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高速增长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于喆 2018-04-13 08:41:1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茁壮成长,政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强联合提升国内优秀企业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原标题: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高速增长)

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茁壮成长,政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强联合提升国内优秀企业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但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了产业发展不平衡、技术创新与监管滞后不匹配、外部性壁垒制约创新能力提升及技术发展或引起一些社会、安全等问题和挑战。对此,我们可以从营造公平开放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采取适时适度政策支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多方位推进高技术融合发展及培养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等方面入手,发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引领性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使得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并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主要动力源。

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发展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和挑战,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推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尽管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但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内实现了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的重要转变,并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在以数据为代表的新资源要素驱动的产业发展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 命正在蓬勃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领域的相互融合与发展,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一方面,作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17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3.8%,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其中,大数据、第三方网络支付、移动游戏等行业领域的市场规模增速普遍超过20%。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迅速而广泛地渗透和应用到各个行业,实现了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与发展。例如,工信部指导成立了制造企业“双创”等一批创新战略联盟,并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双创”平台等白皮书,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持续扩大。

此外,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互联网+”的新技术经济范式,一些行业领先企业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了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产业链的要素整合优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产业生态体系的重构。

2。一批优秀龙头企业快速成长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从初期依赖于劳动力、土地等初级要素成本优势转为依靠技术、供应链、创新等高级要素的竞争优势,一些先发优势企业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逐渐缩小了与全球龙头企业的差距。特别是我国一些企业已进入一些前沿技术领域,成为世界一流优秀企业,提高了我国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例如,在5G 领域,华为和相关合作者相继推出了业界首款3.5GHz频段5G原型基站、预商用的小型化低频样机、全球首个面向 5G 商用场景的5G核心网解决方案等,表明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还有,在面板领域,京东方在2017年末提前投产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这是全球首条10.5代线,也是目前最高的世代线。该生产线的投产对我国液晶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3。 发挥政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

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系统性和针对性地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法规的建设,推动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动能。例如,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国卫法制发[2017]4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40号)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提质增效影响深远。

4。强强联合,提升国内优秀企业竞争力

面对技术创新更迭速度变快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国内一些优秀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应对技术快速变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集中研发力量和技术资源,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了企业之间的产业协同、转型升级和健康成长。总体而言,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对未来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为了获得国外的品牌、技术和市场渠道,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相关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大了跨境并购力度。例如,在激光领域,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供应商西安炬光科技在2017年5月完成对世界领先微光学供应商LIMO的收购。

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做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着力解决产业技术瓶颈和创新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通过协调产学研各方协同攻关,组织实施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在技术供给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研发。在市场需求端,联合最终用户将终端需求融入创新成果的研发过程之中。最后,在部分重点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也迎来了新气象。例如,2017年7月,中国民航局给ARJ21-700飞机颁发生产许可证(PC),这标志着相关制造企业正式获得了批量生产的通行证,为全面走向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迎难而上,积极布局,增强我国在高科技前沿技术领域的强大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利于突破当下的产业发展瓶颈,又能抓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潜在机遇。

6。 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扎实基础。同时,应用军工科技成果,也可以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从目前看,我国军民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新突破势头。

一方面,技术实力强大,是打造强大国防力量的坚实基础。目前,军工技术创新越来越多,但创新的“策源地”来自民用领域,目前很多民用企业的科技实力超过了传统军工企业。同时,民用领域内有许多颠覆性技术具有广阔的军工应用前景,这为快速提升我国军工实力提供了保障,体现了“民参军”的战略潜力巨大。

例如,在红外核心元器件领域,民营企业高德红外突破了我国在高性能红外探测器技术方面的材料技术和工艺技术瓶颈,打破了欧美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从而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深空探测、预警监测等前沿技术的部署需求。

另一方面, 军工需求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一种牵引和动力,带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国防信息化开支将破千亿,将带动我国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受此影响,我国在集成电路、信息安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新材料、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商业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内的高端产业项目投入不断增加,进一步拓展了军民融合发展新的空间。

