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上海如何“作为”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上海如何“作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并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两会热议的一大话题。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继续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措施,支持上海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在2月份举行工作座谈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工作座谈会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措施,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金融要素市场进一步向上海聚集。优化升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 CIPS ) 功能,拓宽覆盖范围;加大与上海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工作对接和推进力度,共同做好“五篇大文章”;支持上海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探索创新场景应用测试。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迎来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表示,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是体现在规模的庞大,包括市场规模、交易规模、机构规模、人才规模等;二是各类金融市场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三是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体系。

“此外,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需具备四大条件或特征:一是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稳定的执法环境;二是宽松的创新环境;三是强大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四是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他指出。

记者获悉,上海要进一步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仍需补短板。具体而言,一是相较于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律师、会计师、金融咨询机构、评级机构的数量集聚、服务深度、质量、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在部分经济领域的金融基础设施开放程度和能级还有待提升,比如与离岸贸易转手买卖、跨境电子商务等国际贸易新业态相匹配的跨境结算、支付、保险、投融资等方面有待完善。

报告显示,上海在银行业、投资管理和保险业等方面均居世界前五,但在专业金融服务领域排在全球第10位,不但低于其他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低于上海同期的国际金融中心世界排名。

2023年10月发布的全球绿色金融指数(GGFI)报告显示,上海的全球绿色金融指数虽在国内排名第一,但在全球范畴仅列第20位,在亚洲地区仅列第5位,还需迎头赶上。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峰指出,要进一步增强上海中国金融中心的能力,相关部门需多管齐下,一是发挥金融改革试验田作用,探索更高层次的制度型开放。其中,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的主要抓手。在推动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落地的过程中,可依托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率先开展压力测试,逐步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探索“本币跨境支付”资本项目兑换模式;二是加大离岸市场和跨境业务创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重要保障;三是完善金融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专业服务体系。

“能否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指标,也是跨国企业和国际金融机构业务布局的重要考量。在新形势下,相关部门应基于市场导向统筹,提升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咨询机构、评级机构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上海的数量、服务质量和跨境服务能力,为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支撑。”他强调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征途”

随着国际化、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在沪集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正持续增强。

上海资产管理协会此前发布的《2023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4月,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736家,外资金融机构539 家,占比近三分之一;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内地总数一半左右。

与此对应的是,上海各类金融资源集聚效应也得到进一步显现。截至2022年末,在沪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信托、券商私募资管、公募基金及私募基金六大资管类别合计规模超过35.9万亿元(未含基金专户和期货资管),占全国六大资管类别资产管理总规模的比例超过28.4%。

截至去年底,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期权品种已有32个,包括“上海油”、“上海铜”、“上海金”等大宗商品期货在全球的定价影响力持续增强。

但是,若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上海不仅需着眼于吸引更多全球大型金融机构与专业金融人才落户集聚展业兴业,更要加大拓展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和国际金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上海金融法院积极优化涉外金融审判机制,为国际金融领域纠纷解决注入新的“贡献”。

在刘晓春看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应与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比拼”市场、产品、客户、化解风险的能力。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影响力不能局限在国内,更要影响相当范围的国际地域资源配置和投融资结构。

他指出,针对上述发展目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围绕建设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比如上海不但应建立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人民币国际交易中心、人民币国际投融资中心、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人民币资产国际交易中心等,还需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影响力,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开展错位竞争同时,也是赢得更大的未来发展空间。

多位业内人士直言,要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仍需构筑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令人民币金融资产、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价格”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更上一层楼”;二是在重大国际金融规则、金融标准制定的话语权需进一步增强,拓宽“上海规则”的国际影响范围,拓展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和国际金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三是提升金融营商环境竞争力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软实力;四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令人民币资产对全球投资者构成更高的吸引力;五是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全球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上海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举行的座谈会,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展开——除了持续深化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措施,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金融要素市场进一步向上海聚集,中国央行还着力优化升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 CIPS ) 功能,拓宽覆盖范围;加大与上海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工作对接和推进力度等。

