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北京人口调控:常规进京指标将逐年压缩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北京人口调控: 常规进京指标将逐年压缩

产业调整决定引进目录,对特殊人才启动专项引进

一纸北京户口,令北京一所985高校研究生的李薇(化名)开始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

“原本也没想过说北京户口有多么重要,但前年来北京实习时,周围同学一问首先就是‘单位能不能给北京户口’,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就业方向。”一心只想在北京工作的她,进而选择考研再搏一次,“毕业后单位好不好是其次,能解决户口最重要”。

而李薇所向往的“进京指标”正在逐年压缩。

“进京人才指标,总趋势是缩减。常规引进的数量要逐年压缩。通过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等专项计划引进到北京的人才也会逐年减少。”北京市人社局副局长张祖德在9月1日的“做好新常态下首都就业工作”访谈上表示。

张祖德同时表示,人才引进和人口疏解并不矛盾,遇有特殊人才需求,可启动专项引进计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表示,北京要调控人口,“最终不是靠北京,而是需要北京以外的地区经济、就业机会等资源均衡发展。光靠北京通过行政手段挤压,估计很难起到效果,因为人口自然有涌向资源更丰富地方去的冲动。”

人才“点菜权”在用人单位

2015年,北京地区应届毕业生总数为23.3万,较上年增长3000左右,其中研究生8.1万,较去年增加2000。但在这23.3万毕业生中,北京生源约1万人。

而根据此前张祖德表示,今年大学毕业生、非北京毕业生留京压缩在一万人以下了,除了专项以外,常规引进,今年初步打算控制在九千人以内。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北京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放宽,北京城市历次规划确定的1000万、1250万、1800万等人口红线屡屡被突破。

“北京实际人口增长超过预期目标,主要还是规划低估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速度,因为人口毕竟是自由流动的,尤其是北京拥有强烈的就业机会吸引力。”在程杰看来,之所以从大学生入手调控人口,“因为压缩户籍人口是可以直接起到作用的,也是现有可调控的手段,而不像非户籍流动人口那样很难操作。”

进京指标的压缩,释放出北京户口获取渠道收紧的信号。除大学生留京数量的减少以外,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北京户口的几率也相应在减少。

根据往年的数字,通过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招录、科研助理等渠道进京的人才总量不大,在2000人左右,占所有引进人才的10%左右。张祖德表示,“明年这个数字将会更少。”

但在人口疏解的同时,北京产业的调整也需要优质的人力资源供给。张祖德表示,优质人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点菜权”在用人单位。“比如说去年前年IT人才紧俏,现在产业调整了可能就不急需了。目前我们正在加强社区卫生和基础教育工作,全科医生、基础教育的教师就更多需要了。”

“北京控制人口,但不限制人才。对于高端优质人才,我们的大门是敞开的。”张祖德说。

“以业控人”提高在京人口“含金量”

除了通过常规引进数量控制户籍人口的增长以外,针对非户籍人口的调控也是北京这座特大城市所要面临的问题。北京近年来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外来人口的增长。

针对此,张祖德表示,由于北京市调整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定位以及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等战略的实施,北京市将严格控制人口总量,除了常规引进人才进京的数量将逐年减少。同时,也将实施“以业控人”。

实际上,在2011年,包括今年年初、以及7月北京审议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时,都多次重申要通过 “以业控人”、“以房管人”等手段。

“就业机会是市场导向的,并不是行政命令所能控制的”,在程杰看来,这种行政化人口调控思路,“实际效果还待观察,从以往来看,用住房、就业的手段效果都很有限”。

“疏解人口不能单从数量上来看,不能只做减法。对于优质人力资源可以做加法,控制人口但不限制人才引进。”张祖德表示,对于一个特定时期,本市可能重点发展某一行业,而相关人才又特别紧缺时,“完全可以启动专项人才引进,并不会受常规引进的限制”。

根据《意见》要求,2020年人口要控制在2300万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人口。这意味着,在未来五年,北京市每年将只能增加30万人口,中心城六区要削减190万人口。

根据北京市政府测算,到2020年2300万的人口红线,实际是按照水资源承载能力算出来的。

“现在北京人口承载极限到底有多大,还有待商榷,这是一个动态趋势。和北京一样的特大城市东京人口就比北京多,所以这关键要看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程度。”程杰说。

而随着北京疏解企业的增加,北京的就业形势也将出现变化。“近五六年来全市失业率一直控制在2%以下,今年实际在1.46%。”张祖德介绍,“明年后年,随着疏解企业数量的增加,这个数肯定是要上升的,估计今后会突破2%,但我们一定会控制在3%以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