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中国资本
宋笛
791
2016-10-17
宋笛
“我们会活着的”,2016年9月底,在以色列创新之都特拉维夫所举办的DLD创新节会场中,一行不到十人的浙商企业家在会场的空地中,在来自全球数百家投资机构,跨国企业以及科技类创业企业的环绕下,用这句话结束了一次二十分钟左右的交流。
在这些来以色列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的浙商中大多数从事的都是制造业,同时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在二十分钟左右的交谈中,他们从电商聊到资本,聊到房地产,最终聊到实业,转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让话题渐次凝重。
在9月24日-26日举办的中以创新投资大会中,中国面孔出现的更为频繁——在这次会议中,有数百个中国企业家、投资人甚至政府人士赴特拉维夫市与当地的创业企业进行项目对接。
这些来访的中国企业家和投资人或许很快就会为这一数据添砖加瓦:根据以色列驻华大使马腾的公开表示,目前以色列20%以上的初创企业投资来源于中国,而在数年前,以色列的初创企业投资基本全部来自于美国。
在这个科技对GDP贡献超过90%的国家,中国资本正在快速的蔓延并寻找机遇,以色列吸引中国资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在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大健康、农业等领域内拥有的技术优势和活力。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向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国内大健康领域正处于风口阶段,以色列在大健康领域做了非常多基础性研究,在全球市场都具有竞争力,这些技术对于东软很有吸引力。
在这场以色列淘金的过程中,并非仅有投资者的身影,政府方面乃至民营企业也在各种动力的推动下走向这个国度,太库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3月在以色列成立了一家创新中心,在数月的运行过程中,该创新中心接待了大量来自中国的考察团队,仅9月25日一个上午,这一创新中心就接待了两支地方政府团队的考察,他们希望能够学习特拉维夫的创新经验或者直接吸引具体的项目在国内实现落地。
“近年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很多中国人开始到以色列来了,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特拉维夫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特拉维夫市市长罗恩.赫尔代向经济观察报表示。
以色列创业者的中国热情
厚实、低沉的云层,在风的催动下,快速的逼近戈兰高地,拖曳着成片成片的阴影,这些阴影铺满了半边山坡和一整片农田。还有更多的云堆积在远处的山头,连惯着、蜿蜒着,它们刚刚探出头,蛰伏着等待着冲刺的时机。
作为曾经的战场,目前的戈兰高地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在山脚下售卖果汁的小贩在看到东方人面孔时,会热情的用并不标准的中文喊出“你好”。这是在2015年以后才会出现的场景,在这之前,小贩可能会更倾向于猜测为日本人或者韩国人。
据以色列国家旅游部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赴以色列旅游人数为4.74万人次,与2014年相比增幅达到43%,而2016年5月赴以色列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更跃升了132%。
中国游客带来的刺激在这个国家的景点随处可见,在距离戈兰高地不远的一处基布兹——以色列的一种集体社区,大部分保持着财产共有以及分配制度的特征——你甚至可以看到带有中文翻译的宣传片。
一位在以色列留学的中国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在以色列特别是特拉维夫市的中文翻译奇货可居,大量懂得英语和中文的留学生在课余时间都可以轻松的在特拉维夫找到翻译相关的工作,一小时的报酬可以达到300美元-400美元,而在这些翻译工作中,尽管以色列对于留学生的课外打工时间有着限制,但是计算课余打工费用和针对中国、印度留学生普遍存在的奖学金等,获得的收入几乎可以和留学的费用持平。
相较于中国的游客,中国的投资者正在这个国家带来更为广泛的影响,在太库DLD创新节展区中,有一位以色列创业者正在尝试和会场中每一位东方面孔进行交谈,他的项目是一个有关于旅游平台建设的项目,他非常肯定的告诉经济观察报,中国的投资人一定会对这一项目有兴趣。
目前以色列已经成为了世界又一个高新技术的创业中心,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来自以色列的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特别是其中的特拉维夫市。根据特拉维夫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特拉维夫拥有加速器、众创空间84个,超过伦敦的65个、巴黎的48个、柏林的24个,在特拉维夫,平均290位居民中就有一个正在创业。
