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消费如何驱动经济转型?汪泓: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是关键)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2023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2024年,中法也将迎来建交60周年。近日,2023第九届欧洲论坛在布鲁塞尔和上海双会场、巴黎和上海双会场分别举行,就双方经贸合作、互信共赢等问题展开探讨。
在与会专家看来,中国和欧洲、中国和法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尤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应对能源危机、控制通胀、实现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有着巨大合作潜力与共同利益。但同时,也有不少挑战需共同应对。
第九届欧洲论坛布鲁塞尔会场(图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日前,就中欧经贸合作前景、国内经济走势等问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汪泓认为,当前,由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仍处于高位,短期外需回暖动力不足,我国外贸稳增长预计仍面临较大压力。所以,扩大内需依旧是当下要务之一。
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合作潜力何在?
作为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20年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合作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22年底,中欧贸易额高达8473亿美元,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双向投资存量超过2300亿美元。
“过去20年来,中欧经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高,贸易额增长近9倍,欧盟对华投资增长近3倍,双向投资存量超过2300亿美元。”汪泓表示,中欧关系保持积极向上势头,实现了互惠共赢,共同为全球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图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等八个方面,提出24项具体措施。
24条政策举措对提振外商信心有何意义?在汪泓看来,中国政府近期发布了24项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同时放宽对跨境数据传输的规定,并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这为欧洲和法国企业在华投资创造了广阔的机遇。而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有约80%的受访中资企业已经制定进一步在欧洲增加投入、持续深耕欧洲市场的计划。
而就中法关系来说,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世界两大经济体,中法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今年两国高层间的互访和交流,也推动了各领域合作重启。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三足鼎立格局,前100强的全球科技创新城市集中分布在这三大区域。其中,巴黎全球综合排名高居第八位。随着国际创新格局重塑,跨国合作和创新联盟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方式。”汪泓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展望未来,从具体来看,汪泓认为中国与法国和欧盟在数字经济、绿色消费、科技创新等关键新兴领域优势互补、合作稳步加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欧洲论坛上,与会专家、企业家讨论“气变挑战与中欧绿色能源合作”(图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消费驱动经济转型,关键是提升居民收入
具体到中国国内的经济表现来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增长超出市场预期,完成全年5%的增长目标已基本无悬念。
不过,从近期部分经济指标来看,经济恢复也出现了些许反复。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结束三连升,降至47.8%。
“就PMI数据来看,10月份降至收缩区间,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从非制造业情况看,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6%,仍保持在扩张区间。经济数据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汪泓分析称,经济数据的波动也往往会受到季节性、周期性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从结构性调整的影响来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一系列结构性调整的挑战。这些调整过程可能会导致一些行业或地区的数据出现波动,但也是为了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PMI指数(图源:国家统计局)
汪泓认为,从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整体向好,但也存在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隐患较多、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等突出问题。因此,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必须着力破解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和难题。
“早在2019年,国内就提出要经济要以内循环为主,其本质就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而从房地产和基建驱动经济,到消费驱动经济,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关键抓手。”汪泓谈到。
然而,消费驱动型经济首先面临两个困难:首先,并非消费不足,而是收入不足。其次,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因此过去重资产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要想在短期内转型消费驱动,就会面临不少的困难。
同时,经历了2022年的消费乏力后,提振内需、刺激消费需求,成为2023年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她指出,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有序恢复,国内消费市场也表现出较强势头,但经济恢复需要周期。
“中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一位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教授有如下观点:他认为从经济的长期发展来看,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三大要素是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而从短期来看,影响经济波动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不过,由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仍处于高位,短期外需回暖动力不足,我国外贸稳增长预计仍面临较大压力。所以,扩大内需依旧是当下要务之一。”汪泓说。
在她看来,要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关键是切实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她建议,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延续完善减税降费等激励措施,稳企业、扩内需,激活市场消费动能;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居民收入渠道,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居民消费倾向。
图源:图虫创意
“企业信心问题,是各界观察中国经济的一大重点。国内外需求增长缓慢,部分产业过剩程度加剧,企业利润下滑,导致一些企业投资信心和动力不足。疫情冲击叠加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微企业运营的困难。”汪泓谈到,信心比黄金重要,提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信心,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至为重要。
提振企业信心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对此,汪泓建议,引导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需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下决心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有针对性的举措陆续出台,直击民营企业痛点难点,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同时,还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敢闯敢拼,分类施策回应企业诉求,并根据最新形势及时调整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力度。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前期被压抑的需求逐步恢复。
“从扩消费、稳投资到稳出口,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巩固经济向好态势、扩大市场需求打开空间。随着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落地见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针对中小微企业预期弱、经营难的纾困政策逐步实施,市场信心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汪泓对时代周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