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易宪容:尽快矫正扭曲的金融价格机制

来源:证券日报 2014-02-10 08:12:2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利率市场化就是要矫正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扭曲的价格机制,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来决定金融资源的流向。无论是存款利率上限放开,还是基准利率转型都是国内利率市场化最为重要的方面,但这两个方面不仅是一个过程,还存在条件成熟以及其他一些复杂的问题,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自然不可低估。

近期发生的几件事,无论是同业市场的拆借利率全线走高,还是年初银行抢发贷款,或是山西一家信托可能无法兑付,看上去虽然性质完全不同,但实际上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源于同一因素,即中国金融市场价格机制严重扭曲。这些事件只不过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价格机制扭曲的不同方面。

目前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以银行业为主导,银行业的资产及融资占整个金融体系比重都在80%以上,在这种体系下,五大国有银行又占银行业的绝对优势。二是监管层仍然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与规模管制。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思想对金融市场影响仍然有很大影响。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得改革当前计划性的银行体制,建立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造就能够自主经营、独自承担经营风险的银行主体,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及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笔者认为,为了确立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最为重要的是实现利率市场化。当前,随着2013年贷款利率全面放开、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机制确立及同业存单市场建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但是正因为对银行有严重的成本约束的存款利率没有放开,使得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仍然是扭曲的。这种扭曲是目前银行体系竞争为数量竞争而不是价格竞争、中国银行体系“金融脱媒”严重、影子银行盛行、货币市场期限结构严重错配、互联网金融快速成长、融资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存在泡沫等问题的根源。

为何国内银行都会在年初抢发贷款而不是对发放的贷款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价呢?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与成熟市场银行的存款利率有很大不同。它不仅对银行贷款利率存在成本约束,也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可见,银行存款利率不仅决定着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也影响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走向。如果银行的存款利率是管制的,那么银行市场的竞争往往会转向信贷规模的竞争。即在价格水平无差异性的情况下,信贷规模的大小就决定了银行业的竞争力水平。所以,信贷规模的扩张成了银行业绩的最大动力。年初一到,抢贷款则成了各家银行增强其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标志。

为了限制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监管层不仅对银行市场的价格进行管制,也得对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管制。为了规避这些管制,国内银行纷纷把银行存款业务从表内移到表外。如银行通过金融产品创新设立了大量的银行委托理财产品。这些银行委托理财产品又得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不同的工具进入房地产市场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而形成国内一个巨大的影子银行市场。这些信托或委托产品出现问题,其风险很快就会传导到银行委托理财产品工具上来。

因此,无论是2013年货币市场“钱荒”接连不断,还是最近国内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飚升,都是国内不少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资金期限严重错配的结果。因为,有不少金融机构借短期资金做长期贷款,也有不少金融机构把该市场当作炒作谋利的工具,而不是解决金融机构短期头寸的市场。

此外,当前国内金融体系存在潜在风险,金融结构不合理问题也与金融市场价格扭曲有关。随着近几年信用过度扩张,金融体系潜在风险正在增加(如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利率风险)。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业市场化退出机制,也就意味着将国内银行市场竞争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往国内商业银行拼规模的竞争方式将结束,商业银行在成本约束条件下从根本上提升其风险定价能力,否则,不少银行就会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退出市场。

不过,对于当前国内银行市场的风险有多高,还得慎重评估。这里既有现有的监管标准能否识别风险的问题,也有经济逆周期时的金融风险如何评估的问题。比如,房地产作为一个周期性产业,如果房地产没有经过周期性调整,那么与房地产密切相关联的银行业风险也不会暴露出来。但如果房地产业出现周期性调整,那么国内银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与风险也就会暴露出来。最近,银监会出台关于整顿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规定就在于加强防范国内银行业风险。

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就是要矫正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扭曲的价格机制,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来决定金融资源的流向,这也成了当前国内金融业改革的难点与重点。因为,无论是存款利率上限放开,还是基准利率转型都是国内利率市场化最为重要的方面,但这两个方面不仅是一个过程,还存在条件成熟以及其他一些复杂的问题,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自然不可低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