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波澜壮阔三十年 中广核的变与不变)
中国网财经9月24日讯(记者李春晖)大亚湾,我国核电发展的“摇篮”。上世纪80年代,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汇集在还是个小渔村的深圳,筚路蓝缕,打造出中国大陆首座百万千瓦级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产,同年,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成立,继承大亚湾老一辈核电人的创业精神和光荣传统,续写三十年新篇。
三十年来,中广核有“变”也有“不变”。变的是企业实力:从当年的核电“小学生”,到2024年上半年90%在运核电机组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布局“6+1”产业体系;不变的是从大亚湾时期沿袭至今的“安全第一”企业文化、“严慎细实”工作作风、“程序至上”管理理念。
近日,中国网财经记者跟随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走进新国企·中广核30周年”调研行,实地探访中广核多座在运、在建核电站,了解核电发展背后的故事。
大亚湾核电基地(中广核供图)
从“小学生”到“老师”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电力匮乏的困境。核电作为安全、清洁、可靠、经济的能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选择和国家战略之一。
1978年12月,中国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当时我国核电产业“一穷二白”: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经验。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亚湾核电站以“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创新模式解决资金问题,又从全国范围征集电力与核工业领域人才,克服重重困难,于1987年正式开工。
“当时我们的角色是‘小学生’,基本上从零起步。”中广核集团党群工作部副主任黄超称。大亚湾核电站国产化率只有1%,连水泥、地板砖都需要进口。一块用来建防波堤的槽型混凝土块,当时的价格相当于“家庭三大件”之一的电视机。
1989-1991年间,大亚湾核电站精选了113名骨干员工赴法国学习培训,每人培训费130万法郎,按照当时的金价可以买50公斤黄金,约等于一个成人体重,因此这批学员又被称为“黄金人”。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和运营的“种子队”,在我国核电领域发挥了黄金般的作用。
通过艰辛的努力,大亚湾核电站于1994年建成投产,实现了中国大陆百万千瓦级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起步。通过大亚湾核电站的实践带动,中方人员以干促学,逐步培养出一支成熟的建设队伍。1997年5月,岭澳核电站一期开工建设,我国核电开始进入了“滚动发展”的良性阶段。
“到台山核电开工建设时,我们已经从当年的‘小学生’变成了与国际同行平等的合作伙伴,在核电建设等领域与它们并驾齐驱,甚至有超越它们的趋势。”黄超表示。
台山核电站采用法国EPR技术,于2009年11月开工,是全球第三个开工的EPR核电站,比芬兰和法国本土分别晚开工4年和2年。得益于我国30多年来从未中断核电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此基础上,台山核电站后来居上、率先建成,成为EPR“全球首堆”。2018年1月,中法两国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为台山核电站1号机组成为EPR全球首堆工程揭牌。
“(台山核电)调试阶段,法国合作方派工程师来全程跟踪学习。”黄超称,“中国人做事讲究一气呵成,但法国是一个假期特别多的国家,他们跟我们工作节奏差异很大。但台山核电调试期间,法国工程师紧跟中国工程师的工作节奏,就怕有没看到的地方。”
今年5月,防城港4号机组实现高质量投产,标志着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至此,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28台,装机容量3176万千瓦,占全国55%;在建核电机组16台,装机容量1940万千瓦,占全国34%。今年上半年,在运核电机组90%的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5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达满分。
三十年时间,中广核实现了从零起步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安全第一”贯彻始终
三十年来中广核的发展翻天覆地、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有些东西则是自大亚湾时期延续至今,未有分毫改变。
时间回溯到1987年,大亚湾核电站刚刚开工一个多月,一位年轻的工程师饭后遛弯时,突发奇想,数起了工地上外露的钢筋头,没想到惊出一身冷汗:只有200多个钢筋头,按照当时的设计,应该用500多根钢筋,少了300多根。
他马上上报此事,管理层也非常震惊,调查后发现原来是法国施工方理解错了图纸。本着核安全高于一切的初心,项目停工50多天进行原因排查、整顿补救。要知道当时大亚湾核电站是贷款建设,工程每延期一天,就多出100万美元利息。
中国的核电建设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艰难发展起来的,走过弯路、跌过跟头。早期的挫折洗礼,都化作自省的镜鉴、成长的阶梯。现在,“漏筋事件”被详细记录在了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展馆中,以示警钟长鸣。
“安全第一”一直是中广核企业文化的核心并且贯彻始终。中广核统筹推动核安全管理专项行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重点工作,连续五年开展由集团班子成员带队的核电基地安全大检查,核电安全生产业绩位居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岭澳核电1号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超6500天,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中广核的安全文化落实到了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国网财经记者在短短数日采访中已能感知一二。比如说,工作会议的第一个环节是安全播报,告诉大家安全出口在哪里;企业大巴车上所有人必须系好安全带,否则司机就不发车;在公司安全理念长期熏陶之下,有的工程师在自家装修房子时要求装修公司出具“安全方案”……一桩桩、一件件,“安全第一”已经深入到中广核人的骨子里。
