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预“健”2024|专访沙利文毛化:行业迈向成熟理性阶段,“稳中向好”将成发展基调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预“健”2024|专访沙利文毛化:行业迈向成熟理性阶段,“稳中向好”将成发展基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对于2023年的医药健康行业,“资本寒冬”、 “理性回归”、 “曲中求变”等词可以用于总结这一年的行业动向。

随着创新药高估值泡沫破灭,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进入调整周期,A股IPO收紧、港股流动性不足,2024年,生物医药企业如何闯关融资困境?又该如何规划发展路径? 

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他表示,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本遇冷以及市场环境降温,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增速下降。尽管前进的步伐有所放缓,但并非停滞不前。从生物医药行业长期发展的曲线来看,当前行业迈向了更为成熟和理性的阶段,“稳中向好”或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基调。

“生物医药市场的底层逻辑始终不变,竞争优势和盈利增长源自于不断突破的产品创新性和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公司应当前瞻性地革新发展战略,充实自研能力,开拓国际化视野,提高自身应变能力从而穿越当下的低谷,准备引领下一阶段的新增长。”毛化说。 

遇冷周期仍稳健向前 

受到宏观经济、地缘政治、生物科技公司商业化造血能力相对不足、企业的研发资产较同质化等因素影响,目前生物科技整体指数存在下降波动趋势。与此同时,二级市场的降温压缩了企业的估值空间,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一级市场融资。

21世纪经济报道根据Wind申银万国行业分类统计分析,2023年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数量和募资总额降幅明显,分别同比下降57.14%和70.15%。具体来看,2022年共有49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首发募资合计749.00亿元;2023年仅有21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合计223.56亿元。

在这一形势下,毛化也指出,尽管与此前相比,投融资事件的数量和总额有所下降,但真正有价值的企业依然脱颖而出,多家企业交出亮眼的融资成绩,完成超过5亿人民币的融资事件,例如,海森生物、百明信康、先通药业、深势科技以及炎明生物,业务板块涵盖心血管代谢、自身免疫、过敏免疫、放射性药物、AI制药以及小分子创新药等。

例如,2023年4月,海森生物完成3.15亿美元的融资;同年5月,公司将罗氏制药长效广谱头孢类抗生素罗氏芬纳入麾下,并获得思他宁在大中华地区和瑞士的商业化权利等独家许可;9月,海森生物获得长效降脂药Lerodalcibep在大中华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完成了慢性病和急重症两大商业版图的构建。

随着先通药业宣布完成超11亿元新一轮融资,诞生了2023年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最大一笔融资。另外,2023年1月,先通医药的腺苷注射液(商标:欧达乐®)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心肌灌注显像和超声心动图药物负荷试验,辅助诊断冠心病,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兼具两个适应症的负荷药物,有助于打造放射性靶向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

“医疗行业受到宏观经济、国家政策和突破性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周期性。前几年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热度高涨,后面随着宏观经济发展放缓、资本市场遇冷后,活跃度开始下降,出现‘去泡沫化’,是医药行业的理性化和成熟化表现,待泡沫散去,真正优秀的企业将会成长起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毛化说。

这也是由于,研发能力作为考验药企“含金量”的关键指标,交易所对企业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企业成立时间长而获批上市产品数量少等情况格外关注,“市场空间大”也是问询关键。例如在韬略生物、华昊中天上市终止背后,均被要求详细列明主要产品的预计销售额、市场空间和占有情况、竞品进度等。

实际上,2023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在遇冷周期下仍稳健向前。例如,医保谈判规则更加明确,同时支持创新药发展,23个目录外创新药谈判成功,较整体成功率高7.4个百分点、价格平均降幅低4.4个百分点。其次,创新药出海再迎小高峰,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亿帆医药、和黄医药的创新药产品成功海外获批上市,中国创新研发实力再获认可。此外,我国存在庞大的患者群体,诸多临床需求仍待满足,患者健康素养的提升带动需求进一步释放,长期驱动着医药行业发展。

持续创新仍是医药市场的发力点和核心竞争力,在变局下看到很多企业也在聚焦创新,包括加大创新管线开发投入、开发差异化技术路径产品、引进创新人才、结合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此外,广阔的海外市场也是国内企业应对当下环境不确定性的选择,比如Biotech实现License-out,与大型医药企业合作,可以优势互补,获得一定现金流,集中资源推进管线。 

药企“出海”热将延续

在License-out层面,无论是2023年底,还是2024年初,都是行业聚焦的“关键词”。尤其是围绕ADC这一热门赛道,相关License-out事件接踵而至。

2023年ADC领域的重磅License-out事件包括和铂医药和辉瑞、百力司康和卫材药业、映恩生物和BioNTech、豪森药业和葛兰素史克、恒瑞和默克等。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较2022年全年的44笔增长了32%。交易金额方面,已披露的2023年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超过465亿美元,较2022年的275.50亿美元增长69%。其中,2023年跨国药企疯狂扫货ADC药物,一半以上的标的都来自中国药企,而这一浪潮在2024年有望延续。

