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国首次系统部署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实习生孙晨阳 上海报道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
8月11日晚,《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外发布,针对多个领域提出若干量化工作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资本市场上,15万亿产业规模目标引爆节能环保板块。Wind环保行业指数上涨1.45%,净流入资金3.18亿元。
永清环保(300187.SZ)、清研环境(301288.SZ)、东江环保(002672.SZ)、启迪环境(000826.SZ)、神雾节能(000820.SZ)今日开盘涨停。中兰环保(300854.SZ)涨超10%,大地海洋(301068.SZ)、中电环保(300172.SZ)、卓锦股份(688701.SH)、中环环保(300692.SZ)等板块个股跟涨。
总体上来看,《意见》提出了有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两大阶段性目标。
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意见》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事实上,《意见》不仅提出了多个量化目标,具体部署还涵盖了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节约战略、消费模式、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等不同领域的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截至2024年6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3.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超过26%、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60%以上;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与此同时,我国绿色转型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挑战。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有改变,化石能源和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此外,全球绿色转型进程面临波折,环境和气候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绿色贸易壁垒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尽管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但在具体领域所布置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仍然基本沿袭了此前细分领域“顶层设计”的指引。
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意见明确,一要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二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合理布局和平稳建设节奏。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
三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鼓励在气源可落实、气价可承受地区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
相关负责人还强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科学开展考核,加强评价考核结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