事了,“自从国家加强对大米加工行业的监管后,小企业也不敢了”。

廉价进口米:掺入本地米

上述乱象之外,眼下国外涌入的廉价大米也让国内陈米市场倍感压力。

进口米主要来自越南、缅甸、巴基斯坦等地,主要由中粮进口进来,然后卖给其他企业,也有直接投放市场。在销售“去向”上,既有直接以进口米出售,也有掺杂到本地米中售卖的。

据了解,2011年国内大米进口量仅58万吨,2012年就增加至234万吨;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69.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90%。从进口构成看,主要品种为低价大米,其中越南、巴基斯坦低价米占到进口量90%以上。

“进口米在价格上跟给猪吃的碎米价格差不多,在1.5元一斤左右,但是它们好看不好吃。” 上述江西圣牛米业的袁先生告诉记者,中储粮的稻谷都是前一两年的,已算是低档稻谷,但“从去年6月份开始到现在,进口米基本把所有的低端市场都垄断,国内做低端米的企业基本都死掉了”。

国际谷物理事会的统计显示,去年11月中旬,越南破碎率5%大米报价与中国国内大米的价差已从2011年同期的每吨16美元扩大到了164美元;目前,越南破碎率5%大米离岸报价为每吨450美元。而中国长粒成品米价格从两年前的每吨500美元上涨到目前超过600美元,考虑到运输成本及其他费用,越南和巴基斯坦大米进口成本远远低于国内大米价格。

口口香米业人士向记者透露,因为价差诱惑,目前全国各地的很多大米企业为了赚钱,将廉价进口米掺杂到本地米中高价出售,这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