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德地图新版上线 打造全球首个全域服务地图)
近日,高德地图新版V15正式发布,服务范围全面扩展,服务体验全新升级。此次高德地图独家上线的北斗卫星无网导航和卫星求救功能,服务覆盖广大的无信号区、无路区以及无人区,而依托新版推出3D立体地图功能,则在微观视野下的商圈热力、楼层指引、城市动态一目了然,这也标志着高德成为全球首个全域服务地图。
据悉,V15新版基于高德地图在技术和服务上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此次升级推出了车道级领航、北斗卫星无网导航、卫星求救、3D立体地图、AI领航员、性能提升六大功能,进而满足用户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场景下的服务需求。
无路区、无网区也能用高德地图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很多区域没有路网覆盖,以中国四大无人区为例,面积加起来超过39万km2,占国土面积约4%,是最危险最艰难的区域之一,被称为“生命禁区”。而占全国总面积33%的山地区域,路网覆盖也极为有限,户外爱好者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山林。
针对用户可能在无信号区域、无路区甚至无人区的出行、郊游或探险活动,高德V15新版上线卫星求救功能。用户进入无路区时,高德会提示全程记录足迹,返程时用户可选择沿足迹原路返回;途中遇危险,卫星求救功能还能发出包含精确定位的有效求救信息,救援力量能够获知求救者准确位置和轨迹,大幅提升救援效率。
无论是有网络信号还是无网络信号,卫星求救功能都已覆盖。无网场景下,高德地图与手机厂商、卫星通信运营商合作,实现了高可靠的极限场景实时卫星通信技术,利用北斗卫星定位,连接天通卫星通信,从而实现一键发送求救信息的能力。
不仅如此,在应急部国家安研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指导下,高德地图还联合蓝天救援队、曙光救援同盟、绿舟救援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越野车分会等机构,成立国内首个基于地图平台的“救援互助联盟”,集结专业救援力量,辅以高德地图科技加持,共同提升野外救援效率。
除了无人区、无路区极限环境,长途自驾也经常途经没有网络信号的区域,如因导航卡顿,错过一个出口往往就要多开几十公里。高德地图V15版本推出北斗卫星无网导航,智能识别途中网络不佳的风险区域,预加载导航信息,当网络信号不稳定时,自动切换到无网导航模式,真正做到了服务全域覆盖。高德地图无网导航已覆盖全国上百万个网络风险点位。
全球首个车道级领航功能上线
随着人们出行频次的增加,和出行半径的扩大,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的驾驶场景日益增加,而高速路、快速路的路况又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此次高德地图V15推出全球首个地图平台车道级领航功能则缓解了这一情况。
车道级领航基于高德地图在交通出行领域多项核心科技,依托自主研发的时空感知大模型,并应用时空计算引擎,对未来交通情况进行推演预测,为车主提供更快车道推荐。车道级领航最大特点是实现了“超视距”感知,比肉眼看的远,且不受传感器等物理部件的限制,能“穿透”周边车辆,帮用户“看见”更远的道路情况并提前给出行车建议。该功能车道级领航目前逐步覆盖全国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段,支持大部分安卓与鸿蒙系统手机。
对驾车用户来说,导航不仅要精准智能,还要更懂自己。继“小高老师”后,V15新版推出多位AI领航员,应用大模型技术,可随心定制形象、声音、性格,新版本还支持用户使用家人或朋友的声音形象个性化定制,生成专属的领航员。
行业首创3DGPT生成式地图
地图作为现实世界的映射,为了让用户“眼见为实”和“秒懂”,微观视野下的动态和静态信息该如何呈现, V15版本也做了相应升级。
高德地图V15推出3D立体地图,山河湖海栩栩如生,周边生活快速可达,城市动态一目了然,给用户呈现打开地图就是焕然一新的感觉。
全行业首次推出的可达圈功能,更会治愈众多容易选择困难的用户。比如,用户找附近地点时,周边可达圈会像小雷达一样,迅速锁定附近好吃好玩和便利设施,可达圈半径可以手动调节为5/10/15分钟脚程,快捷方便,一目了然。用户想逛街时,周边商圈会以热力图标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放大进入热区即可查看商圈详细信息。用户到达商场时,立体化地图能帮忙迅速识别方位,一目了然看清店铺位置及楼层信息。
这一切效果和展示,很大程度基于高德地图独立研发的3DGPT地图技术。高德地图行业首创3DGPT生成式地图,打造抽象逼真的城市图景,通过一张图全自动建模、抽象还原,即可生成立体图像,支持360度旋转查看。高德地图还应用神经渲染技术构建城市细节,自由缩放移动旋转地图,让城市每个角落都能身临其境。
据了解,此版本App的性能也持续提升。数据显示,V15新版较以往,启动速度提升89%,使用流畅性提升90%,存储空间占用减少50% ,省电超过30%。
作为国民级应用,高德地图始终站在科技前沿,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和领先的技术优势,持续拓展服务边界,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和生活需求,致力于让以AI、3DGPT为代表的新技术普惠更多用户,服务更多用户,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福祉。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