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报道 - 正文

十年研发投入1500亿,上汽迎重要人事变动,全力冲刺电动智能赛道

来源:时代周报 2024-07-19 16:46:4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十年研发投入1500亿,上汽迎重要人事变动,全力冲刺电动智能赛道)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唐洛

7月10日,上汽集团董事会公告称:选举王晓秋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聘任贾健旭担任公司总裁;原董事长陈虹由于到龄退休,辞去董事长及其他职务。

就在半年前,2024年1月,陈虹在上汽集团2024年干部大会上表示:“2024年是上汽集团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上汽新能源汽车份额将得到明显提升。”

2023年上汽发布 “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45%,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毫无疑问,将于2025年告一段落的上汽“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成为王晓秋和贾建旭上任后的首次大考。而由陈虹开启的“新四化”改革之棒,也将接力给新领导班子。

陈虹的“新四化”,贯穿了上汽十年变革的“主旋律”

对于上汽来说,从2014年到2024年是处于持续变革中的十年。

时间倒回至2014年5月,升任上汽集团董事长的陈虹正式成为上汽新“掌舵人”。

在陈虹勾勒的蓝图中,上汽要成为一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汽车公司。

在上任之初,陈虹就提出了汽车“新四化”概念,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作为上汽转型升级的核心。

从2014年到2024年,上汽10年累计研发投入近1500亿元,打造了包括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等七大技术底座,有效专利累计超过2.6万项。

多年来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上汽,在核心技术方面也屡有突破。当前,上汽已掌握了固态电池、能量闭环、高效动力总成、智能底盘、全栈软件架构、全新电子架构等关键技术,使智能电动汽车 “身更健壮”、“心更强劲”、“脑更智慧”。其中:全固态电池将在2026年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超400wh/kg,并具备更好的安全特性和低温特性。节能降耗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能量闭环技术,进一步挑战纯电整车能耗“每度电12公里”的行业记录。电驱系统功率密度提升至4.4kW/kg,领先行业平均水平至少40%。混动系统效率进一步提升10%,其中,混动专属发动机常用工况下的最高热效率突破46.3%。零束智能车全栈方案3.0全面支持L3量产自动驾驶。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的应用将会给用户更安全、更灵敏的驾乘体验。

以上述技术成果为基础,陈虹带领上汽在四个关键时间节点完成了创新发展。

2016年,汽车企业开始主动拥抱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汽车曾在国内风靡一时。2016年4月,上汽推出搭载AliOS的荣威RX5上市后迅速成为爆款,上市第一个月就销售8000辆,第二个月1.5万辆,第三个月直接冲到了2万辆以上,成为上汽自主品牌的一代功勋车型,同时对整个中国汽车行业也具有开拓意义。

2021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超过350万辆,市场占有率已提升至13.4%。上汽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在业内率先对软件开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安全五大中心进行全面布局,并在此基础上推出全球行业首个开放型面向服务架构的SOA软件平台,使汽车产品具备硬件预装、软件迭代的订阅式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可定制化的软件服务。

2022年,上汽集团研发总院积将极整合创新研发资源,全力冲刺“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发布“上汽星云”等七大技术底座。

2024年,软件定义汽车的变革趋势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因此,上汽在这一年正式发布面向“新赛道”的上汽“七大技术底座” 2.0。未来两年,七大技术底座2.0将全面赋能上汽集团旗下自主合资品牌推出近30款全新车型。

在四个关键时间节点完成创新发展后,陈虹已为上汽构建了新发展格局,为树立新赛道领先优势打下基础,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创新成绩单。

2014年-2023年,上汽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新三驾马车”越跑越快,整车销售500万以上,保持国内第一;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80倍,规模位居全球行业头部阵营;海外销量增长13倍,连续8年保持国内行业第一。2023年集团总销量中,上汽自主品牌占比为55.3%,较2014年增长18个百分点。

新领导班子如何上演“强强联手”?

