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南财观察|科创湾区,何以“顶流”?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南财观察|科创湾区,何以“顶流”?)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珊   广州报道

如今,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街头的一间茶楼或者咖啡店,邻座读报的长者很可能就是一位摘取全球顶尖科学奖桂冠的科学家。

“和许多在大湾区生活和工作的人一样,我对这个地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印象深刻。”1994年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家埃菲·杰曼诺夫于2019年初开始担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并且创办了深圳国际数学中心。

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科创企业家、投资人选择了“大湾区人”的新身份。这里每天关于前沿科学和技术产业化的最新探索,牵动着全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得益于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今年9月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百强科技集群,中国共有26个集群跻身百强,其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二位,仅次于日本的“东京—横滨”科技集群,而美国最领先的“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旧金山”科技集群排名第六。

“今天,科学已经重新走到了大变革时代的前沿,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最本质科学问题的突破呼之欲出,AI for Science进程在加速,科学黄金时代再次来临。”11月17日,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前院长白春礼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致辞时如是说。

这场全球性的科学盛事,吸引了超百名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参与,他们活跃于香港、广州、深圳、阳江、澳门、惠州等地的十余场论坛和特色活动中,让探讨科学成为“大湾区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更让科学精神融入大湾区。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科创“顶流”。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粤港澳大湾区正蓄势待发,“希望我们以开放科学、勇立潮头的信念,持续加强沟通交流,充分碰撞科学思想,分享科研成果,促进创新合作,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助力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球科学合作“近悦远来”

近30年间,在全球人类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亲历与见证了中国从“积极参与方”到“重要参与方”,再到“牵头发起方”的角色蜕变。

20世纪末,中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项目。2001年,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HUPO)成立,39岁的贺福初参与HUPO中国团队的组建。2022年,中国面向全球科学界发起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π-HuB),贺福初是该项计划发起人、首席科学家。

π-HuB计划国际总部就落在了广州这片热土。目前,该项目已投入4亿元建设全球首个碳硅融合型大科学设施。

“个体的全生命周期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才是决定了生命生老病死的本质区别。我们希望最后能够做到人体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预测,实现智慧医学的基本目标。目前计划已形成了强大的国际合作力量,包括超过20个国家、80个科研机构团队。”贺福初说。

全球经济最活跃、创新力最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四大湾区。与纽约、旧金山湾区基础科学积累深厚相比,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过去相对“重应用开发、轻基础研究”。

事实上,大湾区早已发力布局基础研究。今年10月1日起,《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正式施行,强化法规“护航”基础科学,明确“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对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给予长期、稳定支持”等。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广州、鹏城2家国家实验室以及459家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落地,支撑大湾区在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学成果;同时,广东打造全面开放创新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设立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1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6家,与约10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或建立科技交流联系。

根基筑牢,全球科学合作自然“近悦远来”。

2016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埃菲·杰曼诺夫(Efim Zelmanov)来到深圳,为学生作报告。2019年,他任职南方科技大学,并组建了南科大深圳国际数学中心(杰曼诺夫数学中心)。“广东目前拥有优秀的学校、强大的科研系统与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重点关注全球顶尖的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巴里·马歇尔此前在深圳马歇尔诺奖实验室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令我印象深刻,我参观了中国许多世界顶尖的研究机构,并且一直被卓越的创新科学环境、年轻人才的多样文化所震撼。希望与更多来自大湾区的朋友携手推动科学进步。”

前沿科技成果“更快转化”

理化所的火箭燃料液氢套装、物理所的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深圳先进院的重组贻贝粘蛋白、力学所的低空飞行智能流动态势感知系统……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技成果对接会展区,12项院企合作项目在现场对接签约,各类前沿应用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低空经济成为未来产业最火热的赛道之一,各类飞行器的高昂成本成为行业普及发展的桎梏之一。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发的一款“飞行器的头盔”,能够以柔性纤毛模仿鸟类羽毛,感知气流参数,调节飞行姿态。

