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资本市场,银行业无论是从自身体量,还是对宏观经济和其他行业的影响力而言,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行业。机构投资者角度往往将银行股作为其底仓,而就大多数市场参与者而言,每每银行业有所变动,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银行业又是一个宏观性和周期性极强的行业,卖方研究中常有银行研究员是半个宏观研究员一说,对银行业的精准判断也离不开厚积薄发长时间积累。帮助客户精准地把握银行业的变动和趋势,对于所有大型券商而言都是一项绕不开的“规定动作”。
平安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董事总经理,兼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励雅敏曾被誉为银行业的“价值发现者”,在这位多次获得新财富、水晶球、亚洲货币等金融银行业最佳分析师的带领下,平安证券银行金融团队成为金融银行业不仅为客户提供了睿智而专业的服务,也成为行业研究的标杆。
把握银行业风向
“不良ABS时隔8年正式重启,从中行和招行此次首发的产品来看,规模较为有限,但证券化方式的实质落地拓宽了银行消化存量不良的方式,预计未来将有其他银行陆续跟进,对银行化解不良压力有着积极意义”。
2016年5月26日,平安证券发布银行业专题报告——《不良ABS首发,风险可控收益可观》,此前的5月19日晚,招行、中行两家银行同时发布首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文件,发行规模分别为2.33亿和3.01亿元。这也是自2008年以来一度暂停的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引起市场各方高度关注。
这份由励雅敏及其团队执笔的研报还进一步指出,“从收益率来看,我们按照两家银行的预计回收率(34%/14%)测算,对于次级投资者来说,中行ABS和招行ABS的内部报酬率分别为21%和39%,收益相对可观,但需注意不良ABS由于回收率的波动对结果造成的影响。”
在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之时,前述深度专题研报为各家券商首发,从公开信息看,市场上第二份类似的深度专题研报四天之后才发出。
得益于对银行业的长期跟踪和积累,每每于行业“大事件”发生时,励雅敏及其团队都能迅速而精准地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使投资者得以紧密跟踪行业动态,廓清市场的迷雾。
今年1月,银行业连续曝出农行和中信银行的票据大案,当时有财经媒体报道称,这波票据案件与过去的不同在于,票据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但进入股市的资金规模究竟有多少,还是个黑匣子。
此外,银监会在稍早时候下发了《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03号文),随着银行自查的不断深入和A股的连续下挫,市场开始担心如果票据违约大面积暴露,究竟会对股市造成多大冲击。
1月28日,在前述银行票据大案爆发后不到一周时间,励雅敏及其团队率先推出了银行业票据专题报告——《票据市场待规范,银行风险仍可控》。
“有部分市场观点认为近期暴露的票据风险是是牵动此项检查的导火索,我们认为是不准确的。从 203号文件发布和风险亊件爆发的前后顺序来看,前者应在后者之前,因此后者应是放大而非触发因素”,前述平安证券研报说。
针对当时市场普遍关心的“票据的风险敞口究竟有多大、对市场和银行造成的影响、持续时间会有多长?”等代表性的问题,励雅敏在研报中进一步指出:
“我们根据数据进行估算得出,目前涉及203号文7类违规业务的买入返售票据规模大约为1万亿,已较2013年高位有明显回落。这一规模在2014年以来基本维持平稳未有变化。在历史上,2011年、2013年两次较大规模的票据检查以及流动性危机,对这一缺口的变化造成较大波动,同时相应的反映在票据贴现利率上也有很大幅度的攀升。一般由于票据的久期在3-6个月,因此影响也大约会持续1-2个季度”。
如果说不良资产证券化和票据的深度专题报告,显示了励雅敏应对市场热点和响应速度的过人之处,那么一系列揭示银行业宏观趋势的行业报告,则显示了这位研究员的前瞻性和大局观。
2015年底,励雅敏团队推出的2016年银行业年度策略报告《行业大融合演进,轻型化转型提速》分析称:轻型化转型将重塑银行估值,在大资管、大财富管理的背景下,银行表内存款流失;从业务驱动力上银行负债带动、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将不再顺应市场选择,轻型化将成为银行未来转型方向。“轻型化带来的银行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改变会使银行估值体系重塑,抬升整体估值水平”,基于上述原因,励雅敏推荐了轻型化转型较为成功的招行,此后亦获得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厚积薄发的研究者
