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发展有望驶入快车道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6-10-24 03:3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布局优质股用Lv2 平安开户即送 空空道人:本周最大看点伊利股份后市演变

在政策、资本、企业等多方助力下,机器人(行情300024,买入)产业发展有望驶入快车道。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在工业机器人关键智能装备领域形成了一定技术实力,为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上市公司发力

10月21日,在2016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上,GQY视讯(行情300076,买入)发布“车载自平衡救护平台”,瞄准医疗救护行业。

“国内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具备赶超的机会。”GQY视讯董事长郭启寅介绍,车载自平衡救护平台的核心技术多维度减震、精准感知、独特算法均实现了自主可控,填补了世界医疗救助领域的空白。该平台可广泛应用于野外救援、运输救护、豪华游艇等领域。

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指出,传统机器人向智能机器人转型更强调“人”的特性,即感知、数据、云等技术。在这些方面,国内外市场起点接近。

“感知、数据、云”也是机器人公司发力的重点。此次机器人公司推出了搭载Intel芯片的“松果”机器人,集成了移动机器人、多传感器融合与导航、多模态机器人交互等技术。此外,大族激光(行情002008,买入)推出的Elfin机器人新增了感应器。

目前,A股市场有59家公司涉足机器人产业,部分公司通过收购进入这个领域。以昆仑万维(行情300418,买入)为例,公司收购美国的机器人公司WooboInc.,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交互式机器人;在东方网力(行情300367,买入)的18.30亿元增发方案中,1.57亿元拟投入智能服务机器人项目。

“通过将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相结合,有机会实现并行乃至超越。”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分析指出,国内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3D打印等关键智能装备领域形成了一定技术实力,为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智能制造将作为主攻方向。

市场潜力大

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维塔利·内德尔斯基表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是韩国,平均密度在每万人69个,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有巨大增长空间。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平均增速在13%左右。

从今年前9月的情况看,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09万台,同比增长达30.8%。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此前表示,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根据规划,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分别是15万台、26万台和40万台。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6000亿元。

上市公司方面,埃斯顿(行情002747,买入)预计,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30万-4040万元,同比增长50%至100%。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公司表示,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业务持续增长,智能装备核心控制功能部件业务稳步增长。

浙商证券认为,随着工业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及机器人生产成本下降,国内机器人产业面临加速增长的拐点。同时,工业机器人本土化率低,国产替代空间大。预计2020年国内机器人需求将达到33亿美元的规模,机器人使用密度增长5倍以上,对伺服系统、控制器、减速机等核心部件的进口替代将造就巨大市场。

服务机器人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服务机器人细分领域产品有80余种。A股市场涉及服务机器人产业企业较少,大多通过外延方式切入。产业链公司包括提供语音的科大讯飞(行情002230,买入),转型人脸识别的川大智胜(行情002253,买入)等。

广发证券(行情000776,买入)分析师认为,无人机、扫地机器人和教育类场景的机器人将率先产业化。在产业化进程中,技术升级和成本降低是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广发证券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优秀,盈利能力良好,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