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正文

陈东琪:调控产能过剩要防止紧缩过度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陈东琪 2006-06-06 09:4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陈东琪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国家行政学院等兼职教授。两度孙冶方经济学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特约撰稿 陈东琪
  
  长期来看,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最大瓶颈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资源瓶颈,一个是技术瓶颈。“十一五”规划对如何突破这两个瓶颈,已经做了战略部署和中长期安排。但是,短期工业政策措施如何努力与之协调、衔接,防止出现过大的短期波动,使短期增长与中长期目标保持比较好的吻合度,是非常重要的。
  产能过剩显现负面效应
  分行业看,部分行业特别是原材料、制造业前期投资过多、过快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过剩产能。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钢铁产能到去年末已经达到4.7亿吨,在建7000万吨,拟建8000万吨。有人估计“十一五”期间钢铁产能要剩余2-2.5亿吨。汽车产能方面,资料显示去年末已经形成1000万辆左右的产能,在建、拟建有1000万辆左右。根据已有资料进行估算,“十一五”期间即使在去年600万辆基础上每年以80万辆左右的边际消费量递增,年均销量也只有大约840万辆,期末过剩产能有可能达到1000万辆。除了钢铁和汽车外,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产能的过剩情况比较明显。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目前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较大,存在“潜在过剩”。如果“十一五”时期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制造业、重化工业增长比“十五”有所放慢,那么这些行业的增量需求会逐步减少,在其供给继续保持惯性扩张的情况下,供求缺口扩大的压力增加。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企业库存有所增加,价格下跌,工业品出厂价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下降到3%以下,比2004年的6%、2005年第三季度前5%以上的水平明显下降;企业利润下降,亏损企业数增加。除了这些短期的负面效应外,更重要的是长期的负面效应:水、土、矿等自然资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过多的供给强化本国出口企业的恶性低价竞争,引发更多的外部限制,降低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强化“快速增长的国民总产出过于依赖快速扩张的总投入”的不良循环。如不及早缓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会破坏产业经济健康发展,导致通货紧缩,这会加大总量经济波动的风险,引发繁荣后的衰退,妨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调控需掌握好措施力度
  今明两年把控制过剩产能作为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之一,既必要又及时。但是,调控过剩产能要注意针对性,掌握好措施力度,不要全面开花,防止紧缩过度。
  第一,注意三个“结合”。一是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促进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来缓解产能供大于求的矛盾。二是存量调节和增量调节相结合。存量方面,要逐步淘汰小锅炉、小煤窑,通过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在细化分工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实现部分产能的转换和替代;增量方面,主要措施是严格行业和市场的准入,利用合理的规模标准、技术标准、环保标准控制新产能的形成。三是供给调节和需求调节相结合,加强需求引导,通过扩大需求渠道消化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减少产能控制中的浪费。
  第二,促使审批公开化、技术化、法制化。在现行的核准制下,行业产能形成实际上首先与行政审批有关,各种各样的倒逼力量导致“审批膨胀”。要控制产能过剩,首先要使审批技术化、标准客观化、准入法制化,最大限度地限制审批人员的弹性权限,堵塞“条子”和“人情关系”的口子。只有把“事前控制”与“事后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的周期性反复。
  第三,更多地运用市场参数进行调节。对于仍处在体制转型途中的中国经济来说,产能调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行政力量施加影响。为了使企业行为逐步走向市场化、理性化,增强对市场信号的反应能力,从对政府依赖转变为对市场依赖,宏观管理部门应当更多地运用价格、税率和利率等市场参数来调控产能的形成和变化。在调控过程之前、之中,应及时发布有时间序列数据的产能信息,使企业形成合理预期,有效选择扩大还是缩小产能。
  第四,注意短期静态平衡与长期动态平衡的衔接。为了避免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周期性循环,在调控产能时要注意短期静态平衡和长期动态平衡协调、衔接,对当前调控措施会在什么时候产生多大紧缩效应进行预估,根据这个预估来选择调控的力度、时机和节奏。这就要求调控者对产能和需求的未来变化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把握。
  第五,更灵活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科学的产能调控,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侧采取协同措施。在需求调节中,应灵活有效地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兼顾扩大出口和扩大内需。由于产能过剩时期下游行业的竞争比较激烈,不容易消化上游行业的过剩产能,比较好的选择是加快发展那些不产生短期竞争性供给的行业,比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不仅不会形成短期竞争性供给,而且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