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洋经济回升向好 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9.9万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欧雪 深圳报道
10月31日,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在深圳开幕。
本届海博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400多家海洋领域重点企业、机构和组织参展,包括招商局、中国海油、中国交建、中集集团以及亨通、西门子、康士伯、海克斯康等涉海龙头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开幕式现场获悉,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表示,自然资源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加强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动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记者在开幕式上了解到,“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正式揭牌,该试验场揭牌后正式对外提供测试服务,并启动首批海上试验。
此外,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会上发布了《2024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指数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3.5,比上年增长3.0%,海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整体来看,海洋经济回升向好,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效益逐步恢复。2023年,发展规模与效益指数为122.5,比上年增长2.4%。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0%。
其中,沿海地区人均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名义增长6.0%。重点监测的海洋行业中海洋经济活动单位数比上年增长12.0%。不过,海洋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但从下半年开始,营业收入利润率有所回升,企业效益持续保持恢复态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海洋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发展。2023年,结构优化与升级指数为129.4,比上年增长3.1%。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30%。
其中,重点监测的海洋研究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保持稳定,海洋研究机构专利授权数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都实现较快增长。31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达342亿元,金融资本市场活跃。
在海洋资源方面,2023年,资源节约与利用指数为118.0,比上年增长2.4%。每公顷确权海域创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名义增长2.4%。
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8%和9.1%,海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17.6%,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和海水冷却用水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4.7%。
在对外经贸方面,2023年,对外经济与贸易指数为117.9,比上年增长2.2%。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影响,我国海运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1.4%,但好于预期,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比上年增长4.3%,显示出较强的发展韧性。
并且,出口海船完工量占全球完工量比重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沿海国家贸易额比上年增长1.1%。
而在民生保障方面,2023年,民生保障与改善指数为125.5,比上年增长4.5%。海洋渔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3.6%。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比上年增加1.3千克。每万人海洋公园面积维持稳定。沿海城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0%,海洋旅游融合业态不断涌现。
在本届海博会期间,“深海产业”成为热议的关键词。
记者了解到,深海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目前许多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例如,深海调查和监测装备的智能化程度不高,深海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等。
在海博会开幕前夕,大会联合主席、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长、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林间,宣读了《深圳倡议:提升海洋科技力量,促进深海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长、自然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占海表示,发展深海产业,深圳可以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
深圳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代金涛也介绍,深圳2024年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2654.5亿元、涉海创新载体75个、涉海企业近3万家。
目前,深圳已将深海产业纳入8大未来产业,吸引了集聚中集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国海油、中国船舶等一批涉海龙头企业。
记者从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邓仁杰了解到,招商局集团已建成全国首个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研制与海试的保障基地,成功研制了6千米级大功率深海多金属结核采光车、7千米重载大功率非金属凯装脐带缆、国内首台水下自动对接重载布放回收装备等一系列深海工程装备,并在今年9月份在西太平洋顺利完成6千米级原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