作为专注金融行业的“金牌”卖方研究员,励雅敏扎实的科班背景、注重宏观的思维方式和喜欢探求变化的天性,似乎早早就定下了其职业生涯的轨迹。
毕业于复旦和上海财大国际金融专业的励雅敏,踏出校门前曾到银行实习,从银行的特性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强调合规的行业,“那时的银行业也是一个相对缺少变化的行业,我个人比较喜欢有一些思考性的工作、每天不太一样的工作”,励雅敏说,此后,她选择了更富于变化,更具挑战性的证券研究工作。
选择了银行业和金融业的研究,励雅敏便在此领域扎下了根,16年的研究生涯也让这个分析师得以经历金融行业的一次次行业之变,探寻这种变化的逻辑,揭示其规律和走向,也契合了她天性中的好奇心和惯常的宏观思维模式。
就证券投资角度而言,考虑到银行庞大的资产体量,以及相对稳定的估值,对银行业的研究当下相对而言是一个“冷门”领域,反观近年来在大众投资者群体中曝光度较高的行业分析师,大多集中于以TMT为代表的高成长性行业,而在励雅敏看来,银行业同样富于变化,只有深耕这一领域的研究,才能拂去其表象,品味出其中的变化之美。
“只有长时间专注于一个行业,才能看完整一个行业的周期和发展”,励雅敏说:“股价波动不大并不代表一个行业没有变化,这个行业和中国宏观经济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现在的银行业和我16年前入行的银行业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差别。”“比如信用卡业务,十多年前在银行业已经算是新兴业务了,而现在信用卡业务的变化和创新也非常明显和迅速;再比如说银行的中间业务,10年前银行业这部分业务的收入占比不到10%,今年行业整体大概在26%的水平,有的银行甚至接近40%,也许短期内这些变化不会体现在二级市场的股价上,但从长期看,银行仍然是一个值得配置的投资品种。”
对于银行业发展态势和内在规律的专业判断,不仅使励雅敏在资本市场获得赞誉,在银行界业内亦获得口碑。她撰写的多篇深度报告在银行业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影响力,获得各家银行高管的认可。
不久前,某城商行IPO上市,多家券商均发布了该银行的首次覆盖报告,在看过各家的研报后,该银行董事长主动联系励雅敏,希望能见面聊聊,这位银行高管认为,在众多研报中平安证券的研报是真正“看懂”了自己的银行。
在银行业的口碑和影响力,也让励雅敏积累广泛的人脉和资源,从而能够更为深入和透彻的解析这个行业的动向和变化,预测其发展的趋势。
与银行业高管常年累月的接触,也让励雅敏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些高管的性格特点、行事风格。“和其他行业不一样,银行业的调研在实地看到的或许只有漂亮的办公楼和西装革履的职员,而与高管的交流非常重要,从行长到部门负责人,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事风格往往能影响到一家银行业务的未来走向”,励雅敏说,在微观层面,我会更多地和行业朋友了解银行业细节。
证券研究也是一份高强度的工作,励雅敏工作日的时间表一般是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2点,甚至出去旅游也“不安心”,一次励雅敏在新西兰正爬着山,国内发布降息的政策,银行板块大涨。客户的电话不期而至,励雅敏只得边爬山边向客户讲解自己对政策影响的判断。
作为平安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董事总经理,兼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励雅敏还带领着一个团队,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励雅敏也是一个从不吝啬分享机会和经验的人,对于团队成员的培养,励雅敏特别注重“因材施教”,有些年轻的研究员短板在于宏观经济领域,有的则在于对行业的理解,甚至还有些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困难,励雅敏都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成长。
据了解,近年来励雅敏所带领的平安证券银行团队所创造的佣金收入始终位于研究所内部首位。“最让我骄傲的不是我自己在业内的成功和声誉,而是这些年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研究员、一个业内高水准的团队”,励雅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