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百万辆之后 中国汽车品牌夹缝中向上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倪佳 2018-01-03 10:13:5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跨过百万辆之后 中国汽车品牌夹缝中向上)

虽然“双积分”政策试图将中国汽车品牌逐步引导至其具有相对实力的纯电动新能源汽车领域,但是传统燃油车市场的竞争和博弈依然十分的残酷和激烈。

通过此前两年SUV市场的发展,中国汽车品牌迅速积累了与合资企业分庭抗礼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在销量逐渐站稳脚跟的同时,品牌力向上也成各大主流自主品牌下阶段探索的主要目标。

与合资差距缩小

对于现有合资品牌,动辄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历史,中国自主乘用车品牌的发展历史也不过十几年光景,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也并非完全没有。

首先从总体销量来看,吉利、长安和长城这三家自主品牌今年都有望实现百万辆的销量,其中吉利汽车有望突破110万辆的成绩,拥有百万辆销量基数的支持,这三家企业推出高端豪华品牌的经济与技术实力最为牢靠。

在第二梯队的上汽乘用车、广汽传祺和奇瑞汽车则在50万辆年销售的水平,短时间内难以突破百万辆目标,但是也不排除推出高端品牌的可能性,毕竟奇瑞汽车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主打中高端市场、定位对标合资品牌的观致汽车。

对于自主品牌近几年表现的突飞猛进,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得益于近年来自主品牌车企将造型设计提升到战略高度,并通过国际化人才引进,提升了设计能力。像传祺的设计总监张帆此前就职于奔驰、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的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来自奥迪、长城的设计总监皮埃尔·勒克莱克也长时间供职于宝马。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的产品力与合资品牌之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此表示,从新车故障率来看,过去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故障率差距差了100多个点,到2016年只差14个点,差距微乎其微,有些自主品牌,品质实际上已超越合资品牌。

在原本合资品牌最为优势的技术储备领域,自主品牌通过自身研发和共同开发,成功研制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箱等,在核心技术领域也具备了与合资品牌直接抗衡的实力。

因此,品牌力实质上成为了制约自主品牌继续发力的重要障碍。

两条路线发力

在品牌力向上的问题上,目前主流的自主品牌也分成了两个路线,即以高端产品向上突破的广汽传祺和长安汽车(行情000625,诊股),以及推出全新品牌的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行情601633,诊股)。

广汽传祺在2016年底成功推出中大型SUV GS8并现实月销量过万的成绩之后,于2017年也推出了其后续的5座版GS7以及于年底上市,即将正面挑战合资中高端家用MPV市场的GM8;长安汽车相对命运多舛,虽然在自主品牌当中产销量第一个突破百万辆规模,但是其产品线涵盖较广、整体产品力相对松散则阻碍了其后续发展。

有分析人士指出,相对偏爱风险投资的广汽集团(行情601238,诊股)而言,兵装集团旗下的长安汽车要相对保守和持重,CS95从发布概念车时的惊艳到最终落地的保守,就能推断出GS8和CS95在终端市场认可度方面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另一方面,虽然前有奇瑞的观致汽车项目的折戟,但是吉利与长城依然选择了推出新创品牌来进行品牌向上的尝试。

作为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先后在高端领域的尝试,领克与WEY从一开始提出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尽管从表面看来,领克和WEY的品牌定位并不相同,一个是要比肩合资主流品牌,一个是要向豪华品牌看齐。但是最终面对的对手皆是主流合资品牌,领克与WEY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克是以品牌力来比肩合资品牌,而WEY则是希望通过产品力提升来赶超主流合资对手。

两个新创品牌不约而同地选择符合当下自主品牌优势所在的SUV产品来切入市场,特别是产品先上的WEY。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自2017年6月上市以来,销量一路飙升,11月份WEY品牌两款车型月销量已突破2万辆;领克01于2017年11月底才上市,因此只能寄希望于2018年来证明自己。

有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在产品力还是品牌力方面,中国的自主品牌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回应,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实行,未来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正面对抗会更为激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安汽车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