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看待外储下降 不必草木皆兵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看待外储下降 不必草木皆兵)

针对“外储逼近3万亿美元关口”的担忧,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外储下降既有应对美元升值、合理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等市场面因素,也有中国经济双向开放程度加深、企业及居民用汇需求增大等经济基本面原因,因此属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没必要草木皆兵。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105.17亿美元,较11月底下降410.81亿美元。针对“外储逼近3万亿美元关口”的担忧,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外储下降既有应对美元升值、合理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等市场面因素,也有中国经济双向开放程度加深、企业及居民用汇需求增大等经济基本面原因,因此属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没必要草木皆兵。事实上,当前外汇储备体量、贸易顺差规模、货币政策基调等诸多条件都决定了正常用汇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

下降趋势明显减缓

对于外储规模变动的原因,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二是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三是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它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四是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反之亦然。

国泰君安的一份报告指出,2016年12月外储变动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降幅也较上月收窄了279.76亿美元。同时据测算,由于2016年12月欧元、英镑、日元对美元分别贬值1.2%、1.9%和3.5%,仅这些波动就造成了100多亿美元的外储损失。如剔除这种估值效应,2016年12月我国外储降幅已明显缩小。

“从全年的情况看,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是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估值方面,非美元对美元总体贬值和资产价格变化也对外汇储备规模造成影响。总体而言,2016年的全年降幅比上年同期少降了1928.12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焕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看待外汇储备需要结合外汇购买力、本币国际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综合判断,没有必要对实际意义并不大的“整数关口”过度敏感甚至草木皆兵。“比如,虽然外汇储备有所下降,但更要看到其中的美元出现明显升值,综合而言中国外储的购买力未必减少太多。”张焕波说。

正常用汇保障充足

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人士表示,市场应该更关注外汇储备能否持续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能否抵御外部风险冲击,而非一个具体点位。目前来看,3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是充裕的,处于合理稳定区间。

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看来,首先,外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强,而非资本外流;其次,中国外债去杠杆进程已基本结束,不会出现企业大量购汇还外债的情况;最后,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接近全球的30%,足以应对市场流动性需求和抵御外来风险。

“从整体形势来看,中国贸易顺差维持在经济总量的3%左右还有望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双向开放的格局也较为明显,外资来华与中企‘走出去’规模总体均衡,因此当前我们外储的体量和新增量将足以满足企业和居民的正常用汇需求。”张焕波分析。

除了贸易顺差,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也有望增加外储。德意志银行的调研显示,如果中国债券被纳入全球债券指数,未来5年内会有7000亿美元至8000亿美元的新增外资流入中国债市。而这,亦将进一步支撑人民币汇率。

稳健政策精心护航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与金融监管的不断完善也将有助于外汇储备更好地服务民众。

在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内容被明确写进了2017年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中。专家指出,这些表述背后是十分明显的“稳健”政策取向,这些都有利于稳定并用好全国的外汇储备资源。

“一方面,官方外汇储备规模虽然有所下降,却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转化成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和居民的外汇资产,这些转变显然有助于发挥外汇储备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功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其实也已经发展到了不需要特别依赖外汇储备的阶段,如今人民币在海外支付、结算、储备等场合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多。”张焕波说。

此外,中国进一步扩大吸引外资的政策也将从客观上推高外汇储备。商务部人士表示,今后将通过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关政策法规,大幅度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