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报道 - 正文

城镇化进入下半场,潜力在于“人”

来源:时代周报 2024-08-05 12:05:3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城镇化进入下半场,潜力在于“人”)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迟雨

近日,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计划经过5年的努力,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渠道进一步畅通,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验证明,一个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其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其消费需求也将显著扩大。

统计显示,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从投资看,新型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居民住房等领域投资。

初步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

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很快。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2%。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0.6%,到如今的66.2%,放到全球比较,“乡土中国”堪称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现在,《行动计划》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将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

下半场城镇化重点在哪儿?《行动计划》阐释得非常明晣,一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二是突出强调城镇化的质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以前中国的城镇化更多是土地的城镇化,现在中国城镇化是更加凸显‘人’的城镇化。”

二者的区别何在?简单说来,以前一个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镇,变成了城市人口,就可以算是城镇化,而按照现在的标准,在发生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之后,还要能够安居乐业,获得感提升,这才能算是成功的城镇化。

强调以人为本,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显然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行动计划》出台后,舆论普遍聚焦于其中的户籍政策的表述。考虑到当下,一些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城市,其就业或居住年限要求较高的现状,舆论聚焦于此不无道理。

但是,如果对照下半场城镇化的更高标准,《行动计划》中关于产业和城市功能的阐述无疑更值得关注。

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但发展产业也不能大干硬上,必须注意不同地区产业发展差异极大的现实。

《行动计划》为此划分了两类重点地区,一类是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强调引导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而针对城镇化率较高且人口持续集聚的另一类地区,则提出通过培育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来推进城镇化,这种分类施策凸显了务实的特点。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入,对城市的负载能力提出了挑战。为此需要着力补齐城市短板,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行动计划》有鉴于此,提出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

宜居,就要增加普惠便捷公共服务供给;韧性,就要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智慧,就要推进智慧化改造,提供全方位即时性的线上公共服务。

这样的新型城市契合人们对城市的想象,一定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城镇化的效率和水平。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