记者获悉,这预示着未来相关部门将增强政策扶持,助力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补足短板,进一步对标国际一流金融中心,构建更强大的金融资源配置与金融资产定价能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认为,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存在四方面的短板,一是相比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前上海的多数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仍比较低,超大型金融机构较少;二是不少重要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与议价权影响力依然较弱;三是上海资本市场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功能仍需提升,其中包括交易所债券对外开放水平仍相对较低,与风险管理中心相匹配的金融期货期权产品创新能力较弱,有重大影响力的境内外长期投资者参与较少等;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面临监管挑战,由于当前国内债券市场处于中债登、中证登、上清所三个托管后台并立分割状态,降低了市场效率。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未来相关部门或将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总结全球一流金融中心发展经验并引入全球最佳实践范例,整合归集分散在不同国家政策措施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体支持措施,形成适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政策供给,解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瓶颈,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与“全球影响力”。

浦东新区的“新突破”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浦东新区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与金融创新扶持力度,一直被业界视为上海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重要“窗口”。

1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又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实施方案》提出浦东新区应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推进金融双向开放,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施路径;支持资产管理行业依法合规畅通境内外资金投资渠道,在资金来源、投资方式、资金运营等方面优化业务模式;实施全球资产管理伙伴计划;创新国际组织管理机制,支持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浦东新区等。

此外,《实施方案》还赋予浦东新区在促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更大的发展空间,包括完善开放合作的国际协同创新机制、为跨境技术交易提供本外币结算等金融服务便利等。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推动金融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高水平开放,是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与水平的一大重要方向。与此同时,如何将金融与科技创新高效融合并打造更高水准的国际科技-金融中心,一方面需尊重科技创新主体对创新资金国际化运作的需要,比如将制定和实施合格境外创新基金(QFIF)与合格境内创新基金(QDIF)汇兑登记备案系统平台为突破口,允许创新资金参与境内外多样化的创新类投融资项目,对创新资金跨境和境内外流向流量实行多部门统一事后监测分析管理,不断满足科技创新主体开展跨境投融资的国际化诉求;另一方面需尊重科技创新人才对创新资金国际化运作的需求,比如允许经认定中外籍科技创新人才的各类合法资金跨境使用时不限额度和用途,汇兑登记、变更及注销业务下放至金融机构审核办理等。

记者获悉,《实施方案》的面世,还将加快上海打造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步伐。尤其是《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金融双向开放,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施路径,这将是上海着力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一大重要突破点。

目前,浦东新区陆家嘴管理局正瞄准浦东综合改革方案的金融双向开放、促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重要方向,结合《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所提到的进一步深化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推动S基金发展等新举措,牵头研究制订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规定,推动研究陆家嘴国际资产管理投资评价标准。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严弘建议,下一步可以充分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的特殊地位,采用全球先进的金融业务模式和监管体系,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又可以促进在岸金融市场的改革。”他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全球资产管理伙伴计划,浦东新区陆家嘴相关部门正着力吸引越来越多全球资管机构集聚,为上海构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注入新的动能。

数据显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摩根大通,首批中外合资银行理财公司贝莱德建信、法巴农银等,首批外商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路博迈、富达、施罗德等均落户陆家嘴,此外,共有27家资管机构获得PFM(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44家参与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

记者获悉,为了吸引更多全球资管机构集聚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城正继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今年还将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八大体系24条举措,从组织、开放、创新、功能、平台、空间、人才、保障等方面,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生态、搭建便捷的交流平台,促进跨领域的国际合作,为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与“全球资产管理伙伴计划”实施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和水平,上海与浦东新区相关部门仍需砥砺前行,一方面积极对标国际一流金融中心,稳步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以提升金融业国际影响力、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以持续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以提高国际金融中心集聚力等;另一方面需形成相对的竞争性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绿色金融中心、金融科技中心等,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跃升。

近日,金融机构围绕助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纷纷行动。

2月底,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召开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座谈会。会议强调,全行要坚持主动发力、持续发力、靠前发力,多措并举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提升。一是站位要高,把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断提升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坚持“四个放在”,把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助力建设金融强国结合起来,一体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浦东新区综合改革等金融服务工作;二是格局要大,强化国际视野、世界眼光、金融思维,紧扣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突出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重点领域,统筹发展和安全、开放和安全,在合规前提下,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提出新想法新举措,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持续提升服务质效;三是措施要实,主动对接发展需要和客户需求,找准找好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提出务实管用的举措。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最新政策要求和形势变化,不断提升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四是行动要迅速,完善组织推动机制,加强总分行、境内外、机构间系统集成、高效协同,抓实重大措施落地见效,彰显大行担当。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工商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