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从业者回升至23.8万 受访者独白映射私募新业态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从业者回升至23.8万 受访者独白映射私募新业态)

从2015年11月至今,中基协披露了十八批失联私募机构名单,数量有319家,大多涉及非法集资、出现兑付问题、高管跑路等问题。

其中92家机构已被注销登记,9家机构已自行申请注销登记。

1月9日披露的最新数据中,中财国龙(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务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中鑫富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7家拟失联私募机构榜上有名。

21世纪资本研究院此前研究的个案中,如“宝盈基金专户被投资者质疑‘凑单’推介和合同误导,募资2.951亿元的安徽滁州中普城市广场建设项目,被质疑资金‘借新还旧’而无法按期兑付,背后还牵出华宸未来资产、国元信托、湖南信托层层嵌套风波,以及”总募资3.9亿元‘顺丰定增专项资金’,其中1.9亿元疑似被拿去炒ST股等,均是典型的案例。

庞大生态中的每一个“细胞”——私募基金从业者,更加不可忽视,其也在经历微妙的变化:其人数从2016年12月底的27.2万人,骤减为2017年6月底的22.35万人,不过,2017年底,这一数字有所回升至23.8万人。

“呼吁黑名单制”

1月16日,龙树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骆江峰表示,“目前已经收集数十位投资者反映的资料,提交给中国证监会和北京证监局等监管部门。”

龙树资本是近期引发媒体广泛关注的一家机构,曾作为投资方之一,参与2016年11月8日成立的“顺丰定增专项基金”(编号:SM6460),2017年1月,其将合计7500万元分两次打入该基金专户,此后,北京大白将为顺丰定增设立的7只私募基金归集到上述“顺丰定增专项基金”,总募资3.9亿元。

不过,龙树资本随后发现,作为基金管理人的北京大白汇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疑将上述专项基金的1.9亿元挪用炒ST股。

7月31日基金信息披露月报表显示,该基金净值仅为0.857,亏损15%。

1月16日,龙树资本董事长骆江峰告诉21世纪资本研究院,“现在市场上的钱很多,但是好的项目很难找”,他认为,资金、团队、所在的产业背景都是私募机构的背书。

在他看来,投钱更多像一个输血的过程,而后期的造血过程更为关键。

而对于私募投资潜在的风险,其认为“除了有市场风险,也有行业道德风险”,骆江峰提到,1个基金投向8-10个项目,这本身就是一个分散风险的过程,在资金配置的过程中,也会注重风险分散,“比如30%的项目用来赚取超额收益,40%的项目,用来保证保底,还有剩余30%的项目可能会失败或触发回购”。

除了北京大白带来更多的教训和反思,骆江峰审慎认为,“2018-2019年私募行业可能会有不少兑付问题, 2016年以来,一些私募投资新三板转板基金,很多是2+2和2+1年的周期,差不多到2018-2019年到期,但是事实上,不少新三板转板情况没有这么好,到期可能也会有一些风险暴露。”

其认为,如果出现兑付问题,应该区分是否是正常投资亏损,对于违规使用受托资金的管理人,监管部门要重点处理这样的基金管理人,“还应该建立一个私募行业的黑名单,类似社会征信体系,这样能更好让行业健康发展。”

“人傻钱多”到“价值投资”

张宇(化名)则是杭州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从业者,1月16日,他告诉21世纪资本研究院,感受到这一年私募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投资逻辑的转变,“人傻钱多速来”的越来越少,大家都朝着“价值投资的方向去”。

其认为私募投资的风险管理,可以分为运营风险,投资风险,合规风险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运营风险包括章证管理、流程安排、制度体系等,投资风险要对所投项目作出全方位判断,合规风险则强调合法合规开展业务,“正规机构,需要业务、风控、法务、合规、财务等各部门配合完成”。

对于不少私募失联或“踩雷”,张宇认为,“这是部分小型机构的乱象,有一定格局的机构不会乱来,没人想捞一棒子就跑”,他指出,业务部门和风控应该是对立的,很多踩雷的业务部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那么,如何应对所投的项目到期无法兑付的情况呢?

张宇分析,一方面是产品设计没做好,抵押不充足,还有一方面尽调没做好,用款单位资质有问题,而针对不少烂尾项目,他认为,“需要慢慢处置,比如延期、回购、转让等方式,或者进行不良资产处置。”

“投资也是投人”

盈科资本投资管理中心投资总监连盛1月16日介绍了所在公司考察项目的一个成功例子。

“2017年6月,我们接触了一个医疗器械类项目,主要从事医用高值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骨科创伤、脊柱类植入物耗材及相关手术器械等医疗器械。立项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其业绩成长速度很快,毛利水平也比较可观,但同时担心业绩可持续性、合规性等问题。因此,现场尽调时,我们在常规访谈、数据分析及查账以外,更多地讨论了公司的订单拓展、公司的产能及利用率、未来在手订单、价格走势等方面的话题。”

他也提到,“投资也是投人,我们对其核心团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也有很高的要求,现场尽调以外,我们还通过数周的时间对行业政策的分析、市场格局、同行业竞争对手及上下游的比较等,进行了内核讨论以及投决流程,最终决定投资该项目。”

“就像今天上海的天气,大雾天看不清方向,容易发生撞车和翻车,但是逐渐摸索之后,路上就会更有秩序。”上海某私募从业人员王龙工(化名)1月16日谈到这一年来私募行业变化,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监管更加严格是最明显的感受,”他提到,“昨天刚刚有律师给我们作了资管新规的培训,身边的不少同行也都在学习新规。”

王龙工明显感受到,今年全国私募机构备案的趋严,以及“以前的违规代持、通过信托通道等投资的情况少了很多,现在都要求穿透到底层资产”等变化。

对于私募行业的未来,其认为,“11万亿元的基金管理规模还会继续扩大,不过机构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除了一些大中型机构之外,一些关注细分领域的机构也会凸显出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