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水平高的公司在担忧什么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9-03-19 06:32:1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对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公司而言,表面看存在产品单一或客户单一的风险,但实际上这种风险是相互的,这就有了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当然,需要通过治理机制的设计来规避这种因专用性所带来的风险。

李四的公司专门给张三的公司提供一种模具。张三的公司做得挺大,产品销往海内外,是行业里最大的企业。能给张三的公司提供专门的模具,对李四而言是非常荣耀的事。张三的公司每年都在稳步发展,对李四公司模具的需求也同比例增长。李四公司的这种模具设计独特,其他同行还做不出来,即使做出来了,质量也很难达到张三公司的要求。实际上张、李这两家公司已成了惺惺相惜的长期合作伙伴。市场上的确也很看重李四的公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张三这个大客户。

不过看重归看重,未必很看好。原因在于李四公司过于依赖张三公司,一些分析师会批评其客户单一风险,从而给出一个相应的折价。李四就很困惑了,不是说专业化更好吗?为啥专业了反而被折价了?的确,公司业务的专业化会带来一些困扰。专业化的好处太多了。一家公司专门做一项业务,自然越来越圆熟,并能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带来生产率的大幅上升。专业化必然会伴随着分工,专业化水平越高,社会分工水平也越高。当每个行业和个体都专业化时,各自的分工会通过知识交流相互促进,形成知识溢出效应,可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水平。

通常,市场会比较偏好专业化。一些金融学家研究发现,专业化水平高的公司股价也会表现出更多溢价,这被称作“多元化折价”,意思是公司多元化会不太受投资者待见,会给多元化程度高的公司较低估值。多元化当然是相对专业化而言的。这意味着一个公司不太专注某个领域,四处撒胡椒面,样样都看似精,其实样样都不精。人们对多元化程度高的公司表示担忧,实际上就是担忧这种不专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多元化对应专业化水平较低,可能就意味着生产率不高,技术和工艺水平不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弱了。

但市场也不是对专业化就没有担忧了。专业化水平高,意味着公司业务的专用性程度高。专用性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提出的概念。拿张、李两家公司来说,李四给张三专供某种模具,就形成了专用性。李四在设计和生产这种模具的投入是专门针对张三公司的需求而言的,假如张三不再采购李四公司的产品,李四公司对这种模具的投入就会大幅贬值。因为一种专用性很强的投入很难转到其他产品的生产上来。好比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不打篮球了,让他去踢足球,就非常困难。优秀运动员的能力都很强,但术业有专攻,换个行当,原先的长处就使不上劲了。公司也是如此。李四公司给张三公司专供模具,如果张三公司不再购买,李四公司需要把生产该模具的生产线转为他用,原先积累的经验、投入的资源就会贬值。这就是专用性所带来的风险。

威廉姆森认为,专用性风险还不仅体现在转型难上。李四公司是专供张三公司的,张三公司也心知肚明,那么张三公司就可能会利用李四公司对自己的依赖,趁机压低李四公司产品的价格。这被称作“要挟”,一个不那么恰当的通俗说法是“敲竹杠”。这种敲竹杠的风险是存在的,对李四公司来说,如何规避这个风险就成为难题。假如张三公司在等李四公司投入专业模具生产后,想方设法敲竹杠,李四公司也只能屈从。因为李四公司已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如果不继续生产,就会严重贬值。虽然被敲竹杠滋味不好受,好歹还有点赚头。李四公司会继续投入这种模具的生产,并向张三公司准时供货。张三公司算准这一点。这说白了就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威廉姆森把专业化过程中的敲竹杠风险挑明了,剩下的事,就是如何通过治理机制的设计来规避这种风险。按威廉姆森的说法,一体化是个好办法。张三公司可控股李四公司,两个公司成为一家人,敲竹杠就失去了意义。或者反过来,如果李四公司有能力的话,也控股或参股张三公司,成为一家人,或至少成为亲戚,来降低被敲竹杠的风险。

在现实中,投资人会看到不少类似张三和李四这样的公司。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体化并没有经常发生,反倒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两家公司平安相处。是不是威廉姆森的理论错了?倒也未必。张三公司的确有可能要挟李四公司,但李四公司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既然李四公司在专业模具上投资甚多,并且深耕多年,形成了专业化优势,那么就不是其他公司所能替代的。这意味着李四公司对张三公司而言,同样具有专用性优势。张三公司需要考虑的是,假如李四公司突然决定不供货了,能不能找到替代者?李四公司的专用性越高,对张三公司而言寻找替代者就越难。这也就是说,张三公司和李四公司实际上互为垄断,这叫双边垄断。在双边垄断情形下,双方就只能坐下来谈。

对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公司而言,表面看存在产品单一或客户单一的风险,但实际上这种风险是相互的,这就有了长期合作的可能性。专用性起到锁定合作的作用。威廉姆森看到了专用性背后敲竹杠的可能性,但低估了相互敲竹杠所激发的合作可能性。显然,在现实社会经济中,因担心被敲竹杠而形成合作,反而是常态。谁也离不开谁,也就不愿离开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