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武汉进阶世界光谷之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武汉进阶世界光谷之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编者按:

珠江入海口,因为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让中国南部的经济活跃度跨越式提升。长江入海口,因为创新,长三角城市群稳坐中国东部经济版图中的“翘楚”地位不动摇。而今,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拥有九省通衢、科教资源等优势的武汉,在湖北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下,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定位,借助科创引领城市变革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协同联动,打造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热土。

如何将创新嵌入城市发展的灵魂,如何将创新力转变为产业驱动力,成为武汉正在解答的课题。21世纪经济报道历时2月余,深度走访调研武汉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代表,以期深刻解读“创新涌动英雄城市”。光电子信息产业是武汉支柱产业之一,曾引发“下一个乔布斯或许会出现在这里”的热议,系列报道第二期,我们将视角聚焦到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武汉报道

2000年之际,广州、长春、西安、苏州等多地纷纷筹建创立光谷,但最终武汉•中国光谷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光谷。

武汉曾自豪地宣布,中国50%、世界25%的光纤光缆出自这里;年产光纤7000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700多圈一根头发丝粗细的普通光纤,可容纳24亿人同时通话;也曾引起“下一个乔布斯或许会出自这里”的争议。

为何是武汉?一网万联董事长易志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武汉市政府从1980年代就开始大力提倡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敢为人先、走在前列,做出过全国多个第一的举措。例如,1996年前后,武汉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发展光通信产业领导小组。2005年,在大家对光纤到户还很陌生的时候,武汉出台了中国第一个光纤到户暨三网融合政策文件,随即制定了光纤到户相关湖北省地方标准。”

今年,湖北省提出到2035年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力争实现“五个一”目标,即打造1个国家实验室,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诞生1家千亿级科技领军企业,培育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1个万亿产业集群。

然而,环顾四周,武汉面临的竞争已经颇为激烈。苏州、深圳等地已经聚集一批优秀的光通信上市公司,2022年深圳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高达24361亿元,苏州将重点开发制造应用于光制造、光通信、光传感、光医学、光显示等领域的光子芯片列入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武汉如何从更高层面完善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又该如何聚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迈向世界光谷的进阶之路?

武汉产业政策起步早、力度大

2016年8月,51岁的易志雄从副局级职位上“裸辞”了。他告诉记者,人生上半场在政府“创业”,下半场下海继续创业,与光通信结下不解之缘。回忆起那段岁月,易志雄感慨,“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武汉成为了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地。”

“提到光谷,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及赵梓森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努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易志雄告诉记者。1969年,北京邮电科学研究院将科研项目激光大气通信传输转移到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但两年过去了,该项目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1971年,赵梓森加入,他研究发现激光大气通信传输受到现实天气条件制约,而光纤通信技术在将来一定有巨大潜力。1979年,时年47岁的赵梓森在武汉邮科院一个简陋的清洗间里,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原邮电部意识到光纤产业的重要性,提出在该领域加速发展,尝试过与美国、日本企业合作,但都不乐意转让技术。最终,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光纤技术被引入,并在武汉设立光缆厂,而这个项目就是后来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易志雄说,就这样,武汉或者可以说是中国,正式迈出光纤自主制造的第一步。

易志雄也赶上了中国光通信产业发展的黄金期。1982年,他考上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7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后被武汉大学党委任命为通信与电子工程系副主任。“随着武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管理人才奇缺,我被借调到武汉市发展通信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一‘借’就为光通信产业工作了20年。”

易志雄告诉记者,他在1996年便在国内率先提出电视机机顶盒的设想;2003年,他组织实施的武汉宽带互联网交互中心(NAP)建成,实现各大信息高速公路在武汉市互通,14年后的2017年国家在7个城市试点建设宽带互联网交互中心;2005年,他负责武汉光纤到户工程的组织与实施,2013年国家提出“宽带中国”战略,全面推广实施光纤到户。

此外,他们还主动制定地方标准。“当时我所在的工作小组,牵头制定了《湖北省居住小区信息管网设计规程》地方标准,从总则、术语和符号、系统配置、楼外管网、楼内管网各个方面做条文说明规定,让‘光纤到户’有规则可依。这是国内第一个与光纤到户有关的地方标准。”