黄超表示,“安全第一”企业文化、“严慎细实”工作作风、“程序至上”管理理念是中广核从大亚湾时期沿袭至今的宝贵传统,未来也将持续发扬落实。
茶山环绕的宁德核电(中国网财经李春晖/摄)
核电建设赋能美丽农村
“曾经宁德多苦?在山里的,住在茅草房,三餐地瓜饭,一条破裤全家穿;在海边的,三代共一舱,四季在漂泊,一张破网求生活。”这是《人民日报》中的一段描述。
地处闽东的宁德市,曾被称为“老、少、边、岛、贫”。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山区有海岛,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落后。
中国广核集团宁德核电项目的落地,成为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宁德核电项目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辖福鼎市太姥山镇,项目规划总容量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一期工程四台机组已于2016年7月21日全面建成。截至2024年6月30日,宁德核电一期四台机组发电量超2900亿度。
秉承“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地经济、造福一方人民”的理念,宁德核电积极融入项目当地共享绿色发展,打造出多个极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帮扶案例。宁德核电在建立之初,就保留了厂区内近200亩的白茶茶园,并在2008年3月协助备湾村成立了“福鼎市荣发园林服务有限公司”,并从2009年起将厂区内的茶园和果园维护、茶叶采摘制作、厂区园林绿化、保洁等工作交由荣发公司负责,每年合同金额约450万元,解决了200多名备湾村搬迁村民及周边群众的就业问题,保障了收入来源。
“要想富,先修路”,离宁德核电项目最近的柏洋村,得益于核电项目建设,高速公路修到了村口,餐饮、住宿、物资供应等产业蓬勃发展。通过签订承包商营地租赁合同、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人才返乡等帮扶形式,柏洋村成为宁德市首个村集体经济突破一千万元的行政村,先后摘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渔井”变“渔景”。与宁德核电项目隔海对望的畲族乡渔井村,由宁德核电派驻的驻村书记为它带来了新发展理念,文旅经济为渔井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从“点上出彩”到“面上成景”,全盘规划帮助渔井村从“空心村”打造成“金牌旅游村”,成为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3年7月31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对已经全面安全评估审查且纳入国家规划的福建宁德核电站5、6号机组予以核准。宁德核电项目二期工程已于2024年7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采用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预计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达近100亿度,能够满足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
届时,随着宁德核电的新一轮建设,周边乡村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澳核电建设现场,塔吊林立(中国网财经李春晖/摄)
数字化转型蓄力未来
9月18日下午,中广核三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现场,天空有些阴沉。海上台风“普拉桑”正在赶来的路上,这里也飘落起细密的雨丝,但施工依然如火如荼。
只见面积不大的工地上塔吊林立,高矮错落,高效有序地忙碌着,丝毫不用担心如此密集作业会出现设备“打架”。
这得益于三澳核电的智慧工地系统。塔吊的臂展、运行速度、位置信息等各种数据都被系统记录其中,实时监测,并且提前规划汽车吊的进场路径,一旦两个设备距离过近、有碰撞风险,系统会按照风险级别向司机和中控室发布黄色、红色预警。
而这只是智慧工地“小试牛刀”。三澳核电的智慧工地系统,从安全管理智能化、质量管理可视化、环境管理在线化、工程管理精细化等四个管理维度为导向,深入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新技术,将采集到的人、机、料、法、环数据进行综合利用,重点打通了工程管理流程和数据,促进安全质量监管效能,提供施工决策依据,提升现场管理水平。
全过程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应急处置、系统评估……通过三澳核电智慧工地项目的示范应用,目前土建、安装领域电子签点已签署197万条,节约纸质单约236万张,每年节约70万人工时的工作量。
受益于智慧工地,三澳核电1号机组于2022年11月3日实现穹顶吊装,从土建施工阶段转入设备安装阶段,较原计划提前近2个月,创造了国内同类型机组最优纪录。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核电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中广核核电运营领域的“一号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在今年顺利完成了运营30年大修,成功实施了近200项技术改进,包括重大改造项目14项。
其中,作为核电站“神经中枢”的DCS系统(数字化仪控系统)改造,是全球首台在役M310堆型(大亚湾核电站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模拟控制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应用了中广核自主知识产权的DCS平台,并全部采用国产化设备,推动大亚湾核电站全面实现从传统模拟控制向数字化控制的转型,打造了DCS国产化改造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