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深度参与“从0到1”,深圳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国近半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深度参与“从0到1”,深圳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国近半)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近期,深圳R&D经费总量与投入强度双双超过上海、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的消息,引发又一轮对深圳“创新密码”的探讨。

企业是深圳科技创新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11月23日发布的《深圳行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深企的创新活动不止于“从1到10”成果转化和“从10到100”规模化生产,更延伸到了“从0到1”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22.02亿元,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其中企业基础研究经费达79.84亿元、增长110.8%,总量居全国城市首位,且达到了全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总量的47.9%。

报告认为,深圳早于国内其他城市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产业创新模式: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科技型企业又逐渐深度涉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由此整合了创新链全流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此得以较好较快发展。

据悉,自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以来,其增加值占GDP比重,深圳一直高居中国城市榜首。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战新产业增加值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占GDP比重接近45%。

深圳企业深度涉入基础研究

11月2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深圳)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行业发展报告2023》正式发布。

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陈宪介绍,由于初始条件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沿着两条路径前行,一是由科研机构主导,二是由企业主导。深圳因先天缺少“大院大所”,科技创新需求主要来自市场。早在2005年,深圳科技局(现科技创新局)一项调研数据就显示,深圳97%的科技公司都以需求导向模式开展创新。

“深圳没有内地其他城市漫长的企业从统一经营到自主经营的改革过程,在走完‘贸工技’阶段后,企业就自发走上了创新驱动、自主研发的道路,这比中国其他城市大约早了十年。”陈宪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长期以来,企业出于盈利的考量,创新活动集中于成果转化和规模化生产。报告则指出,如今深圳的科技型企业已深度涉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深圳市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更新至2021年。其中显示,2021年深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22.02亿元,位于北京、上海之后。其中企业基础研究经费达79.84亿元、增长110.8%,总量居全国城市首位,且达到全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总量的47.9%。

陈宪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高校与科研机构承担的基础研究多为“纯科学”,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则是在积攒了足够的经济与技术实力后,受自身发展需求驱动。

“随着企业在专业领域积攒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产品技术也往高端化发展,就有需求、也有条件去补足应用基础研究的短板。沿着市场化的逻辑进入应用基础研究,补出来的成果和市场、和产业也更能匹配。”陈宪表示。

对企业而言,无论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需消耗大量资金成本。报告提到,相较内地其他城市,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叠加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完善的金融体系及丰富的资金来源保障了各行业创新研发资金的充足性。目前,深圳登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超2000家,数量仅次于北京。

报告认为,正因企业整合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的创新链全流程,深圳的科技创新与产品制造、服务提供的效率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此得以较好较快发展。

2022年6月,深圳提出“20+8”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年、2023年深圳战新产业增加值分别达1.33万亿元、1.45万亿元,占GDP比重从41.1%提至41.9%。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战新产业增加值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占GDP比重接近45%。

当“深圳湾”遇上“零号湾”

11月14日,即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开幕当日,深圳官宣启动“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将遴选上千个项目、上万名大学生和创新青年进行创新创业合作。

而在上海,紧邻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而建的“零号湾”已运营接近10年,去年连同闵行区“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核心区域约17平方公里拓展为“大零号湾”,截至去年底汇聚了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

创新创业风潮再起,深圳与上海的创新和产业生态有何异同?又有何值得相互借鉴的经验成果?

“我们将大学当作一台‘智能手机’,围绕大学去培育大量科技企业、构建‘应用商店’,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真正服务社会。”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刚在论坛上表示。

张志刚谈到,如今产业技术迭代速度极快,高校许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赶不上产业需求,这对学界、业界的高效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形成高校与企业、产业紧密融合的开放生态体系,“让各类要素在第一时间融合,问题由大家共同定义,方案、答案也由大家共同探讨。”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两所双一流高校,“大零号湾”还集聚十余家航天、航空、船舶领域科研院所,二十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

深圳则因发展历史较短,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数量仍存在短板。与会专家提出,未来一个时期,香港将成为深圳科创“破题”的又一密码,可探索在香港的北部都会区、深圳的深圳湾和前海地区,以众创空间、创业园和产业园等形式,与港校深度合作,使香港的科研与人才优势与深圳及珠三角其他地区的产业链优势有机结合。

除了深港科创合作,沪深,即大零号湾与深圳湾的合作也已提上日程。去年8月,“大零号湾·深圳湾科创人才中心”在南山区揭牌,“双湾”明确将围绕政、产、学、研、创、投一体化协同创新,加强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盘活潜在人才、技术、企业等要素资源。

此次论坛上,南山区委常委、副区长夏雷也表示,望深化上海交大与南山区、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多领域合作,在科技、产业、人才、文化等多个维度携手探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