在此次重要人事变动后,未来上汽新领导班子将上演“强强联手”。

从陈虹手中接过接力棒的王晓秋,堪称上汽集团的开拓者。自1988 年参加工作以来,王晓秋在上汽集团已效力35年,其履历遍及上汽体系下的质量、采购、技术、生产及零部件等多个部门。其中最为光辉的一幕,便是曾在21世纪初担任上汽集团自主品牌项目负责人,参与收购英国罗孚全系列核心技术产品,为上汽自主乘用车品牌的面世奠定了基础。

从另一方面来看,王晓秋也是一位多面手,曾任上柴股份总经理、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汽集团副总裁兼乘用车分公司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上汽集团总裁等职务,管理经验极为丰富。

2013年,王晓秋就任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此后,王晓秋晋升为上汽集团副总裁兼任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负责上汽自主品牌业务。

彼时,上汽乘用车正处于低谷期,销量从2013年的23万辆,降至2014年的18万辆,降幅21.7%。

为了将上汽乘用车重新拉回正轨,王晓秋当机立断,将年26万辆的年销量目标下调到20万辆。“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盲目追求销量显然存在极高的风险,砍掉6万辆的目标不仅是在给经销商减压,也是在给我们自己争取反思的布局的时间。”王晓秋曾表示。

2016年上市的荣威RX5大获成功,也要归功于时任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的王晓秋。

在互联网与汽车距离尚远的2016年,荣威RX5作为“全球首款互联网SUV”,开创了互联网汽车这一新品类,其混动和纯电车型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一代风向标,首创的车机系统、语音导航、远程车控等智能化功能也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奠定了雏形,甚至让自主品牌有资本与合资品牌分庭抗礼。

用王晓秋的话来说,如果以荣威RX5为代表的第二阶段车型跳出自主品牌的内部争斗圈,自主品牌就会与合资品牌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2017年,荣威RX5销量超23万辆,超越了日产奇骏、本田CR-V等众多合资品牌SUV车型,成功突破合资封锁线。

尽管2018年国内车市迎来寒冬,但上汽乘用车在王晓秋的带领下,全年销量仍超过7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0%,在国内自主品牌销量前十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2019年堪称国内新能源汽车元年,燃油车到电动汽车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由战略转变为现实。

因此,2019年就任上汽集团总裁后,王晓秋带领公司全面转型新能源赛道,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成为了一名攻坚者。

2022年,上汽率先成为国内首家新能源汽车和海外销量突破“双百万辆”的车企,2023年再接再厉,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112.3万辆,比2018年的14.2万辆大幅增长790%,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头部阵营。

值得一提的是,王晓秋很早就认识到出海的必要性,“3个1”战略中的第三个“1”,便是上汽MG品牌的海外扩张战略。

如今,上汽MG成为中国在欧洲销量最多的车型,上汽2022年全年海外销量达120.8万辆,比2018年的27.7万辆大幅增长436%,第8次蝉联中国车企海外销量冠军,助力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赶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为“中国智造”走向全球树立了新的典范。

作为“强强联手”的另一位核心人物,贾健旭的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值得称道。

2018年,智能汽车已显示出锐不可当的发展势头,车企与互联网企业在智能网联方面的跨界合作此起彼伏。

那一年,时任全球最大汽车内饰企业——上汽延锋总经理的贾健旭带领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化、国际化转型发展,实现智能座舱产品全面落地,海外业务布局多点开花。

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车企从价格、技术卷到了智驾、服务。

在此背景下,凭借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敏锐的创新视角,2023 年 2 月就任上汽大众总经理的贾健旭,随即提出了“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的九字方针,在稳定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同时,不断推进上汽大众新能源产品的布局。而作为最早进行转型的车企,上汽大众近年的新能源车销量也在合资品牌中始终高居第一。

2023年,上汽大众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3万辆,同比劲增32%,位列合资纯电销冠。2024年1月到5月,上汽大众继续保持良好增势,实现销量43万辆,同比增长5.6%,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近5万辆,实现翻番。

2023年底,贾健旭升任上汽集团副总裁,进一步推进中外双方共赢合作,加快推动上汽大众在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上的创新变革,同时力促中外双方共同为合资企业“技术赋能”,开启合资合作全新篇章。

2024年5月20日,上汽集团和奥迪汽车联合宣布,双方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高端智能电动新车并联合开发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

6月27日,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在上海签署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包括在中国开发三款插电混动车型以及两款纯电车型。

而在贾建旭升任集团总裁后,上汽集团目前7位副总裁中,有5位是“70”后,再加上“75”后的贾建旭,管理层的年轻化已初具成效。

可以预见,在愈发“内卷”的电动智能赛道,上汽将继续沿着新四化战略路径,加速创新转型,制胜新赛道。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历经十年筑基的上汽创新大战略,即将进入全面开花结果的新阶段,上汽也有望迎来新的黄金十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上汽集团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