易志雄认为,武汉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发源地,“人和”是其中最重点的一点。“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领导决策的正确性、下级工作人员执行的有效性都决定着这个产业能走多远。”具体来看,武汉市政府推出了多项时间和力度上普遍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政策文件。

2012年,武汉市出台新旧“黄金十条”,明确指出,高校师生允许休岗休学下海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七三开”(研发者得70%),企业及校企建立研发机构每年最高可领1000万元研发补贴等政策。

2013年,为了从企业培育、技术研发、载体建设、人才引进等多方面进行布局,武汉提出每年拿出20亿元,5年拿出100亿元支持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具体在人才引进方面,2014年,武汉还设立鼓励大学商创业的“青桐基金”并制定扩大外籍高端人才绿卡制度。

同一年,武汉又出台《加快光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光电子信息正式成为武汉市重点打造的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获得了更集中的资源投放和全局统筹。

2014年,武汉中国光谷总收入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30%以上,其中光电信息产业的GDP贡献值占比高达2/3,武汉GDP则实现首次突破万亿元,跻身中国经济板块最强方阵。

光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优势

正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有利因素推动下,武汉在光芯片、光器件、光模块、光系统、光纤光缆等方面均有全国领军企业,在光通信领域完成了从产业链完整到自主可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当前,武汉约有12家属于光通信与激光行业的上市公司,有94家以技术驱动的光电企业,与苏州、深圳等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集中度最高。

其中,光迅科技源于1976年成立的邮电部固体器件研究所,2001年改制,当前已发展成光电器件及模块研发全球领先者,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四,客户覆盖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副总经理卜勤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已具备光电子芯片、器件、模块及子系统产品的战略研发和规模量产能力。其中,1.6T光OSFP-XD光模块是公司的热点产品,采用最新一代5nm DSP,可满足数据中心低能耗诉求;发射端采用高带宽EML激光器,接收端采用PIN+TIA方案,经由信号完整性SI平台设计和优化,最终可实现10km传输链路预算。

企业要赢得市场,关键要有核心竞争力。卜勤练表示,光迅科技已累计起草国家标准和通信行业标准近250余项,申请国内外专利近2500件,承担国家级项目超100项。今年5月份,光迅科技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由IEC正式发布,成为光通信有源器件领域第一项我国主导制定的IEC国际标准。此外,光迅科技在光芯片的研发生产领域持续发力,掌握了一系列光芯片关键技术和工艺,形成年产亿级芯片的规模,大大提升了供应链自主可控力和产品综合竞争力。光迅科技还积极带动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聚焦材料生长、光学加工、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带动了大批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

在光纤光缆领域,2022年,武汉市光纤产量达13118.80万千米,较2021年增长16.5%;光缆产量达5769.08万千米,较2021年增长9.2%。其中,长飞光纤、烽火科技是中国最早拥有光纤预制棒的厂家之一。在光芯片领域,除了光迅科技、华工正源(全资子公司云岭光电)具有激光器芯片开发和生产实力,中国信科在国内推出的首个商用100G硅光芯片正脱胎于华工正源光子芯片团队。在子系统、测试仪表、加工设备等领域,普赛斯、联钧等企业纷纷涌现。在光通信衍生领域,武汉楚星光纤致力于发展医疗光电子、理工光科致力于研究光纤传感、锐科激光则在光纤激光器领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从武汉市区域发展来看,除了东湖高新区作为武汉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地之外,武汉江夏区也聚力打造车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示范区。今年上半年,江夏区逆势起飞,规上工业增加值逆势增长10.4%,位居武汉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取得了5个季度以来的最好成绩,这些成绩得益于光电子信息产业的贡献。其中,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庙山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实现总产值约9亿元。以海康威视为代表的光产业也成为江夏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产业增长29%。

值得一提的是,一批致力于填补行业空白的创业型企业正在光谷成长。一网万联就是一个典型,易志雄告诉记者,目前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对信息网络的带宽、时延、稳定性与拓展性提出了高要求,传统铜线网络已经不适应发展,一网万联通过应用气吹微管微缆施工工艺、86面板型ONU(光纤网络单元)、机房一级分光等技术,解决了光纤通信“最后100米”难题,能实现光纤到桌面的大规模普及。