同时,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力量,大型军工集团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国家发展战略,也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在航空领域,2017年12月24日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实现成功首飞,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全机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中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全机机载成品95%以上为国产产品,培养了20多家系统级供应商;国内共有20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十余所高校的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项目研制。

此外,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举措进一步得到优化,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6个重点领域,工信部编制了“军转民”目录;又根据陆军装备建设需求,选取动力与传动、模拟仿真等19个重点领域编制了“民参军”目录。编制“两个目录”,将有力促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化与应用,成为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

201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1。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虽然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不匹配、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

从短期看,如果高技术产业发展“一哄而上”,容易造成低端供给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发展质量与效益都不高等问题。从长期看,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很有可能引发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产业长期发展的内生增长能力不足。此外,从产业链来看,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靠近终端消费者的下游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强,上游核心材料和设备产业的竞争力较为薄弱,使得产业链上下游之间面临发展不平衡问题。

例如,在OLED面板领域,尽管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厂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扩大OLED生产线,逐步打破了OLED面板供给端的垄断市场格局,但是,玻璃基板、偏光片、溅射机、曝光机、显影机、光刻机、蒸镀机等上游设备和关键材料仍是我国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总之,虽然相关政策措施短期内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效果显著,但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一些产业将陷入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能不足的发展困境。

2。技术创新与监管滞后不匹配现象较为显著

创新与监管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当前,新技术发展和应用正面临与法律、伦理、制度、政策等方面设计不相匹配的新挑战。例如,目前国内外针对无人驾驶的测试、运营、监管、赔付等法律法规处于空白状态,难以跟进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需求。此外,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拓展了数据商业使用的边界,但有关物联网数据商业化使用的政策规定却滞后于行业发展,不利于快速推广物联网应用。

同时,部分政策也抑制了部分产业的生存与发展,表明政策协调性还有待于提高。例如,在对中部某省份的调研中发现,尽管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有利于加快实现“平台受理、在线办理”,但实际却存在着“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不够充分、相关部门的审批系统无法有效实现同平台的自动对接,还需要二次录入。

3。 外部性壁垒上升,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并利用知识产权对我国构筑创新壁垒,抑制了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以及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随着国内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一些企业在部分核心产品和设备方面具有量产和替代能力,国际巨头利用各种手段来制约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目前美国更加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及美国企业对华的技术转让问题。2017年3月,针对中兴通讯违反美国出口管制相关法律法规,美国开出了总计罚款金额高达11.92亿美元的最大一笔罚单,创造了美国有史以来出口管制案的最高罚款纪录。2017年3月,中国欧盟商会在《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对弈市场力量》报告中指出,我国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前沿技术及部分行业领域内迅速崛起后,市场格局将可能发生变化。2017年6月,欧盟商会“商业信心”民调数据也显示,有56%的受访者表示,中国在投资领域排名第一。

笔者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将通过知识产权构筑对我国的技术创新壁垒,在关键技术领域继续实施技术封锁,阻碍我国的技术突破与发展。为此,我们要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还需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专利,打造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4。技术发展或引起一些社会问题和安全问题

一方面,在“数据驱动”的时代,新技术、新需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给数据安全防护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数据的应用也会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和安全隐患。

随着传感器技术、新兴通信技术、人机交互协作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和物、物和物连接在一起。万物互联,使得数据、信息、知识汇聚到网络中,并在网络空间快速传播,使得网络安全问题和大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风险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网络攻击日趋复杂,网络黑客呈现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等发展特点,网络犯罪也具有分工精细化、利益链条化、操作专业化等特点。“数据驱动”的时代到来,对国家安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信息经济可以为贫困人群或落后地区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缩小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但是,技术变化也会给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例如,机器人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应用大幅增长,“机器换人”的现象正在出现,这将对低技能工人的就业前景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构性就业矛盾,将成为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就业面临的突出矛盾。

面对新情况、新形势,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围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战略目标,正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精准施策应对产业发展痛点,高质量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引领性作用。

1。营造公平开放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

相关部门要改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法律环境,全面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同时分领域逐步减少、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构建平等竞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共生共赢的企业发展环境,是助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潜力的关键之举。