“眼下,国产药企正在积极探索‘出海’新模式,无论是自主临床之后授权商业化,或是采用自主临床和自主商业化的模式进而把控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的落地细节,结合自身的优势,努力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量。”毛化说。

但在加速布局的同时,每一个想要“出海”的创新药企必然会面临的市场挑战。当下,随着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企正走在加速“出海”的道路上。而这两年来,本土创新药企也频频通过加强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以获得FDA的审批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同时,中国的创新药企也不断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合作,共同开展临床试验和药品注册等工作,以加快药品的研发和上市速度。

一方面,药企在“出海”时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临床试验变得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创新药企要想“出海”,必须在当地国家产生当地的临床数据。目前在美国市场的挑战在于,患者数量非常小,临床试验专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所以导致美国目前临床试验进展较为缓慢,但是对中国创新药企而言,美国市场又是一个必选题,必须要做。

另一方面,目前临床试验整体复杂度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现在的核心是把中国和美国、澳洲其他国家结合,用两个国家的数据更好证明临床试验的可靠性。此外,法规也是有一个很明确的导向,企业需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充分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避免走“弯路”。 

毕竟,创新药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前,再到临床试验及商业化上市,本就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加之外部经济环境与资本市场理性回归等因素影响,创新药企业的回报率备受关注。

“当前,也有不少企业面临缩减开支和管线的现实,背后其实是创新聚焦和理性稳健。这也要求企业需要聚焦优势赛道、优化管线布局,整合资源集中在核心项目上,以帮助创新药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整体研发投入的不确定性。”毛化进一步说道,随着创新药企业的研发策略逐步成熟,随着部分管线向后期推进,从拓宽管线策略向精益化高效发展转变,专注对创新技术含量高、临床价值突出的管线投入。采用精益化研发策略,一方面可以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有望加快创新药的上市,实现创新回报;另一方面,资源的整合优化有助于创新药企业平稳渡过当下的“变局”。

2024整合发展成趋势?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更好地穿越周期实现良性发展是跨国药企必须思考的课题。在此背景下,不乏有跨国药企频频买入中国本土产品,也有跨国药企溢价收购本土创新药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自2023年12月26日以来截至2024年1月9日,在短短15天内,全球医药市场已至少出现5笔大型并购案例,涉及阿斯利康、诺华、默沙东、强生、葛兰素史克(GSK)等全球龙头药企。其中包括,2023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将以总价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是首个跨国药企收购国内biotech的事件。继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后,今年1月诺华制药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以加强在肾病领域的布局等。

谈及这一市场表现,毛化指出,在生物医药的产业环境遇冷、上市环境趋严、投融资环境日益严峻等多重作用传导下,生物医药企业的IPO数量收缩、节奏放缓,这导致企业的退出机制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当前核心产品尚未商业化、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Biotech遭遇着复杂的生存考验,投资方也面临着巨大的退出压力,尤其是早期介入的资本。

“近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接连发生的两起收购事件说明,被收购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退出路径,除了成功上市、发展成为Biopharma,Biotech的结局其实存在更多的可能性。从全球范围来看,跨国药企收购Biotech已然是一套成熟运行的商业模式,资本寒潮中,资金链充裕的跨国药企更是屡屡出手。在与自身发展战略契合的基础上,跨国药企精细评估Biotech的管线资产以及创新价值之后,收购目标企业从而完善产业布局。对于Biotech来说,在目前行业环境下被跨国药企收购,可以说是突围生存困境的新选择。

“跨国药企具备成熟的药物开发和商业化经验,后续Biotech可以借助跨国药企的资源去继续推进优化项目的开发和运营工作。”毛化说,不过,我们也发现,国内Biotech走向整合并购的数量上升,但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流趋势。未来,或许有更多MNC收购Biotech的事件发生,手握优质资产的中国Biotech将看到更多行业机会。

如此,2024年,Biotech又该如何紧抓行业机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毛化强调,具有技术创新性和临床价值的产品始终是市场所需要的,彰显着发展潜力。传统大分子药物、小分子靶向药及单抗药物领域依然不断涌现新的突破,ADC、双抗药物、CGT等赛道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技术创新以及临床进展上也取得了很多进展。比如基因疗法,2023年,全球首款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先后获MHRA和FDA批准上市。

在企业发展层面,一方面,企业应重视持续推动创新研发,建立具有高度技术壁垒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搭建差异化创新管线、聚焦核心管线,开发可解决高临床需求的产品;组建强大的研发团队,积极引进海内外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在经营质量改善方面,积极推进BD工作,关注患者需求和市场动态,前瞻性地调整战略决策;关注海外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或者自建海外运营团队,通过出海寻求更多商业价值;考虑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引入资金,如技术授权、临床管线入股合资公司等方式来募集资金、分摊研发风险。

“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创新能力的提升,资源的有效组合优化以及经营质量的改善是医药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毛化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和黄医药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