易志雄算了一笔经济账,铜线传输距离只有80至100米,光纤通信传输距离超过20000米,铜线网络使用寿命8至10年,全光纤网络使用寿命30年。此外,全光纤网络可将一个10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打造成一个高质量的局域网,园区入驻企业无需建设单独的机房,可共享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资源,大大节省园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本。

“湖北省仅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就有企业25万家,其他96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均有1000家企业,按照每家企业节省信息化建设资金30万元估算,若全面推广建设全光纤网络智能智慧园区,可为企业节省信息化建设资金超过1000亿元。”易志雄进一步指出,当前一网万联全光纤网络解决方案及光纤到桌面系列产品,已在近70个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和产业园等实际工程得到应用。

武汉市经信局副局长明文龙在湖北省新闻办稳增长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年1至9月,武汉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占全省行业的62%左右,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8%左右,对于稳定全省、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湖北省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收7655亿元、同比增长20%,全行业营收过百亿元企业11家。今年1至9月,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845亿元,同比增长3.53%。

面临自主创新等挑战

东湖高新区作为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承载地,其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武汉市该产业整体水平。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营收约5861.4亿元,同比增长5.32%,占总收入的44.91%。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其营收同比呈下降状态,营收约5585亿元,同比下降4.72%,占总收入的45.02%。2021年-2022年的数据尚未公布,但其依然是武汉市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聚集地。

湖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会长、湖北江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杨道虹在湖北省新闻办稳增长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前,湖北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产业周期波动叠加全球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的需求不振,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突发事件推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三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光纤在线创始人刘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市政府可以从多方面着手突破当前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瓶颈。一方面,武汉拥有长飞光纤、烽火通信、光迅科技、华工正源等头部大企业,也有众多的小微企业,仍需要加大力度培育起到中坚力量的中部企业,为产业发展补足增长极。

“另一方面,武汉可以加大对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投入力度。例如,政策引导可以细化到光芯片、光纤光缆、光模块等各细分赛道,包括重点开发产品、企业扶持措施、人才引进奖励、科技金融投资等,主管部门以及下属行业协会等还可以加快推出行业标准,从而能形成合力使得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取得突破。”刘铮表示。

一位行业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一个健康、完善的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是世界光谷的主要标志,即在任何细分领域,都能找到有创新性代表性的企业或产品。“若某些创业型企业不幸关门,但其创新技术、人才储备等可以作为底层支撑,让另一个企业快速实现迭代,最终发挥出价值。其背后是社会资本、政策、人才、研发机构成果转化等各方面支撑。”

具体来看,上述行业人士指出,武汉市不仅要进一步推动头部企业的做大做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还要在培育中小型创业企业的过程中应意识到其真正所需。“这类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更关注创业氛围和投融资环境,武汉国有资本占比较多,相比社会资本多的沿海地区,投资渠道较少,企业容易落入技术团队持股30%、投资方持股70%的境地,不利于后续持续融资。因此,政府不仅要投早投小,还需要引入更多社会资本,为中小企业后续发展持续造血。”

创新力与活力亦是世界光谷的标志,也是武汉打造差异化竞争壁垒的法宝。上述行业人士表示,政府部门在做产业投资基金规划时,可以倾向于投资能出创新成果的企业,同时也引导社会资本对该类企业加大投入。此外,还需重点突出和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由头部企业牵头,鼓励企业与创新平台建立长期、深入战略合作的联合机制,在人才互补、成果共享、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打通最后一公里,打造更多有代表性的、全球领先的产品。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武汉本专科在校生已突破110万人,研究生在校生已近20万人。在光电专业领域,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均设相关专业,其中,华中科技大学还设有国家光电实验室,拥有固定科研人员110名,流动科研人员220名,硕博研究生1000余名等。“华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在光电专业上的人才数量远超成都和苏州等高校。但当前苏州、成都都倾向于到武汉‘抢人’,只有将人才留住了,产业才能发展好。”刘铮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已进入交叉融合创新期,竞争格局也从过去以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等单科比拼,变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作为底层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交叉融合的综合实力的较量。

对此,杨道虹指出,湖北省要坚持立足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理念,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同时,与传统行业协会联手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形成跨行业战略合作,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协力支撑湖北工业经济稳增长,加速向世界光谷的目标成长。

(实习生袁媛对本文亦有帮助)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华工科技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