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医药产业向创新转型,如何在变化中寻找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实习生田佳奕 上海报道 自2015年药政改革以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进入黄金期,短短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生物医药行业估值大幅回调,市场持续低迷。
不可否认,过去两年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冬天”。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2创新药I级市场融资额为393亿元,同比下降36%。二级市场上,港股和A股医药IPO的总募资规模也从2021年的789亿港元和893亿元骤减至93亿港元和783亿元。
投资者采取了更加审慎的态度,导致创新药企的融资难度加大。同时,医药生物上市公司的市值持续下滑,新股上市后破发现象频繁出现。
在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凯辉基金投资总监冯柳在一场创新论坛活动上表示,过去融资周期短,市场不够理智,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本资源的浪费。医药行业的周期与资本周期趋于一致,虽然现在处于谷底,但这也意味着离机遇也不远了。
“经过多次震荡后,整个市场环境会发生重构。在整个医药生态体系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在发生变化,尤其在中国市场,生物技术、消费者意识都在变化,大家甚至开始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去获得医疗信息科普,很多患者跟医生沟通的时候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会推动整个上游产业链发生变化。”冯柳说。
在变化之中,如何寻求市场机遇已然成为关键问题。
叠加全球经济周期下行、地缘政治、新冠疫情、美元加息和国内医保政策的影响,2021年开始狂热的市场开始进入调整期。《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蓝皮书》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共196家生物医药企业在一级市场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达31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融资企业数量下降21.6%,融资总额下降28.6%。
资本市场遇冷下,我国医药行业机遇在哪里?
在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不少业内人士纷纷指出,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创新仍是核心竞争力。作为我国创新药物开发的重要参与力量,Biotech融资生存的问题迫在眉睫。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部医疗医药组执行负责人郭榕榕指出,投资者在经历如此大的回调之后,对Biotech投资会更加犹豫。但与市场化投资机构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不少Biotech得到产业方高度认可和积极投资。
“资本冬天下医疗行业、创新技术在不断发展。根据共研产业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医药行业平均单笔融资金额3.2亿元。在全球和国内均在资本冷静期的大环境下,单笔平均融资额非常可观,可见融资遇冷的情况下,有价值的创新项目仍可获资本追捧。”郭榕榕说。
赛诺菲中国研究负责人肖昌春也介绍,2010年以后,从肿瘤免疫、抗体疗法再到现在的人工智能都获得了大规模的成功,在过去50年全球医药创新是波浪式发展趋势,但在未来会直线推进。
“寒冬只是表象,中国医药行业仍有一定优势。”肖昌春指出,具体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
一是,中国人才多。2022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约8.8亿人,劳动参与率在世界上较高,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从结构看,大龄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而青年劳动力数量稳中有增。更重要的是,2022年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才红利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二是,中国式创新强。技术创新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过去十年,我国批准上市新药数量占全球15%,本土企业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33%。国际上通常用研发管线产品数量指标来衡量一国对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贡献度。按照这一衡量标准,据《2022医药研发趋势年度分析》白皮书数据,截至2022年1月,我国药物研发管线数量为4189条,仅次于美国,稳居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第二梯队前列。
三是,中国产业投入高。根据已公布企业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逐年上涨,2022年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总额首破千亿,达1026.17亿元,同比增长率达14.66%,为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在资本投入方面,2021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交易事件及交易金额曾创历史新高,医疗健康领域交易事件1577件,金额达3971亿元。在生物技术和制药赛道尤为明显。2021年,生物技术和制药赛道融资事件金额TOP3均值为49.3亿元,排名第一位。
“只要这些要素都齐全,用心经营,一定能做出创新产品。”肖昌春说。
过去十余年来,医疗健康行业的跟随性创新已经走向尾声,源头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下创投市场的关注焦点。不过,源头创新也存在较大的难点。
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中国中心负责人何静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早期研发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了最早期的基础研究,从中需要去找到合适的信号传导途径,找到合适的靶点,以及进行后续的化合物的筛选等。随后,进入人体临床试验,并且取得一定的概念验证,得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在此范围之内,我国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首先,药物研发本身在中国起步较晚,需要时间积累、经验积累、人才积累等。以人才为例,中国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早研人才较为短缺。
