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两轮新造船周期量价结构对比

来源:雪球 作者:hengshu 2024-02-25 03:46:3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两轮新造船周期量价结构对比)

回顾上一轮新造船周期(2002~2008年),造船产能供给的暴涨(主要源于中国新增产能)与需求的塌方(2008年经济危机)造成了新造船价格曲线的暴涨暴跌,本轮新造船周期(2021年以来)明显不同的情况就是造船产能供给的塌方(长达十五年的产能出清)与新能源船舶更新需求的刚性,决定了本轮周期新造船量价结构会与上一轮迥异。

一、上轮周期结构

1、阶段划分

上轮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量价齐升、量降价升、量升价平、量降价跌;

第一阶段、量价齐升(2002.11-2004.10):持续时间2年,月均订单(绝对值)较周期复苏前底部的5年平均值增长127%。

受益于船厂复苏初期产能排期上的弹性,2002-2004年行业出现了量价齐升。Clarkson统计的船舶行业产能排期在2003、2004年大幅增长,从周期底部的2-2.5年提升至3-3.5年。虽然以中国为代表的船厂在2002-2010年这一轮周期伊始就逐步开始小幅扩产,但整体看2-3年的新建船厂产能扩张时长仍然是刚性的。

因此如果从供给端去看,大部分的新接订单增量实质由存量船厂产能排期弹性贡献。船舶平均排期的增长叠加行业需求的快速复苏,使得行业在这一阶段出现了量价齐升的现象。

第二阶段、量降价升(2004.11-2006.2):持续时间1年4个月,月均订单以载重吨计较前一个阶段降5%

随着行业需求的进一步复苏,度过了船厂产能排期的弹性阶段后由于船厂刚性的产能,船厂进入挑单的状态。订单量的增速虽然较前期有所下滑,但船价仍然在持续上涨。长期需求仍然向上,短期供给刚性使得船厂挑单,出现了量降价升的现象。

第三阶段、量升价平(2006.3-2008.7):持续时间2年4个月,月均订单较前一个阶段增长128%

船厂产能投放的周期在2-3年。虽然船周期仍然在向上演绎,需求进一步上行。但船厂第二阶段逐步扩张的产能逐步开始释放,使得行业逐步进入平衡的量升价平的阶段。如果需求增速大幅高于供给的增速,新接订单也会出现小幅的涨价。

行业产能规划大幅扩张,使得接单出现了量升价平的情况。Clarkson统计的船舶平均交期在2003、2004年大幅增长,从周期底部的2-2.5年提升至3-3.5年。但2006年之后,船舶的平均交期并未延长。原因是各大船厂在此时都有明确的扩产计划,并且周期顶部中国大量民营沙滩船厂开始扩产进入行业,导致产能大增。

第四阶段、量降价跌(2008.8-2010.4):持续时间1年8个月,月均订单较前一个阶段降低66.5%

船周期进入退潮期,行业需求开始大幅下行。高点扩张的行业产能仍在大幅释放,行业进入新接订单的量和价格一起下跌阶段。该轮周期这一阶段持续了1年8个月的时间。据Clarksons相关统计数据,月均订单较前一个阶段降低66.5%。

2008年7月,次贷危机爆发,全球进入金融危机,最终导致泡沫在次贷危机的作用下破裂。金融危机的爆发拉开了船舶行业约10年低谷期的序幕。2008年前三季度延续了2007年高景气度,而随后金融危机的爆发立即将行业拖入谷底。据Clarksons相关统计数据,2008年Q4全球新接订单仅为692万DWT,同比-89.9%,环比-87.2%。行业开始进入快速的量降价跌阶段。

2、细分船型量价结构

从新签订单分船型结构来看,上轮周期以油船和干散货船为主力,占全部订单70%以上,在2006、2007年甚至占比达到了80%。船型的相对简单造成了上轮周期持续性较差,产能的快速复制使得需求一旦发生变化,整个供需关系迅速逆转,价格也发生雪崩。

二、本轮周期结构

1、阶段划分

先说结论,本散认为本轮周期阶段划分与上一轮会有明显差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量价齐升、量稳价升、量价齐升、量平价稳

第一阶段(2021年1月~2022年4月)与上轮周期相同,箱船需求暴涨带来了量价齐升;

2021年新签订单达到4800万修正吨,而当年产能仅3000万修正吨,缺口过大造成了新船价格暴涨。到2021年年底全球手持订单迅速从2020年底的不到7000万修正吨累积到了9000万修正吨,排期迅速上升到了3年;因此与上轮周期一样,本轮周期船舶平均排期的增长叠加集装箱船行业需求的快速复苏,使得行业在这一阶段出现了量价齐升的现象,本阶段克拉克森新造船指数达到155左右。

集装箱新船订单量图

第二阶段(2022年4月~2023年12月)与上轮周期有一定差异,为量稳价升;

