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部崛起一座科创城:由创新“试点”向“中心”匠心培育的武汉模式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部崛起一座科创城:由创新“试点”向“中心”匠心培育的武汉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王雪 武汉报道   五年之前,势头正盛的中部各龙头城市,启动探索“中部崛起”的路径。五年之后,在中国湖北,武汉转化其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壮大,以高质量发展的姿态迈进GDP“两万亿俱乐部”。

武汉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脉络,也历经由“试点”向“中心”的摸索,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等“成长的烦恼”,形成创新赋能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顶住科技创新对产业驱动长周期、高风险的压力,武汉如何在经济提速发展与科创体系培育中找准平衡点?近期,21世纪经济研究院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武汉抱着对科创企业长期陪跑的决心,打造出匠心培育科创赋能新质产业的“武汉模式”,让中国中部崛起了一座科创之城。这也让武汉在中国新一轮“中部崛起”战略中,站上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更高起点。

从“创新试点”到“创新中心”

“一束光”迈向“世界光谷”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诞生之初,中国通信网络无论干线还是城域,基本用的是海外产品,而中国光谷打破了这一僵局。这一突破,让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2001年获批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为了武汉拿到的第一块国家级产业基地“金字招牌”,武汉创新基因在此萌芽。

2007年,武汉又顺利获批第三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并于次年在二妃山下奠基建设起光谷生物城。

“与建设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不同,当时武汉生物领域基础研究优势虽比较突出,但生物产业的规模还非常小,要发展起来面临很多困难。”回忆往昔,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下称“武生院”)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已有两批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获批在前,武汉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是当时的一大难题。在此背景下,湖北省委决策,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由此诞生,成为了湖北省第一家新型工研院。

随后,更多与创新相关的国家政策开始聚焦武汉。2009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获批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2012年,武汉成为了全国首批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之一。

湖北盛齐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一时期搬至光谷生物城。和大多数武汉培育的本土科创型中小企业一样,最初的盛齐安生物也只有一纸专利。到如今,公司已成长为中国乃至全球首个将细胞外囊泡学科应用到临床治疗的企业。“其间,也得益于武汉围绕科创企业陪跑的耐心和毅力。”盛齐安生物联合创始人唐科表示。

起初,盛齐安生物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研究所及武汉协和医院等科研院所和临床转化机构,承担了许多课题。唐科记得,当时的政策是只要项目具有高科技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地方政府会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不同的支持。而盛齐安生物也先后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30余项课题或奖项。

2015年,武汉成为国家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的一员,担负起先行先试的重任,而以生物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政校共建工研院成为了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除此之外,武汉职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在全国首开先河;“创谷”计划成为全市4个特色改革成果之一,也初步建立起了武汉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的链条。

筑牢底座后,武汉开始锚定更高层级的目标,由“创新试点城市”向“创新中心城市”进阶。2019年3月,武汉在全市科技工作会上提出,将以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科学中心为主线,着力补短板,破瓶颈,强弱项,建机制。

在产业创新中心和科学中心的定位下,武汉以“两手抓”的方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企业对于科技成果的承接能力。2019年8月,武汉印发《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2019-2021年)行动计划》,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的梯次培育路径,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2021年以来,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东湖实验室先后揭牌成立。

2022年4月,科技部与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武汉这座城市以创新引领发展以来里程碑式的成绩。在此之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四个地区获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武汉的出现,则填补了中部地区科创中心的空白,成为了科创“中部崛起”的范例。

根据总体部署,武汉国家科创中心城市建设承担着聚焦打造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汇聚地”的战略使命。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会长吴剑文表示,获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显示出武汉科创中心建设定位上的不同,相比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拥有众多大科学装置、侧重于原创型研究,武汉的发力点应该在产业端、应用端,从中发挥优势。“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当中,科技的改革与发展尤为重要,在国家加大对于科创的重视和投入下,武汉作为中部第一城,也需迎头赶上。”

就在去年,武汉生命健康、北斗等优势产业领域诞生出全球首台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全球首款通导遥一体化北斗芯片等重大成果;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获批建设,武汉首次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

这也让武汉骨子里的创新基因从萌芽到快速生长,逐步成为其最突出的城市特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

一座科创中心城市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成长的烦恼”。过往很长一段时期,武汉都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挑战。武汉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创新型企业众多,产出的科技成果也不胜枚举,但科技成果转化通常需要经历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死亡之谷”、横渡市场竞争中的“达尔文之海”,才能实现商业化运营和大规模生产。

“如何将武汉的科教优势、地域优势、医疗优势等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是我们当时想要解决的问题。”武生院工作人员提到。

据介绍,相比招商更看重投资、就业和税收,武生院在筛选项目和企业入驻时侧重于技术的先进性和对产业的引领性。“例如,我们在细胞和基因药物、纳米工程药物、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布局了一些未来赛道的种子,从长期来看,对于武汉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能够起到助推作用。”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此时的盛齐安生物,也完成了细胞外囊泡应用于临床的成果转化,在全国多家医院开始使用。其研发团队成为国际上对这一领域研究最早、转化成果最多、速度最领先的团队之一。

唐科表示,这些成果取得的背后,也得益于武汉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其他项目不同,这项肿瘤治疗技术是国内源头创新的项目,其间所有转化过程包括商业模式均具有创新性,如果没有政府部门在各个时间节点上资源协调、政策扶持、资金注入,我们很难完成成果转化。”

