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再批判:没有技术难题的房地产税为何这么难?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17-08-19 07:4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房地产再批判:没有技术难题的房地产税为何这么难?)

【房地产再批判】之七:没有技术难题的房地产税为何这么难?

编者按: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坚持围绕“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此后一系列有关政策开始紧锣密鼓的研究和制定。

中国房地产需要一个怎样的长效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从过去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行业面临的种种重要且长期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在2010年曾经策划过“房地产批判系列”,此后几年间,其中涉及的很多话题今日仍在风口浪尖,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其他新的课题。经济观察报特此组织“房地产再批判”系列报道,从房地产对财富累积、城市发展、实体经济、金融资源、行业转型及社会思潮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及其机制体系予以全方位的梳理与反思。

这是【房地产再批判】系列的第 7 篇。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雅楠 杜涛

自从2014年全国“两会”释放出房地产税由“试点推进”改为“立法先行”后,任何一点关于房地产税的风吹草动,都会搅动全国人民的神经。

3年多过去了,公众迄今为止收到的来自官方最明确的消息是,今年“两会”上,人大发言人傅莹表示,今年房地产税草案不会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

房地产税依然遥遥无期。

对房地产税,有房的人如临大敌,担心房产持有成本增加、担心房价要跌;没房的人则翘首以盼,似乎房地产税一出,房价便会应声腰斩,买房终于有望。

实际上,渲染每一条房地产税消息的人何尝不知,开征房地产税,并不容易。

先说说房地产税为什么这么难。

房地产税工作千头万绪,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立法,二是不动产登记。前者负责合法性,后者负责可操作性。

从立法角度看,房地产税的课税对象、范围、税基、税率等细节的顶层设计要做到公平合理,这并不容易。

中国实行土地公有制,有集体和国有之分。而住宅产权多样,按产权类型分,有央产、军产、单位产权和私有产权等多种;按获取方式有房改房、商品房、经适房、限价房、自住型商品房等多种。

在如此复杂的土地和房产类型下,小产权房如何征税、土地使用权到期后如何续期、计税标准是按房屋数量还是按房屋价值、是否要设计免征环节、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差异如何体现等等,很多问题背后都牵扯着巨大的改革问题,并非一蹴而就。

然而,如果上述关键问题无法厘清,那么,房地产税也就很难达到调节财富分配的作用,反而会造成不公。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房地产税开征,难度不在技术问题上,而在制度设计上。

上海财经大学税收系主任朱为群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房地产税不以交易额而以评估值为税基,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评估机构和纳税人之间对评估价值可能存在争议,这就需要争议解决机制。在国外,不动产税的征收,复议机制比较重要,复议人员由多方人员参与,能够很大程度决定房地产税的落地问题。

即便技术不是开征房地产税的关键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技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这里就不得不提房地产税开征的另一个关键条件,不动产登记了。

不动产登记的工作,同房地产税立法一样,从2014年便陆续展开了,这项工作会把地、楼、房、户的信息统一起来,盘点清楚中国的资产存量,为开征房地产税提供基础依据,具体表现是房产证会换成不动产证。

春节后,沸沸扬扬的“燕郊住宅无法落宗”风波便是在不动产登记过程中出现的房、地信息不匹配,导致无法换证的问题,燕郊并非个例,在河南、河北、山东、湖南的不动产登记过程中均发生过,目前仍待相关的国土政策出台。

好在这项工作有时间表,国土部不动产登记局说,从2014年开始,力争4年左右时间建立有效运行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

只有房地产税立法和不动产登记全部顺利完成,房地产税才有可能真正全面落地。

不过,即便房地产税真正落地了,它调节房价的作用也不应被抱以不切实际的期待。

多年来,房地产税都被理解成调控房价的杀手锏,实际上,从重庆和上海自2011年试点开始至今的房价走势看,房地产税稳定房价的作用并不显著。重庆平稳的房价得益于良好的土地制度建设,上海房价的涨幅,不说大家也知道。

同时,从日本、美国等房地产税征收国的经验看,房地产税既没有抑制房价暴涨,也没能阻止这些国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对于房地产税的现实作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汪利娜认为,房地产税是以社会财富存量——不动产为课税对象,具有税基不易隐藏、税负不易转移的特点,主要的功能是弥补所得税只对收入流量无法对财富存量征税的缺陷,以实现税收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