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际财讯 - 正文

日本央行将长期维持超宽松?别逗了他们偷偷减债很诚实

来源:汇通网 2018-10-11 08:36:0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日本央行将长期维持超宽松?别逗了他们偷偷减债很诚实)

尽管日本央行多次表示将会延续当前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但是实际上日本央行也已经走到了量化宽松的尽头,一系列迹象显示,日本央行的长期宽松已经有所松动。

截止到9月30日,日本银行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较之上个月下降了5.4万亿日元(330亿美元)至537万亿日元(4.87万亿美元)。这是自从2017年12月以来第四个月出现下降。以下这张图表显示了资产负债表的逐月变化,尽管仍存在明显的波动,但是自2016年中期以来这种趋势开始变得越发的清晰。

长期宽松已经有所松动

2012年以后安倍经济学成为了日本经济的教义,QQE是其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日本央行每年都会以购债的方式来维持当前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此前多次重申,将会以2%的通胀目标作为退出宽松的关键指标,但是迄今为止,通胀数据的最佳表现是8月达到了1.3%,超出市场预期的1.1%,但是距离日本央行给出2%的通胀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结合日本央行的多次表态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央行大概率还是会维持当前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市场一直对何时退出宽松持质疑的声音。

根据9月25日发布的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有关人士表达了对于当前经济刺激计划可持续性的担忧。基于此,日本央行提出将会采取灵活的方式来维持当前政策的可持续性。

会议纪要重申,日本央行将继续以灵活的方式来购买日本国债,以保证每年80万亿日元的购买量。

不过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既要保证一定量的购买,又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日本央行显然是想突出灵活的作用。在过去12个月,日本央行持有的日本国债仅仅只增加了26.2万亿日元,远低于80万亿日元的基准。

而就在会议纪要公布后不久,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将继续实施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政策,但是现在还需要考虑其积极的影响以及平衡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这被市场视作是日本央行立场有所调整的一个信号,因为黑田此前被市场认为是在货币宽松上最鲁莽的一个人。

逐步退出宽松已成为了主流央行的一致诉求

从世界范围内看,逐步退出宽松已成为了主流央行的一致诉求,这在资产负债表问题上体现尤为明显,

不仅仅是日本央行,自2017年10月以来,美联储已经从资产负债表上剔除了2850亿美元。

与此同时,欧洲央行也开始逐步退出宽松,从每月购买850亿欧元的购债高峰减少到目前仅仅只购债150亿欧元/月,并将于今年 12月结束购债的计划。

至于日本央行,在QQE高峰时期,即截至2016年12月31日前的12个月内,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一度激增93.4万亿日元,但是随着减少购债的进行,截至今年9月30日前的12个月内,资产负债表仅仅只增加了32.1万亿日元。

目前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日本国内生产总值(540万亿日元的)100%左右。与之作对比,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2015年达到峰值时仅仅只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目前已经下降至20.5%,因此日本央行的缩表之路仍任重道远。

日本央行对市场的控制力决定了该行只能减少债券购买

日本央行一直在购买日本政府证券(包括日本国债和短期票据)、股票ETF、日本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及公司债券,其中日本政府证券是资产负债表上最大的资产类别。到目前为止,日本央行已经收购了所有未偿还的日本政府债务的50%左右,较之2012年底的14%左右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但是日本资产负债表上这些政府证券的数量在9月份已经在8月的基础上减少了462.1万亿日元。所以日本央行一直在减少资产的购买量。

迄今为止,日本是世界上与自身经济相关负债最严重的国家,如果发生债务危机,那么日本将不得不大幅削减其社会服务预算,并增加税收以维持生计。但是这意味着国家的崩溃,因此日本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即使发生最终也只会演变成货币危机或者通胀危机。

不过考虑到政府债券市场完全控制着日本央行,债务危机也不可能发生。考虑到对于市场的控制力,目前日本央行也只能减少债券的购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