我们看到,2022年、2023年新船订单均稳定在4200万修正吨,达到了基本平衡,与很多专家认为2023年新签订单会随着箱船订单暴跌在2022年基础上进一步下跌的预测完全相反。观察一下订单结构就会发现,油气船的放量弥补了箱船订单量的下跌。所以我把这一阶段叫做量稳价增;这一阶段船厂产能从3100万修正吨提高到了3500万修正吨,仅温和放大,与上一周期类似,产能增量主要由存量大型船厂的排期优化与效率提升贡献;另一方面小型船厂不但未能增产反而产能持续出清,与中国倒闭船厂的复活产生的产能增量基本抵消,因而总的产能增加有限;手持订单持续增加至1.2亿修正吨,对应3500万年完工量,交期提高到了3.5年左右。

本阶段随着新增订单保持稳定,全球手持订单进一步累积,全球产能仅温和提升,产能缺口保持在700万修正吨,船舶平均排期进一步延长到3.5年,使得行业在这一阶段出现了量稳价升的现象

LNG新船订单量图

第三阶段(2024年1月~2026年);这一阶段与上一周期差异较大,油船、干散货船放量扩大产能缺口,为量价齐升状态。

根据本散以前的分析,按照目前全球产能3500万修正吨,而新签订单维持在4200万修正吨,产能缺口为700万。按照上轮周期2006~2008年油船、干散货船订单总量达到1.5亿修正吨计算,平均每年达5000万修正吨,按照其一半水平也能达到2500万修正吨,从2023年油船初步放量后油船与干散货船新订单总量2000万修正吨来看这一水平也属于正常;本阶段新签订单将提高到4500万修正吨以上,而产能增量有限,按照平均每年200万修正吨增量,2026年产能也仅4000万修正吨,按照本散模型,随着2025年干散货船放量,2026年全球新船订单总量进入高潮,将至少达到5000万修正吨水平,产能与需求峰值缺口将达到1000万修正吨以上。同时全球手持订单进一步累积到1.4亿修正吨以上,对应4000万修正吨完工量,生产排期将达到4年以上。

油船新船订单量图

本阶段油船、干散货船订单放量扩大了产能缺口,导致交付周期进一步扩大到4年以上,新造船价格也将进一步上涨,呈现出量价齐升的状态。

第四阶段(2026年~);此阶段产能与需求达到平衡,价格趋于稳定,为量平价稳阶段。

本阶段随着干散货船完成放量,全球新签订单回落,但由于各船型持续推进新能源船型更新,呈现百花齐放状态,新签订单维持在4000~4500万修正吨的正常水平,同时全球产能同步稳定在4000~4500万修正吨水平,达到新签订单与完工订单的平衡,生产排期不再进一步扩大,交付周期维持在3.5年左右,新造船价格保持平衡。第四阶段的持续时间很难估计,由于新增产能受限,且本轮周期船型复杂,需要更长周期的产能爬坡,因此本阶段个人预计将至少持续到2030年,当然也不排除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的订单滑坡的可能性。

2、细分船型量价结构

根据2021年以来新签订单结构来看,2021年箱船率先爆发,随后2022年LNG船、LPG船、PCTC船等悉数登场,各显神通,2023年油船接力却并未放出大量,船台排期从2.5年不断延长到4~5年;种种迹象表明由于本轮周期的船型丰富程度和复杂程度,短期内很难有新增产能满足新增订单需求,本轮周时间尺度会拉得较长,形成一定的“长尾效应”。本散按照2024年油船订单爆发,新签订单达到4500万修正吨;2026年干散货船订单爆发,新签订单达到5000万修正吨;建立本轮周期分船型订单结构如下图所示:

根据本轮周期第一阶段产能缺口1800万修正吨、克拉克森新船价格从125点增长到155点;第二阶段产能缺口700万修正吨、新船价格指数增长到178点;随着第三阶段产能缺口增加到1000万修正吨以上,2024年开年跳涨来看,新船价格指数在本阶段有望达到210点以上。第四阶段随着新船产能与订单达到平衡,新船价格指数有望在190~200左右达到平衡。

三、结论

1、本轮周期即将进入第三阶段即2024年进入新一轮的量价齐升,克拉克森新船价格指数上涨到210点以上;本轮周期将在2026年左右进入第四阶段,新船价格保持稳定;

2、与上轮周期船型相对单一、产能提升速度快、订单容易暴涨暴跌相比,本轮周期分船型订单呈现批次轮动释放的特点,单一船型订单量降低不会影响全年订单总量;

3、本轮周期船型更多更复杂,任一船型爆单都带来船台的拥堵并不断延长交付周期,新建产能(复活产能)很难满足本轮周期高端船型的需求,因此在进入第四阶段后会呈现一定的“长尾效应”,整轮周期的时间跨度会大于上轮周期。

$中国船舶(SH600150)$ $中船防务(SH600685)$ $中国重工(SH601989)$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造船大周期来了?中国船舶冲涨停# #船周期#

PS:关于上轮周期的内容,主要引用了华泰证券倪正洋等的观点,关于本轮周期的内容,则主要为本人原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船舶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