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细胞感受氧气的秘密,诺贝尔奖带来抗击癌症新思路

来源:时代财经 2019-10-09 15:55:5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揭开细胞感受氧气的秘密,诺贝尔奖带来抗击癌症新思路)

10月7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格雷格·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三名科学家的获奖原因在于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称,人类了解氧气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已有数个世纪,但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变化长期不为人知,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生命中一个最基本的适应性过程的机制”,为人类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人类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

揭秘氧气对人类的影响

时代财经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阐明了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含量的基本原理,在氧气含量较低的时候,细胞是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含量的变化的。为此,他们发现了调节基因活性以应对不同氧气含量水平的分子机制,也为贫血、心血管疾病、黄斑退行性病变以及肿瘤等多种疾病开辟了新的临床治疗途径。

氧气是众多生化代谢途径的电子受体,科学界对氧感应和氧稳态调控的研究开始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当氧气缺乏时,肾脏分泌EPO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比如当人们在高原活动时,由于缺氧,人体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会生长出新的血管,制造新的红细胞,从而更有效率地运输氧气,来弥补空气中氧含量的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在中长跑和马拉松等耐力项目上,运动员需要经常到高原进行训练的原因。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初,塞门扎和拉特克利夫就已开始研究缺氧如何引起EPO的产生。他们发现了一个不仅会随着氧浓度的改变发生相应的改变,还可以控制EPO 的表达水平的低氧诱导因子(HIF),如果将其DNA片段插入某基因旁,则该基因会被低氧条件诱导表达。简单来说,理解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的基本原理,对深入理解癌症的发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癌症治疗新思路

作为主要研究低氧条件在癌症、肺病和心脏病中的作用的科学家,塞门扎早在1995年就有了一些关键发现,包括鉴定出编码HIF的基因。他发现,HIF由两种不同的DNA结合蛋白组成,也就是所谓“转录因子”,现在它们被称为HIF-1α和ARNT。

值得注意的是,塞门扎自发现HIF以来,一直与研究小组从事HIF-1α的研究,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精确寻找被这一活化蛋白促进或抑制的大量基因。

据了解,HIF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能够调控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具体来说,低氧诱导因子在低氧状态下表达水平较高,能够诱导一系列基因的表达,特别与血管生成有关的基因。这就意味着,肿瘤快速生长,导致肿瘤内部低氧后,诱导低氧诱导因子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生成,促进肿瘤长大。

此后,彼得•拉特克利夫和威廉•凯林发现了低氧诱导因子的降解机制。

其中,拉特克利夫的重要发现在于找到了氧气感应和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之间的联系,为整个氧感应机制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此外,他的研究探究了细胞感应低氧浓度的分子机制,低氧诱导因子的水平受氧气含量影响。高氧状态下,低氧诱导因子被修饰,从而被降解;低氧状态下,低氧诱导因子不被修饰,不会被降解。

低氧诱导因子是导致人类患病的一类重要因素,除了肿瘤,还有很多疾病可能受到该因子的影响,包括癌症、心脏病、中风和血管疾病。目前,研究界希望能够调控低氧诱导因子的表达,降解或维持该因子的含量水平,从而为肿瘤治疗及其他病症提供潜在药物靶点。

同时,威廉•凯林一直致力于研究缺氧对肿瘤的影响。他在视网膜母细胞瘤、von Hippel-Lindau(VHL)和P53肿瘤抑制因子方面的研究,提示纠正单个基因缺陷可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对VHL蛋白的研究在VEGF抑制剂成功治疗肾癌方面功不可没。

此外,威廉•凯林研究探索了为什么抑癌基因出现突变后会导致癌症的问题。他发现,被称作VHL的抑癌基因能够调节身体对氧浓度的反应,而VHL能够改变下游蛋白的表达量来调控身体产生红细胞、生产新的血管来应对低氧浓度。他还注意到,低氧诱导因子(HIF)是控制这一系列过程的关键蛋白,HIF对氧浓度高度敏感。这些肿瘤都生长在血管丰富的部位,而且它们会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红细胞的产生。这些特点都表明,氧气可能在它们的生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外,其研究小组还证实在乳腺癌中谷氨酸旁分泌诱导HIF促进了癌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这些研究在一些前沿创新性医疗手段中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也有望为致死性的疾病带来治疗新思路。

仿制药研发仍是行业重心

作为全球顶级奖项,诺贝尔奖在生物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方向一向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信息技术等“高精尖”领域的风向标,其潜在的投资机会向来备受资本市场关注。一个例子是,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青蒿素概念股持续涨停,包括复星医药、华润双鹤、浙江医药、昆药集团、白云山、新和成等多只青嵩素概念股受到市场热捧。

随着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涉及癌症和干细胞研究的话题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热点。但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向时代财经分析指出,今年科学家在攻克癌症治疗和干细胞治疗上取得的突破,并不会引发中国相关医疗机构一拥而上竞相开展新药研制的现象。

“在癌症和干细胞这类药品的研发上,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也对相关机构的研发水平有极高要求。”史立臣认为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现时国内医疗行业发展的重心并不在研发新药,而在于仿制药的研发上,“相较于原研药的高研发风险,更多的医药企业会选择研发风险较小的仿制药研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复星医药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