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刚刚!中美大消息!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24-04-18 16:52: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刚刚!中美大消息!)

中美之间传出两大消息!

据北京日报报道,美国总统拜登昨日以“不公平竞争”为由呼吁大幅提高对中国的钢铁关税,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今日回应称,作为原则,我们一贯要求美方切实尊重公平竞争原则,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立即停止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

另外,中国连续第二个月减持美债的消息也引发关注。美国财政部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加大了对美国国债的减持力度。今年2月份,中国减持美国国债227亿美元,持仓规模降至7750亿美元。此前1月份,中国减持了18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与中国相反,日本、英国则在增持美债。2月份,日本增持了164亿美元美国国债,实现“五连增”,总持仓规模达到11679亿美元,继续为美国第一大债主。英国2月份增持96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规模增至7008亿美元,为美国国债海外第三大债主。

值得关注的是,2月份,美债的价格跌幅不小。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格是反向的关系。2月初,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3.863%,到月末已升至4.252%,攀升近39个基点。3月以来,美债收益率继续上涨,4月16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自去年11月初以来首次突破4.7%,高于预期的通胀和其他美国经济数据促使投资者因降息预期减弱而大举抛售债券。

一般来说,当美债收益率处于上行阶段,投资者会倾向于减持美债资产以降低资产损失,当美债收益率下行时再增持。2月以来美债收益率持续上行,这意味着,日本、英国的“抄底”美债的行动并不成功,因为美债价格一路下跌。而中国的减持行动,看起来更为精准。

外交部回应

据北京日报报道,4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

法新社记者提问,美国总统拜登昨天以“不公平竞争”为由呼吁大幅提高对中国的钢铁关税,还有在昨天的演讲中,他指责中国“排外”,并说中国“有真正的问题”。请问中方对美国总统的这些评论有何回应?

林剑表示,关于中美经济关系中的具体问题,请向中方的主管部门询问。作为原则,我们一贯要求美方切实尊重公平竞争原则,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立即停止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

“关于你提到的有关言论,我想问问,美方这些话到底是在说中国,还是美国自己?”林剑说。

另外,有记者提问,据报道,美国太平洋陆军日前宣布,作为与菲律宾军方联合军事演习的一部分,美国已在菲吕宋岛部署“堤丰”中程导弹发射系统。此系美退出《中程导弹条约》后首次部署地面发射型导弹装置。有评论称美方此举意在威慑中国。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林剑表示,中方注意到有关报道,对有关动向表示严重关切。中方一贯坚决反对美国为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在亚太地区部署中程导弹、在中国的家门口强化前沿部署。美方此举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增加了误解误判风险。

林剑说,我们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他国的安全关切,停止挑动军事对抗,停止破坏地区和平稳定,以实际行动减少战略风险。

林剑指出,菲方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美方此举的真实目的以及迎合美方的严重后果,不要以牺牲自身的安全利益为代价,为美国火中取栗,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连续两个月减持美债

当地时间4月17日,美国财政部在其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中国、英国这前三大海外债主,对美债的态度持续分化中。

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减持227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总规模降至7750亿美元,接近去年10月的低位。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中国自2024年以来的连续第二次减仓,此前1月份,中国减持了18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自2022年4月以来,中国的美债持仓量就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其间还经历了多次减持。尽管在2023年的某些月份有过增持,但整体来看,减持美债的趋势依然明显。

具体来看,2022年8月至2023年2月,中国曾连续7个月减持美债,当时持仓规模降至8488亿美元,总持仓连续7个月创2010年6月以来新低;2023年3月增持203亿美元美债;2023年4月至10月再次“七连降”;2023年11月、12月分别增持124亿、343亿美元美债。

也有分析认为,中国减持美债是调整国际储备资产结构的正常市场行为,是为了我国国际储备资产保值和增值的正常市场行为,没必要过度解读。另外,在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别数据里,不区分官方和非官方,既包括储备投资,也包括金融机构、企业等其他投资主体。不同的主体投资目标、目的和原则是不一样的,商业机构、企业都有自己的考虑。我们的外汇储备对于美国国债的投资也是市场行为,按照市场原则,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需要进行专业化管理。