以色列的创业企业对中国资本和市场的兴趣正在逐渐增长,太库(以色列)总经理郑小星告诉经济观察报,在她与以色列项目方日常的接触中,她能感受到以色列创业人对于中国的热情以及陌生,他们会尝试了解有关于中国市场、中国资本的所有细节,甚至具体到“我取一个什么样的中文名字好”或者“我应该怎么递名片比较合适”这样的问题。
“在美国有大量的华人,他们对于当地市场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而在以色列这样了解中国市场的人并不多,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普及给他们有关于中国市场的各种各样的常识”,郑小星向经济观察报表示。
大健康领域吸引中国投资人
作为目前全球技术创新的又一中心,以色列在大健康和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是吸引中国投资者的重要原因。
睿康投资的管理合伙人沙伟也是近日赴以色列考察的投资人之一,她所在的基金更多的关注于医疗行业,在此次的以色列之行中,她已经接触了5家医疗技术方面的创业企业。沙伟告诉经济观察报,她接触的企业都是小型的团队,这些团队有一个特点,即他们会从一些特别落地、特别小的问题切入,比如一个团队专门针对手术输液的问题设计了一款自动输液的装置,医护人员可以不用一直关注患者的输液情况。
在沙伟看来,这说明这些企业对于所切入医疗行业的流程特别的熟悉,她在与这些团队交流的时候发现,以色列特别是特拉维夫的氛围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他们可以很容易的约到愿意交流的医生,并频繁的交流各种流程的问题,这让他们的产品格外有针对性。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也正在以色列寻找机遇,在以色列的一段时间,他计划约谈超过10家大健康领域的企业。刘积仁告诉经济观察报,目前东软集团正在布局大健康领域,推动医疗从大医院走向社区,而在这个过程中,穿戴医疗设备等细分领域必然有很多机遇,而以色列很多科技类企业在这个领域做了许多基础性的研究。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刘积仁目前正计划与以色列英飞尼迪公司进行合作,成立了一支10亿元的投资基金,主要投资医疗产业项目,用以填充东软集团的大健康版图。
这种成立基金的形式进行财务投资或者战略投资也正在成为中方资本普遍偏爱的一种形式。一位曾经参与以色列项目投资的相关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中国企业直接投资项目的形式可能会面临管理中的水土不服,而采用基金投资的方式可以调整的空间就比较多,这也是近年来中以投资从原有的大企业占主导变为中型基金占主导的重要原因。
中小民营企业的新投资方向
一位山东的民营企业家告诉经济观察报,他所在的企业正在转型的过程中,所以来以色列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尽管他所从事的环保器械行业已经属于新兴行业的一种了,但是目前的整体形势依然不乐观,至少,这位企业家并没有抱很大的信心。
对于目前国内还能够投资的领域,这位企业家也同样不抱有太多的热情,虽然房地产市场刚刚经历了一轮上涨,但是在他看来,总还是需要有人投资实业的。
类似于这样想法的民营企业家并不在少数,在参加完中以创新投资大会后,由40位浙商组成的一支考察团顺道参观了以色列特拉维夫市举办的DLD创新节——这是以色列最大规模的创新节,每年会吸引全球上百家跨国企业、创新企业以及风投机构。这支浙商考察团中大部分都是当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他们也希望在压力之下寻找其它的出路。
这些浙江企业家大多数是在某类的企业家培训班上结识的,在一年之前,他们曾经尝试着出于财务投资的目的投资了一家以色列的科技企业,该项目在今年已经可以获得10倍的投资回报,这让他们感觉到这或许是另一条出路。其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他们正计划共同成立一支基金投资以色列的初创项目,在这个基金中,当地的政府也同时参与了进来,会拿出一部分土地帮助投资的项目进行落地。
上述企业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在财务投资以外,未来他们还有可能在以色列寻找更为针对性的项目,以实现与自身行业的结合。
中小民营企业在以色列投资的热情也被一些机构所察觉。一家曾经与百度合作过的以色列企业与国内的两家企业进行合作,组建了一个对接中国资本与以色列项目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他们已经组织了数次中国企业家团队赴以色列投资考察的活动。
随着中国资本快速进入以色列市场,一些投资者也在产生了担忧,大量资本的进入会否抬高以色列项目的投资门槛?沙伟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如果以色列的创业价值洼地逐渐被填平,也会考虑投资其他的市场,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色列的创业团队仍然拥有较大的价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