其次,早研来自于好的科学。一方面,中国基础研究发展较为快速,发表在国际顶尖核心期刊上的基础研究项目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真正属于源头创新的早研项目较为有限,这也成为目前摆在中国医药行业面前的挑战。
此外,放眼全球市场,部分热门疾病及靶点研发难度较低的[LA1] ,已有较多创新药覆盖,即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尽,基础研究迟迟没有突破,差异化的创新药研发难度将更大、风险更高。
“伴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凸显,中国基础研究也面临赶超发达国家良好机遇,而这背后也是基于,中国医药市场人才的积累、经验的积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何静认为,中国医药市场已经进入了创新生态,需要更多的去发现“好的科学”,这也要求产学研医加强多方合作,聚焦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关注创新领域如基因编辑技术、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这些创新疗法也将成为中国医药市场有望实现“弯道超车”的重点方向。
在聚焦创新的大环境下,在医药行业低谷的背后,筛选好布局赛道也较为关键。在此方面,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市场尚存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些领域或许可以成为企业可以选择的方向。
例如,在部分疾病领域仍然存在疫苗覆盖人群不全面、复发率高或终身服药等问题,加速疫苗市场布局就是较好的选择之一。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例,根据沙利文分析,我国由于RSV感染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约为31.0‰,常在婴幼儿和老年人中引发严重的肺炎和支气管炎。但先前RSV疫苗主要针对老年人,无法用于婴幼儿。
直到2022年11月,阿斯利康和赛诺菲合作研发的长效预防用单抗Beyfortus在欧盟首次获批,这是全球首个可广泛应用于婴儿人群的单剂次RSV预防手段,根据全球III期MELODY临床研究数据,Beyfortus可以降低74.5%的RSV相关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就诊率。
RSV疫苗具有一定的研发壁垒,海外RSV疫苗的获批也为国内药企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目前国内RSV疫苗研发也在加速推进,艾棣维欣的ADV110已进展至Ⅱ期临床,预计在2023年发布Ⅱ期临床结果;优锐医药从Bavarian Nordic引进的MVA-BN RSV疫苗已在国内获批临床;此外,沃森生物、石药集团、艾美疫苗、智飞生物等多家疫苗上市企业也在布局RSV疫苗管线。
可以预见,越早布局越能尽早抢占市场先机,这也意味着,医药企业布局者需要具备敏锐的项目筛选能力。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16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潜力有望达到8万亿元,是我国最活跃、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生物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中国医药行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依托于生态圈各方合作。
礼新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秦莹也分析指出,目前,Biotech寻求和Big Pharma进行合作,尤其是在Ⅲ期临床阶段,除了资金以外,Big Pharma的研发能力、销售能力、临床研发经验相对都是优势,合作可以让项目更快推进。这对于Biotech的研发加速和风险规避有很大帮助,跨国药企与创新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长板,将产品价值最大化,以最高的效率让患者及时用上创新药,实现共赢。
实际上,在推动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转型趋势上,除了多方融合也有赖政策支持,而目前政策回暖信号已是明确。上半年以来,国家陆续推出多项政策及规划,重点围绕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强国产高端设备及创新药等领域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例如,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对2023年下半年医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说明,具体包括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推进医药领域改革和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六大方面。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布局产业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启高介绍,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重点产业,上海正在谋划新的赛道,也想全力地提升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的创新策源能力。作为医药创新网络重要节点,上海正积极构建开放融通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格局,具备显著的政策优势和广阔的多方合作空间,依托创新要素、临床资源、金融资源、人才资源等共同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上海是科研高地,为此,我们也选择将研发中心放在上海,借此,我们可以通过跟上海的顶级医院、科研院所和生物创新公司等不同层面的机构建立合作,共同加速大家的一个科学探讨。而从目前的合作方向来看,加强临床转化、构建人才培养基地、营造政策学术科研产业氛围成为一大方向。”何静指出,借助于这一氛围,借助于我们已经建立以及在计划中的合作网络,可以与合作伙伴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目前,资本的加入、产学研医的融合、医药生态圈的完善又将赋能医疗产业创新。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巨大,聚焦亟待满足的患者需求,抓住市场风口,促进资本与产业的相互赋能将实现医疗企业、投资机构及广大患者多方受益。
“除了直接从一二级市场融资,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企业解读最新政策,利用产业资源帮助企业做业务拓展并渡过难关。”郭榕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