与中国相反,日本、英国在2月份选择增持美债。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日本在2024年2月增持了16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持仓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1679亿美元,稳居美国第一大海外债主的地位。英国选择了与日本相似的策略。报告显示,英国在2月份增持了9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持仓规模达到7008亿美元,位列第三。其他海外债主方面,比利时在2月的美国国债持有量增幅最大,持仓规模增加了270亿美元,总持仓达到了3200亿美元。

报告显示,在涵盖所有海外债主后,2月份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连续五个月攀升,达到了7.965万亿美元,高于1月份修正后的7.945万亿美元,同时也创下了纪录新高。在前十大美国海外“债主”中,有六个在2月增持了美债,中国、瑞士、爱尔兰和开曼群岛减持了美债。

不过,目前一些投资者正开始对日本干预汇市以捍卫日元的威胁保持警惕,一旦正式采取干预行动,不排除日本政府未来抛售部分美债持仓的可能。本周二,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跌至了34年低点至154.78。周三,美日韩三边财长会议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财政部大楼举行,此次会议就日韩高度关切的本国货币近期快速贬值的情况交换了意见,并商定就汇市波动保持沟通。联合声明显示,日本和韩国财长对两国汇率近来的大幅下跌严重关切。

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还显示,2月份,所有海外对长期、短期美国证券和银行现金流的净流入总额为516亿美元。其中,海外私人资金净流入为362亿美元,海外官方资金净流入为155亿美元。

同时,2月海外净流入美国长期证券的资金规模为1457亿美元,此前1月净流入798亿美元。其中,海外私人投资者净买入1175亿美元,海外官方机构净买入282亿美元。包括海外投资组合通过股票互换购入的美股在内,进行一些调整后,海外2月总体净买入美国长期证券715亿美元,此前1月为净买入361亿美元。

美媒:美国国债越来越难卖

以上数据,仅仅是反映2月单月的情况,虽然在当月美国主要海外债主以加仓为主,但3月以来美债价格进一步的下跌,引发了不小的美债抛售潮,这使得美债收益率近期持续攀升。本周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突破4.7%,为去年11月初以来首次,高于预期的通胀和其他美国经济数据,促使投资者因降息预期减弱而大举抛售债券。

另据参考消息援引《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美国国债拍卖行情欠佳正在引发投资者的担忧:市场将难以消化即将大量涌入的政府债券。

报道指出,在美国财政部拍卖的390亿美元10年期国债遭遇需求低迷局面后,过去一周里,高于预期的美国通胀数据引发的抛售潮加剧。投资者对3年期和30年期美国国债的拍卖活动也兴趣平平。他们的谨慎背后隐藏着一种越来越强烈的信念:通胀尚未完全得到控制,美联储未来数月(如果不是数年的话)将把利率维持在数十年来的高位。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从抵押贷款到企业贷款等各种贷款利率的基准,目前约为4.5%,接近自去年10月达到5%以来的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准备在5月再出售约3860亿美元的债券——华尔街预计,不管谁赢得11月总统大选,这股狂潮都将持续下去。尽管很少有人担心拍卖失败(分析师称,这种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许会引发长期市场动荡),但一些人担心,国债超量供应会扰乱其他债券的发行,推高政府借贷成本并损害经济。

美国西拉共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官詹姆斯·圣奥宾说:“市场蓄势发生了很大转变。有关消费价格指数的报告改变了大家对美联储政策走向的看法。”

在去年底一系列拍卖会上需求疲弱令投资者不安后,美国财政部改变策略,主要通过发行短期债券为政府赤字融资,缓解了市场担忧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因为美联储同时发出了转向较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市场期盼该机构很快降息,这帮助打消了投资者对财政部策略的疑虑。

现在,这些期盼正在消退,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通胀数据却令人失望,美联储降息预期持续回落,而财政部预计将在4月底公布三季度的借款计划。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未来10年,美国的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将从5.6%升至6.1%。与此同时,公众持有的政府债券规模将从28万亿美元增至48万亿美元,而10年前为13万亿美元。

华尔街预计,财政部不会在明年之前扩大较长期债券的拍卖规模。但美国政府还必须艰难应对其大量债券的再融资问题。美国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尔斯滕·斯洛克说,光是在2024年,就有创纪录的8.9万亿美元美国国债(约占美国未偿债务的三分之一)将到期。

责编:汪云鹏

校对:王锦程????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平洋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