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10月份新增信贷预计8500亿 各银行正积极谋划明年信贷投放

来源:证券时报 2018-11-07 08:34:1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10月份新增信贷预计8500亿 各银行正积极谋划明年信贷投放)

经历连续6个月的同比多增,商业银行表内融资替代非标融资渠道效果显著,这也继续体现在10月金融数据中。

综合各方数据预计,虽然10月份新增贷款遭遇季节性回落,但仍将保持在8500亿元的水平,比9月份(1.38万亿元)减少近四成,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6632亿元。

此外,四季度也是商业银行的盘整与规划时间。从证券时报记者调查情况来看,不少银行明年的信贷投向与今年并无太大变化,仍然强调政府类项目、国企信贷投放,以及发力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大零售板块。

预计新增信贷8500亿

我国贷款投放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每年9月份通常为贷款旺季,而10月份的新增贷款投放规模往往低于9月份。数据显示,过去5年,10月份贷款增量普遍相当于9月份增量的60%。

这并非说明实体融资需求环比明显减少,而是受国庆长假影响,10月份工作日减少,带来新增贷款季节性明显回落。今年9月份,月度信贷增量达1.38万亿元,环比增加1000亿元,并连续6个月实现同比多增。

而10月份以来,央行货币政策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宽松信号,不仅在月初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还在10月份下旬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同时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营企业融资。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表示,央行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对于10月份金融数据有积极影响,考虑到政策效果的滞后效应,预计10月份信贷新增8000亿元。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则在研报中称,降准有利于扩大货币乘数,疏通宽信用渠道,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目前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的问题仍然难以缓解。他预计,10月份新增信贷为9000亿元左右。

对于信贷结构,中信证券的一份研报认为,住户部门的房贷增速将继续降低,而居民短期贷款还将加大,从而对贷款的整体增速形成支撑;与此同时,由于财政部专项债在8月和9月的密集发行,项目落地后对于中长期贷款的配套支持也会有所增加,因此10月中长期企业贷款也应当保持稳健,从而降低持续通过票据对冲表外融资下降的压力。

此外,有分析师认为,考虑到票据直贴利率依然偏低,票据融资可能依然较好,从而对信贷形成支撑。

开始谋划明年信贷投放

进入四季度,不少银行开始进入休整期,为明年一季度的“开门红”积极筹备项目,争取锁定收益,同时谋划来年的信贷投向。

从证券时报记者调查情况来看,基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金融机构持续下降的风险偏好,总体信贷投向与今年相比并无太大变化。

一位中部地区城商行高管对记者表示,该行近年持续重点关注政府基建类项目,通过传统贷款、产业基金等形式提供资金支持,另外针对省内国企的信贷投放占比也比较高。

“虽然还没有开始全行部署,但我们已经开始在积极储备明年开春的项目,方向也比较明确:一是政府项目,包括基建、环保、乡村振兴、扶贫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二是对国企的授信;三是对公信贷里相对轻资产的租赁业务。”一家大行华南地区分行资负部负责人称。

大零售仍然是各家银行仍在普遍发力的板块。一位华东城商行人士就向记者透露,该行明年将降低利润增速预期,在中美贸易 摩擦下做好最坏的打算。“具体到信贷配置上,对公贷款是缩短期限,通过白名单、抵押担保等方式,加强贷前审查,贷后审查也更加严格;另外集中发力大零售板块,包括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以及App端口的渠道。”

但对于近年狂飙突进的零售贷款(含信用卡),业内已经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当全行业都在转型零售的时候,授信门槛是下降的,而背后又是消费增速下降的大环境,很容易引发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之后‘共债’、不良等风险。我们甚至监测到,少数第三方机构还通过各种‘蚂蚁搬家’的方式将消费贷、信用卡贷款挪作他用。”一位银行信用卡中心高管对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中,对消费信贷领域高度关注,点出了征信缺失、过度借贷、挪用贷款、违规透支等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风险管理、合规管理方面的要求。

而在负债端,虽然三季度流动性压力有所缓和,但银行业整体加大一般性存款拓展的方向不变。“我们今年在存款方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通过县域分支机构扩张,吸收县域存款;二是在农商行资金不能出省的情况下,挨家挨户营销,争取省内农商行的同业存款,两件事都是通过下沉到县域地区实现的。”一位中部地区城商行高管对记者表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