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过快遭遇周期波动一些公司现金流窘境实存深刻原因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8-06-29 06:15:5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扩张过快遭遇周期波动一些公司现金流窘境实存深刻原因)

上半年的A股市场动荡不已,上市公司股票质押业务虽总体风险可控,但部分公司股东仍被平仓。仅6月至今,就有数十家公司提示股东质押股份触及平仓线。且今年以来,个别大型企业集团也遭遇了债务危机,甚至引发连锁反应。种种现象,使市场震惊,也引人深思。

上证报记者梳理、采访近期资金风险敞露的多家公司发现,危机暴发之前,它们大多有着相似的资本轨迹——流动性充裕时大肆对外扩张,谓之“加杠杆”;流动性不足时,举债扩张与现金回流上的高比例错配,直接导致企业经营“失速”,乃至引发质押平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有长期观察企业发展的研究人士指出,产业扩张背后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除关注宏观周期,企业更要注意防范债务风险、预防流动性陷阱,良好的现金流管理始终是企业稳健运行的重中之重。

资金风险敞露

6月以来,有数十家公司披露主要股东的质押股份触及平仓线,存在被动减持风险。如民盛金科披露,因股东张永东的两融账户未在规定时间内归还全部负债,已于6月15日被中信证券强行平仓,平仓股份数为561.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

不仅如此,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也在今年敞露风险。年初,中技集团旗下3家上市公司*ST富控、*ST尤夫、宏达矿业同时发布股份或资产被司法冻结的公告。由此,中技集团的债务风险浮出水面。据不完全统计,颜静刚、中技集团及3家上市公司涉讼金额共约60亿元。

5月,浙江知名企业盾安集团突陷债务危机,盾安控股债券未如期发行,造成短期流动性问题。盾安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停牌至今。

此外,多家上市公司出现债务违约。凯迪生态6月11日公告称,因资金周转困难,致使部分到期债务未能清偿,合计涉及资金17.91亿元。

同在5月,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首次对外发布了月度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累计违约债券15只,违约债券面额128.64亿元,分别同比增加25%和33.58%。

快速扩张隐忧

梳理遭遇流动性问题的公司,不难发现其共同特点——前几年扩张较快,甚至使用信托、资管等短期资金投入长期项目,导致现金流期限错配,无法应对大环境的变化。

中技便是如此,短短数年间,中技迅速控股3家上市公司,产业布局从单一的混凝土预制桩制造业,扩展到包括矿业、贸易、游戏娱乐、新能源、化纤制造等多个领域,一度被视为产业跨界整合的一匹“黑马”。

高调运作的背后,是巨额资金的驱动。仅在旗下中技桩业(现名*ST富控)的转型上,实控人颜静刚就投入了数十亿资金,而这些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举债。

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至60%。不过,中技对债务的借新还旧偏向乐观。虽然资产负债率在上升,但鉴于所并购资产的质地较好,均为产业龙头,企业盈利能力较佳,债务偿还压力此前一直被颜静刚认为是在可控范围之内。

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起,中技集团的贷款来源迅速减少,诸多金融机构在贷款到期后不再续贷。据了解,金融机构停发的贷款,有的规模数千万,有的则高达数十亿。

期限错配风险

在防风险、去杠杆的大背景下,相比“资产荒”的时期,企业融资渠道收紧、融资难度上升,尤其对中低资质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但是,彼时“资产荒”的“负债狂欢”,恰在当下到了还钱的高峰。

据悉,中技前期大量依赖各类信托、资管、股权质押等融资,按普遍两三年的产品期限,发行于2014年至2017年的非标产品正密集到期,需要企业兑付。由于一时间找不到可替代的融资渠道以应对债务偿付高峰,中技集团的债务风波最终暴发。

有投行人士指出,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产业一样,也有自身的运作规律和周期属性。市场资金充裕时,如果企业发展速度过快,过于依赖外部资金,导致贷款、债券、信托融资的总体规模过高,一旦遭遇市场需求、行业周期以及宏观环境的变化,往往容易出现债务风险,爆发资金断裂危机。

业内人士分析,中技集团在2018年突然掉进债务陷阱,应该是在面对新的大环境时,企业缺乏现金流及债务管理上的有效应对措施。

造血才是核心

前几年,利用喷涌而来的廉价资金,中技想通过资本运作来推动产业整合。结果,棋至中盘戛然而止。这一现象既引人扼腕,更值得深思。

有上市公司相关人士坦言,“资产荒”时,资金追着资产跑,部分上市公司高管很容易被眼前的机会所吸引,尽可能扩大负债端来冲资产规模、冲业绩空间。可当“资产追逐资金”时,现金流减少,资产价格下降,进而引发一连串问题。

在此过程中,颜静刚本人的角色颇有些悲情,据公司透露,他目前正竭尽所能解决债务危机,同时积极配合监管机构调查。而中技这几年筹措的巨额资金,也都是用在了企业的转型和发展上。

但归根到底,现金流是公司的血液,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产生效益,才会推动发展。而现金流的长期稳定,还是要依靠上市公司自身的造血功能。

由此得出一条明晰的商业启示:产业拓张和深耕的战略方向固然没错,但实施中却绝不能依赖激进的杠杆和超高的负债,企业需从根本上扭转偏重市场份额、追求扩张规模的思路,真正做到风险防范和高质量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