“目前飞机的空速管需要数十万到数百万元一套,我们可以将这个零部件的成本降到数万元一套,这个在低空飞行领域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项目对接人介绍,该项低空飞行智能流动态势感知系统技术后续将迁至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与广州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开展配套合作。

重组贻贝粘蛋白被誉为“海洋软黄金”,1万只贻贝仅能提取1g蛋白。而在大湾区,“海洋软黄金”已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量产,每立方发酵罐能替代数亿只贻贝养殖提取。“新技术改变了生产方式,从渔业变成绿色生物工业化生产。这也是我们在科技制高点和产业融合点‘两点贯通’的又一个实践案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陈立说。

在新型储能核新能源领域,中广核与广州能源所签约,以南海岛礁为示范基地,建成海洋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的岛礁能源供给系统,项目资金达1.5亿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华为与广州软件所合力,打造开源欧拉操作系统和开源鸿蒙操作系统,通过进一步与港澳实验室合作,推动实现“芯片+操作系统+工具链+语言”的全栈自主可控。

科技企业大手笔投入“基础研究”的案例在大湾区也不胜枚举。腾讯公司出资100亿元设立“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美的公司创始人何享健个人捐赠30亿元设立“何享健科学基金”,网罗全球技术在大湾区开花结果。

院企通力协作、共同创新,加速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企业闯入全球先进制造业“无人区”。如此多方协作,大湾区孕育出大片“科创雨林”。

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4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4%。截至目前,广东区域研发人员超过135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7.6万家。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中,粤港澳大湾区共有70家独角兽,比去年新增7家,广州快时尚电商希音和深圳数字银行微众银行再次跻身榜单前十。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此前接受采访表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新科技正进入市场的最大规模爆发,相比五年前,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从494家增长了三倍,达到1453家,而广州拥有24家独角兽,已接近一个国家的数量。

科创体制机制“创新先行”

数月以来,大湾区科创企业加快了上市步伐,“全球通用自动驾驶公司第一股”文远知行在纳斯达克挂牌,LED制造企业晶科电子成为今年港股的新股“超购王”,小马智行也于近期在美国提交招股书,冲刺“全球Robotaxi第一股”。

在欣旺达电子股份公共关系总经理马甜看来,城市营商环境离不开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科创资源集中度、城市化程度,“深圳可能更明显一些,目前深圳的上市主体大约是434万个,每年在深圳驻地招商的全国各地人员超过了10万人,几乎每天在深圳都有几场招商会。”

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广东共设立至少25个外商研发中心,近年来埃克森美孚、西门子、巴斯夫、苹果等跨国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先后建立研发中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全球优秀企业对大湾区创新环境的认可。

在大湾区,科创企业迈向“无人区”的征途中,有基础科学的火把,更有创新体制机制的支撑,在政策端发力实现了企业科研“减负”和“松绑”。

“相信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都能在这里找到发展大舞台。”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龚建文曾向外商推介,“近年来,广东在税收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培育、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等多方面发力,厚植创新沃土。内外资企业都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

据统计,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额超610亿元,其中受惠外资企业近1400家。内外资企业可以在其实际研发费支出数额基础上,可再加计100至120%,在应税收入中扣除。同年,全省享受加计后研发费总额约6800亿元,预计为企业减税数百亿元,全省超过90%的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

新发布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还明确了多项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管理突破,包括在全省范围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允许有关单位探索赋予科学技术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制度;鼓励探索创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包括鼓励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组合形式持有股权;鼓励实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

位于东莞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刚参加完珠海航展,又马不停蹄来到南沙参加大湾区科学论坛的成果对接会。他带来的展品正是能量密度达到1000Wh/L的固态电池,比起已面市的360Wh/kg固态电池,循环寿命超出1000倍。

和黄学杰一样,越来越多大湾区的科研人员带着技术走出实验室,在技术产品化的过程实现了多一份的成就感。“我们希望以更加开放的方式,与更多领域开展合作。不仅是电池企业、电动车企业,主要是寻求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新机会。”

科学盛事造就“顶流”湾区。从深圳高交会到珠海航展,再到大湾区科学论坛,沿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科创的思潮将继续在粤港澳大湾区热烈涌动。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深圳国际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