在监管方面,相关监管部门需要根据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特点,坚持包容性监管和审慎性监管相结合,不断完善监管方式。例如,可以选择构建“监管沙盒”,创新监管模式。特别是伴随产业发展趋于数字化和平台化,数据和平台对成为未来产业发展将发挥着巨大的创新引领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加强对平台和数据的监管,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相关部门还必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将产业界、学术界等市场主体信用评分和信用评级等相关信息纳入其中,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还要进一步清除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防军工领域的一些障碍,充分利用民用科技资源和民用科技成果,深入推进军民协同创新。

2。 要适时适度采取相关政策支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活力的同时,也要发挥政府主动作为的积极性,这对不断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是在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确定后,相关部门应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助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中,可以根据产业的未来增长、使用零基预算(zero-based budgeting)等原则,对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新进行配置资源。

二是根据产业技术特点和规模程度,并按照“技术成熟程度”和“产业规模化程度”,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领域进行分类:(1)在技术培育期(I、IV)的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开发问题,技术推动政策);(2)大规模产业化(III)的新兴产业(成熟技术的推广问题,市场环境政策);(3)产业化转型期(II)的新兴产业(技术的中试和产业化问题,市场培育政策)。据此,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领域进行分类指导和分类扶持(见图),助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要合理制定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引导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国内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加强国际合作,吸取现有的地方标准及其他国家的已有规范,在充分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测试、现场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及建立标准的路径,加速建立健全行业的技术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推动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带动品质升级,有效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产业标准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推进高新技术全面快速发展

必须科学认识新时代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定位,把握发展大趋势,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新模式、新业态及新产业解决当前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从国内发展看,新技术的快速崛起,需要搭建政策与技术之间沟通的桥梁和连接,以便让跨学科的参与者共同推动新技术发展,确保新技术能够让社会受益。为此,要深入研究法律框架(包括伦理和其他社会规范等) 的制定和调整将如何影响新技术发展。此外,需要明确新技术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及其发展目标,这对推动新技术发展至关重要。

从国际合作看,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不断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同时,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抢占全球技术创新高地,实现从技术或标准的模仿者、遵从者向引领者和制定者的转变。

4。培养技能人才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发展的市场背景下,新的生产模式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的缺乏往往会阻碍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降低从业人员因技术进步引起的“技术性失业”,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显得尤为紧迫。

一是要加强在校生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通识教育。为了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需要科学研判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安全至关重要的一些新兴技术,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

在高等教育中,要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聚焦科学领域数字技术的深刻变化,改革教育教学侧重点,将教学内容重点定位在学科和课程的前沿上与思维障碍的突破上。这就要求相关大学、科研机构开设与相关数字化课程,既让学生学习大数据分析、工业软件和信息技术安全等课程,提升他们在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又要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中融入信息、数据分析和网络等方面内容。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要有效预测未来的职业需求和供给情况,加强对技校和学徒计划的支持保护;综合业界和学界最佳实践,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建设培训基地,创建综合培训课程,提升生产效能。这也要求相关机构能创造灵活而富有个性化的数字学习环境,探索并制定学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中短期专业技能教育和培训项目,推进从计算机编程知识到网络领域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确保学生具备数字经济所需的最新实用技能。

二是应当积极倡导和提供终身教育机制。加强业界的交流,积极了解学界和行业中从业人员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加速数字技术相关研发与应用人才的培养,确保业界能够解决技能挑战和收益最大化问题。

应为工人提供转型指引,有效提高更多从业者对海量信息的挖掘与处理能力,同时提升从业者在自我沟通、人际交往、独立解决问题、相互协作、信息检索、信息沟通、想象与创造力、创新和创造、网络公民意识等方面的技能。为了使培训效果更好,要培养从业者实现快速和直接切换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能力,以必须满足技术领域职业和新业态不断变化的需求,既要培养有高素质的数字科技领军人物,又要培养经验丰富的数字工程技术人员。为了确保教育成效,还必须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支持他们进修计算机编程、网络领域等相关课程,提升他们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理解能力及其相关的数字化技能,从而有利于相关政策法规的推广和制定。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