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陈东琪:“十一五”经济增速将保持8%左右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东琪 2005-09-22 07:2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我国经济不宜再继续快速推进,应追求一个适度的较快增长速度
  ○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劳动力资源优势、继续扩大的开放空间、金融体制改革等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北京消息 (记者 商文)“‘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应当是乐观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日前在北京表示,“但相比较‘十五’期间,‘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应该更为适度。”
  从速度增长到质量提高
  陈东琪认为,在“十五”期间,每年经济平均增长8.8%,其中3年达到了9%以上。未来“十一五”期间要想达到这一速度,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他说,最近3年,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9%,平均为9.5%。有的季度甚至达到9.9%,接近了两位数。在这样高速的经济增长下,市场开始出现一些矛盾,特别是煤、电、油、运等行业所承担的压力比较大。因此,从目前保持平稳、持续、高效、防止大起大落的经济发展要求来看,中国经济在面临着国内能源资源的瓶颈矛盾、环境压力以及国际上能源冲突这样一些压力的情况下,不宜再继续快速推进。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追求一个适度的较快增长速度,或者说相比“十五”有一定程度的减速,应该是比较可行的。
  按照这一思路,陈东琪描绘:“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更多由单纯的速度增长转变为质量的提高,注意用较少的成本、代价换回更大的收益。
  对于“十一五”期间经济的增长速度,陈东琪预测,常规年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至8.5%,但不排除个别的季度达不到这一水平,可能会出现接近7%的情况。总体来说,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下调,但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
  五大因素推动经济发展
  陈东琪同时指出,以下几大因素将推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增长。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十五”期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我国高速的投入增长和消费增长。去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是41.8%。在整个“十一五”期间,预计还将以每年1%的增长势头向前推进。
  其次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十五”期间,我国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方面得到了快速推进,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过去的五年,服务业基本上以8%的速度在发展,相比工业、制造业平均每年增长16%至17%来说,显得有点慢。而在“十一五”期间,加快产业升级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在推动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中包括金融业。
  第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当前国际上一些学者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是不是还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存有怀疑。陈东琪肯定地指出,劳动力优势不仅仍将存在于“十一五”期间。到2020年的未来15年里,这种劳动力优势都将存在。
  第四是继续扩大的开放空间。尽管现在我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度已经超过70%,但在全球贸易结构中,中国所占的份额还是非常的低。未来“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贸易增长方式虽然是渐进的,但却会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贸易竞争力将在这一时期得到很大的提升。
  最后,未来“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会加快改革,包括各个领域深层次的配套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的改革。
  经历两个阶段
  陈东琪表示,虽然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整体经济运行形势良好,但整个过程可能会分为两个小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也就是“十一五”的前三年。奥运将带来旺盛的投资与消费,而国家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北京奥运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2008年以后,也就是“十一五”的后两年。从消费信心、投资预期的角度来讲,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客观调整。这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应该提前作出一定的准备。也就是说,当投资与消费面临一定程度调整的时候,政府需要运用一定手段来防止由于市场调整所带来的经济下滑。
  陈东琪最后称,展望“十一五”,既要看到一个快速经济增长的整体趋势,同时也要认识到可能出现的阶段性变化。总的来说,“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宏观调控应保持稳健姿态,实施渐进型的改革措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