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人才引进的路线切莫跑偏走歪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18-05-21 04:4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张锐:人才引进的路线切莫跑偏走歪)

“人才结构必须与一个城市的卡位相匹配,城市人才的引进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还要做到与产业的对接与契合。”

出于创科业界吸引人才的需要,香港特区政府日前推出了《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准备用三年时间快速从海外和内地招聘1000名从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械人技术、数据分析、金融科技以及材料科学的专业短缺人才,且于今年6月开始接受申请。

类似于香港的“人才争夺战”其实早已在内地城市开打。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已有近20多个城市与地区发布了引进人才新政。

五年前我国就已出现“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渐现衰竭,不少城市在老年化人口加重的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增长的巨大压力,破解这种人口结构的失衡,国内城市开始将注意力转到吸引年轻人且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才身上,以确保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因此,城市“人才争夺战”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我国城市发展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趋势。

从宏观意义上来说,由“人才争夺战”所引起的人力资源在不同城市间的流动与配置,既提升了人才的利用效率,也可以防止一线城市所产生的人才虹吸效应以及人才分布的失衡。而从微观的角度考察,人才引进不仅为一个城市储备了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年轻人口的增加还能改善人口结构。如果人才进入的同时还能带来新技术与新产业,更能为所在城市的内源性增长赋能,并引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城市“人才争夺战”如果沿着这样的图景展开,那将非常值得鼓励与褒奖。不过,“人才争夺战”的直接结果必然是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因此,偏离城市内涵型增长轨迹而谋求外延性扩张的所谓人才引进行为必须予以提防和纠偏。

从外延上看,城市新增人口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税收,也能形成新的消费,从而改善财政收入与扩张经济总量。更为直观的是,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还能开展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从而带动本地上下游产业以及就业增长。此外,人口数量的堆积还能产生新的住房需求,从而拉动城市GDP等。对于一个城市管理者而言,如果引进人才陷入这样的势利化幻境之中,“引才”就蜕变为“引财”,“人才争夺战”就会降格为“人口争夺战”,虽然可能带来城市的短期繁荣,但绝对不会赢得城市的美好未来。

扔掉势利化的人才引进观,“人才争夺战”就不会仅仅关注人才引进的数量,而会重点强调人才引进的质量。无疑,一个城市引进的人才越多越好,但人才结构必须与一个城市的卡位相匹配,城市人才的引进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还要做到与产业的对接与契合,否则人才看上去增多了,实际上就是城市地界的盲目扩大与人口数量的“摊大饼”,最终结果必然产生交通拥堵、房价上涨以及资源短缺等“城市病”,从而拉低居民的生活质量。这种以牺牲城市整体生存品质为代价的人才引进自然不足以取,当然最终也留不住人才。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人才引进绝对不是一锤子买卖,引进来之后还须创造优良与宽松的环境。既为人才,看重的并不只有薪酬待遇获得感,更注意的是事业工作成就感。因此,人才引进后不能让其坐“冷板凳”,必须对其授命赋责。在此,笔者非常欣赏香港政府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中所推行的“3拖1+2”模式,即科技公司每聘用三名非本地人士,一定需要增聘一名本地全职的职员以及两名本地的实习生从事与科技相关的工作。照这样操作,人才引进并不是单只“凤凰”,而是可以孵化出引领城市高飞的浩荡“雁阵”。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