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上海卫星企业获67亿元A轮融资:行业利好政策频出,盈利预期仍不乐观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上海卫星企业获67亿元A轮融资:行业利好政策频出,盈利预期仍不乐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梓桐 上海报道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垣信卫星”)完成6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卫星行业的最大单轮融资金额,打破了长光卫星于2020年11月完成的24.64亿元Pre-IPO轮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垣信卫星的诞生地,上海近年来正在加速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上海松江区了解到,上海为顺利推进垣信卫星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在松江打造了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

政策方面,2023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要新引进和培育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5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政策布局利好叠加应用场景日益开拓,上海乃至于全国商业行业产业化有望迎来提速。但与此同时,受制于前期巨额的研发投入,卫星企业的盈利预期仍不乐观。

于2023年冲刺二级市场的“商业航天第一股”——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陷入亏损漩涡 。其预期自身扭亏为盈的时间节点将在2025年。未来商业前景仍然扑朔迷离。

上海打造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

垣信卫星此次融资背后的投资机构堪称豪华。

领投方为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继续战略加持,跟投机构包括国科资本、国盛资本、上汽恒旭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国泰君安、中科创星、亚信安全,以及新鼎资本、高远资本、美蓝湖投资、金研资管、正和岛投资。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国盛资本是上海国改基金群的管理机构,成立于2018年4月,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国盛集团。多年来,国盛资本一直践行国企资本化改革和国有资本基金化运作。

而上海国资此次的入局也与企业的“上海基因”息息相关。

2018年3月,垣信卫星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正式成立——由上海市国资委控股、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牵头发起设立,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联合投资董事长秦健担任。

天眼查信息显示,垣信卫星已先后完成三轮融资,分别是2018年3月上海信投投资的天使轮,2020年2月上海联合投资及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投资的Pre-A轮融资,以及当前的67亿元A轮融资。

根据公开信息,垣信卫星在2019年11月17日,首批两颗试验卫星在国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正常运转。

而在去年年底,位于松江九亭镇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内的格思航天卫星工厂第一颗商业卫星也迎来下线。

根据规划目标,2024年,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将通过格思航天卫星工厂的数字化生产线生产,并由垣信卫星完成至少108颗卫星发射并组网运营,形成初步商业服务能力。

到2027年,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将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低轨卫星通信与空间互联网全产业链,加快培育辐射长三角的世界级空间信息产业集群。到2035年,垣信卫星将组建一张由一万两千多颗卫星组建的“G60 星链”网络。

而在规划之外,上海也在发力打造卫星互联网的产业集群。

“上海松江将打造国内首个集资源聚集、展示、研发、应用落地为一体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引领效应的天地一体、万物互联卫星产业标杆示范基地。”上海市松江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通过格思航天卫星工厂的链主作用,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项目已吸引一批产业链企业,比如负责发射卫星、组网运营的垣信,生产半导体负责基础设施通讯的白盒子,形成资源集聚、展示、研发、应用落地为一体的卫星产业综合发展新模式。

据了解,G60星链计划未来将实现12000多颗卫星的组网,其中一期的1296颗将于2024-2027年实施完毕,而2025年底前完成648颗GEN1卫星发射任务,2026-2027年完成后续648颗GEN2卫星发射任务。这意味着G60星链计划将迎来卫星发射的关键时间节点。

投融资明显升温

去年以来,卫星通信领域投融资市场明显升温。

所谓低轨卫星,通常指的是距离地面300~2000公里范围内的近地轨道,通过大量卫星在这一轨道高度组成星座,从而实现对全域的无缝覆盖。

据报道,在卫星领域,2023年就有星启宇航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星移联信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末格思航天完成6亿元A轮融资等。而在整体商业航天市场内,则还有面向商业航天微波遥感市场的鹰飒科技、复用液体运载火箭制造商千亿航天、火箭贮箱公司九天行歌等纷纷宣布融资。

1月24日,东方空间正式宣布完成近6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刷新开年融资记录。这是一家运载火箭和新型空天运输工具公司,由90后清华电子工程系校友姚颂率领,至今已累计融资约17亿元人民币。

中信建投日前发布研报认为,随着国家与多地政府政策频出,卫星互联网产业进程不断推进,可重复使用火箭、大规模星座布局为核心目标,相关技术进展与星座布局有望加速落地。

事实上,中国商业航天商业化进展的加速可以追溯至2015年。企查查数据显示,商业航天融资事件数量从2015年起开始翻倍,从15起上升至46起;2018年为历年第一高,达到62起;2019至2020年出现回落,直到2021年底,国内商业航天行业只有30多起融资。

2023年,我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企业共13次商业发射,全部来自北京。今年1月份,民营火箭公司东方空间在海上发射了一枚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将三颗卫星送入轨道。

从全国来看,2023年2月,工信部放开了卫星互联网设备进网许可管理;此后,《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今年1月,《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同步印发。

但如前所述,商业航天单个公司盈利仍是难题。以长光卫星为例,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8456万元、1.04亿元和3.12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2亿元、-3.9亿元和-2.2亿元。截至2021年末,公司未分配利润达到-19.4亿元,2022年上半年,公司亏损2.06亿元,仍未看到扭亏迹象。

在其最新更新的招股书中,长光卫星预测其扭亏为盈的预期时间节点仍为2025年,但相关数据发生较大变化。

比如2023年至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变动-1.68亿元、-6402.01万元、5923.35万元、-5.08亿元,即相较5月份公布的数据,其营业收入预测数发生较大变化。原因包括,长光卫星2025年度计划发射卫星数量从原计划的133颗下调至28颗等。

因此商业航天未来产业化进程仍然依赖于企业是否可以形成商业闭环。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航天发展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