不止盛齐安生物。武生院孵化企业友芝友生物于港交所挂牌上市;禾元生物顺利完成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在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中的Ⅲ期临床研究;朗来科技自主研发的小分子药物QR059349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临床试验许可,适应症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在武汉“多点开花”。

武汉科创体系的匠心培育还串联到行业多重服务能力打造。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一项重要标准,其间虽面临重重困难,但实现有效转化后的效益却十分诱人,能够大幅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因此,亟需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架接起合作桥梁。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困难,在于成果与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之间的错配。武汉需要做的,是为清楚自身技术不足的企业精准地找到与之匹配的科研项目,从而实现转化。”吴剑文表示,协会通过搭建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促成了普罗格、精隧科技等近1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让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数据上看,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短短五年里成倍跃升,从2019年的4417家增长至2023年的1.45万家。同时,武汉还诞生出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309家,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四、全国城市第七,逐步构建起企业创新发展的梯度培育体系。

不可忽视的是,武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也在近十多年里几经迭代升级。2012年,在东湖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背景下,武汉市政府于全国率先出台《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被称作“黄金十条”。其中最具创新性的是,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打破了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的限制,这也激励了无数原本身处“象牙塔”的高端研发人才投身其中。

2020年12月,武汉市科技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提升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能力的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政策。而在今年开春之际,武汉召开以科创为主题的“新春第一会”,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接续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黄金20条”。其中,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在全国首开先河。

因地制宜、迭代更新的政策,也为武汉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供了重要加持,让更多的突出成果更快面向市场。2023年,武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198.43亿元,同比增长62.23%,实现较高增幅,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位。

破题新质生产力

2024年,所有谋求创新发展的城市都在奋力解答“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课题,而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早在十多年前,湖北电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蔡晓东就觉察到了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2012年,在第一次创业经历告一段落后,蔡晓东前往美国访学一年,回国后又辗转北京、深圳、重庆、南京等城市了解国内无人机产业链。在当时,大疆已经声名鹊起。

2014年下半年,蔡晓东开始在武汉组建起团队,直到2015年才注册湖北电鹰科技有限公司。从最初的产品集成起步,电鹰科技采购配件、组装、调试,让无人机飞起来;业务则从电力巡线做起,再到电力架线、光伏巡检、风塔巡检等,由能源和电力领域打开市场空间。

2015年,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新疆昌吉至安徽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用上了电鹰无人机。2016年开始,蔡晓东计划引入世界一流的传感器技术,用无人机逃避障碍,挑战仿生无人机。

“截至目前,这一技术依然具有领先性,且未大规模商业化。”蔡晓东表示,目前,国内做毫米波雷达的大公司,几乎都盯着自动驾驶,而无人机的传感器融合,远远不止毫米波雷达,通过毫米波雷达和视觉融合做避障,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成本低等特点,这样更利于市场化和规模化。

当前,电鹰科技继续向中大型无人机发起挑战,即将量产一款涵道式无人机系统,通过高转速大功率电机驱动,产生400公斤以上拉力,可载重150公斤以上设备,将应用于城市高层建筑外墙清洁、建筑外墙安全监测、高楼灭火与救援等场景。

“我们从涉足无人机领域以来遇到了无数挑战,如今无人机行业崭露头角,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步被认可,终于迎来了春天。”蔡晓东感慨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低空经济首次出现在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中。其中强调,做强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工众宇燃料电池、普宙科技、武汉卫星产业园二期等30个重点项目,力争氢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努力打造氢能城市和中国星谷,积极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一同被提到的还有新能源汽车产业,武汉今年提出,推动东风岚图、吉利路特斯、上汽通用奥特能等加速释放产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一直是武汉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武汉传统汽车工业转换赛道,迈向新兴产业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成果。作为老牌汽车城的武汉,拥有扎实的汽车产业基础,加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赛道后,其积淀多年的工业底蕴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对于企业而言依然具有充足吸引力。

“2017年,决定落户武汉经开区时,恰逢公司业务高速成长阶段,对各方面资源都有着比较急切的需求。武汉的产业集群能够让我们在这里找到更多的人才与产业资源,这对于公司的成长至关重要。”亿咖通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长江产投基金牵线下,亿咖通顺利入驻武汉经开区,经历“三次搬家”后,融入武汉汽车产业集群生态之中。

“我们与武汉的发展目标是相呼应的。”上述负责人表示,武汉建设国家科创中心的目标让公司更有信心推动上下游及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而武汉聚焦“龙头+中小企业”产业生态建设、推进“整零协同”“软件定义汽车”,也让亿咖通能够更好与整车企业协同,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2023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7%。武汉经开区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整车产量将在2024年突破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突破40万辆。产业拉动下,武汉工业经济在龙年收获“开门红”,1-2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企业的发展,也折射出武汉这座城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广阔的想象空间。

吴剑文表示,武汉深厚的科技底蕴正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上释放效益,例如在疾病辅助治疗等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方面,武汉具备显著优势,在人形机器人、高端器械以及基因治疗等领域也展现出不俗的发展潜力,这些均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下一阶段,武汉应进一步集中优势力量,将资源投入到核心赛道上。”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