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ESG热搜榜丨碳足迹计算、认证、培训……动力电池企业正在紧抓碳足迹管理!)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今年,《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根据欧盟新电池法,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这将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口欧洲带来严峻挑战。
目前,不少动力电池企业正逐步加强碳足迹管理,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应对欧盟碳关税、欧盟新电池法等政策法规给中国企业出口带来的挑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任务要求;今年6月,我国出台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优先聚焦市场需求迫切、外贸压力严峻、减排贡献突出、数据收集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带动明显的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水泥、电解铝、尿素、磷铵、木制品等产品开展相关工作。
北京道可特(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丽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欧盟新电池法影响中国电池行业的整个供应链,出口企业合规难度大。欧盟新电池法要求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循环利用可溯源,首当其冲的是下游的电动汽车出口企业,进而影响电池进出口企业,最后传导至上游提供电池组件的基础材料的供应链企业,例如铜业、石墨、有色矿业、炭黑等电池组件相关的行业。“出海企业不仅要做到自身碳足迹可查,碳数据合规,更要将范围扩大至整个电池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要符合欧盟标准。”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经理张雨薇建议,中国电池企业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如建立碳足迹监测和报告体系、提高生产效率、采用清洁能源、减少材料碳排放等,以满足欧盟法规的要求。
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10家动力电池企业2023年ESG报告后发现,各家都披露了产品碳足迹管理的相关手段。多家企业在报告期内制定了针对碳足迹管理的规定,对上下游供应链进行碳足迹专题培训或碳足迹盘查,也有企业对其产品做了碳足迹认证。
宁德时代自主设计并开发了“时代碳链”系统,根据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方法对产品进行碳足迹计算。
亿纬锂能和比亚迪则针对碳足迹制定了相关规定。亿纬锂能发布了《产品碳足迹盘查管理规定》等,对9家公司主体组织温室气体排放和26款产品的碳足迹开展盘查,请第三方机构核查数据;比亚迪制定《比亚迪公司产品碳足迹管理办法》等。
欣旺达、天赐材料和德方纳米正在开展碳足迹认证的相关工作。欣旺达开展了2项产品碳足迹认证项目,选择10款典型产品进行认证,并获得碳足迹证书及报告;天赐材料子公司九江天赐通过了ISO 14064-1:2018的温室气体核查声明体系认证;德方纳米也连续三年开展了温室气体核查与产品碳足迹认证工作。
国轩高科和孚能科技则是披露了范围3碳排放量,其中孚能科技解释称,公司也在获取部分供应商的实际产品碳足迹信息。
此外,瑞浦兰钧成立了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工作组,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中创新航在报告期内组织了上游供应商碳足迹专题培训,共计近50家供应商参与,参训覆盖率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