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国证券报要闻汇总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16-04-29 08:0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4月29日讯

“三桶油”一季度表现分化

一季报显示,中石油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7.85亿元。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石化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7.1%。

年报披露近尾声 信用债料现降级潮

年报业绩“地雷”的爆炸接近尾声,但信用债风险的释放仍未结束。市场人士表示,随着企业债年报数据披露完毕,预计未来几个月的企业债评级下调会较往年更为频繁,较大规模的评级调整可能令市场负面情绪加重。鉴于基本面和资金面阶段性预期不稳定,叠加更多信用风险事件可能浮出水面,预计信用债市场的调整将延续。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4月29日讯

洗壳转板价值显现 老三板公司获青睐

就在“退市博元”距终止交易并被摘牌的时点越来越近之际,部分已退至老三板市场的公司恢复上市的预期却越来越强。有投行人士28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老三板市场有部分公司能被“清洗”成为干净的“壳”,从而为拟IPO企业节约一定的时间成本并提供宝贵的融资机会,不少实体企业愿意与老三板退市公司洽谈此类合作。不过,由于老三板公司的退市原因不尽相同,退市公司的出路走向分化将是必然趋势。

日央行“再放水”预期落空

日本央行在28日结束的议息会议后宣布,维持当前货币政策不变。此前大多数市场人士预计的扩大股票ETF购买措施并未推出,出乎市场意料。受此影响,当天日元汇率暴涨,日股大跌,亚太多地股市下跌,看空日元者成为大输家。分析人士称,日本央行出乎意料地没有继续放宽货币政策,可能意味着安倍经济学陷入两难境地。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4月29日讯

打响专项整治“歼灭战” 伪互联网金融末日将临

权威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将逐步建立完善全国统一、公开、透明的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坚决杜绝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搭“民间融资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便车。专家预计,监管层将加大力度处理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风险,并在吸引投资、产品定价、借贷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强监管。

大商所公布前四月对违规违法交易处理情况

结合近期交易所加强市场监管的形势,大商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交易所对13个客户采取暂停开仓处分,对212人采取了电话警告、列入重点监管名单等处置措施,并对已发现的相关违规违法线索进行了稽查和移交。投资者对当前形势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坚持合规交易理念,强化合规意识,自觉维护市场良好秩序。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4月29日讯

保监会警示非法集资风险

非法集资的风险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保险业也在着力防范。近日,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业非法集资呈现传统的主导型案件占比下降等四个方面的特征,保险从业者和保险产品被不法分子利用,业外非法集资风险向业内渗透转移的风险隐患加大,2016年一季度保险业非法集资发案数和涉案金额实现双下降,风险总体可控。保监会将组织保监局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轮动检查,进一步强化保险机构的主体责任和保监局的属地责任。对于有关人员涉嫌以筹建相互保险公司名义开展非法集资活动的风险和P2P平台可能涉及的非法集资风险,保监会也进行了风险提示。

保险业非法集资出现新作案手法

4月27日,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法律政策宣传座谈会”上发言表示,从近年来保险领域非法集资发案情况看,保险业非法集资呈现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传统的主导型案件占比下降。虽然近两年传统的保险从业人员假借保险单证、印章犯罪的主导型案件依然多发,但案件数量少于参与型案件,占比有所下降。二是参与型案件占比上升。近两年保险从业人员以非保险身份参与社会集资、民间借贷及代销第三方理财产品的参与型案件增速迅猛、占比上升,成为主要的案件类型。三是被利用型案件风险加大。一些外部投融资机构利用保险产品或保险公司名义对外虚假宣传、夸大保险责任。四是新的作案手法时有出现。个别单位以投资相互保险为名,涉嫌非法集资。例如某国民互动保险加盟方案推出互助计划,以投资收益吸引投资人,明显与互助保险宗旨相悖。

此前,保监会发现有关人员编造虚假相互保险公司筹建项目,试图通过承诺高额回报方式吸引社会公众出资加盟,涉嫌严重误导社会公众,扰乱正常金融秩序。与此同时,P2P平台的一些非法手段也在为保险业增加风险。

保监会发现,少数P2P平台大量招募原属保险公司个险渠道的保险从业人员采用非法手段套取处于正常期的保单资金,给广大保险消费者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常见非法手段体现为少数从事过保险销售工作或对保险销售业务熟悉的P2P销售人员,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借口送礼品或进行保单升级,骗取保险消费者信任,进而获取保险消费者保单号、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引诱消费者退保后“升级”购买P2P产品。还有P2P平台销售人员推销产品过程中,违规向保险消费者承诺高收益,回避产品风险,劝说保险消费者进行保单质押,将质押贷款作为投资款投入P2P平台。如有P2P平台销售人员号称公司开发的“保单收益补偿产品”具有18%甚至2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