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殷墟:百年考古,成果惊世(上)|访古)
翟德芳/文 离开曹操高陵,向南三四十公里,就到达了安阳。安阳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的所在地,被誉为中华古都之首,又在 2006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此行必访的地点之一。其实我对安阳并不陌生。早在 1983 年,全国第一次古文字研讨会在安阳召开,那时我刚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的编辑工作,也来学习,但由于对古文字陌生,学术讨论听不懂多少,倒是对张政烺先生发言时讲解“高宗谅喑”时的神态记忆犹新。后来似乎是在 2012 年,随三联书店员工旅游,来到安阳,参观了殷墟博物馆,当时还是老馆,文物陈列偏少,内容也嫌单调,感觉很不过瘾。此次再来安阳,已经是第三次了,只不过目的不同。这次专为殷墟访古而来,加之新落成的殷墟博物馆无论在展陈文物数量、还是在主题布置方面都极有特色,所以参观考察下来,收获颇大。
殷墟考古的百年历程
殷墟的发现,其实始于一种被称为“龙骨”的中药材。早在 19 世纪末期,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农民在整地时便不断发现甲骨,将其当作中药材“龙骨”使用。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通晓医术,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这种“龙骨”,对上面的文字进行研究,首次发现甲骨文,并断定其为商代占卜用的甲骨。后来又有罗振玉的研究,明确甲骨出土地是在安阳小屯,认为这里就是殷墟,也就是商朝的国都。
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意义深远。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村进行试掘。 1929 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李济到达安阳,主持殷墟的发掘工作。 1930 年,留学美国、受过专门考古发掘训练的梁思永也加入殷墟发掘。 1936 年发现编号为YH127的大型甲骨埋藏坑,一次出土刻辞甲骨 1.6 万余片。中研院史语所的发掘历经 10 年,在殷墟发现了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甲骨、青铜器、玉器等,后来因为日军侵入华北而中断。
李济
1929 年春殷墟第二次发掘工作人员照(坐者左一为李济、左二为裴文中,后排立者右二为董作宾)
1950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恢复殷墟考古发掘工作,由郭宝钧主持发掘了著名的武官村大墓。 1958 年,中国科学院在安阳设立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专门负责殷墟的田野勘探与发掘工作。此后的殷墟考古有许多重大发现,如 1976 年发掘的妇好墓; 1991 年发掘花园庄东地H 3 甲骨坑,出土的 1583 片甲骨属于著名的“非王卜辞”; 1999 年发现的洹北商城; 2000 年发掘的亚长墓; 2004 年出土的马危墓; 2022 年洹北商城发现大型东西向道路,小屯宫殿宗庙区发现一处大型池苑遗迹; 2023 年 12 月,通报在安阳大坡遗址发现商代晚期家族墓地,其中三座大型墓都有南北双墓道,是殷墟外围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中”字形墓葬。
1973 年小屯南地甲骨整理(左起:王兆莹、郭振录、夏鼐、刘金山、刘一曼)
殷墟的发现与发掘,有许多的重大成果,更有深远的意义。概略地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导致“甲骨学”这一学科的形成;而殷墟的发掘,则是中国传统金石学与西方田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兴起的标志。殷墟宫殿区、王陵区的发掘,大批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的发现,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重视,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尤应提到的是, 1931 年,梁思永在安阳后冈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地层堆积的叠压关系,即后冈“三叠层”。这一发现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为中国考古学中地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近百年来,殷墟发掘工地已成为培养中国考古人才的摇篮。其中不仅有李济、董作宾、石璋如、梁思永、郭宝钧、夏鼐等老一代考古学家,还有郑振香、刘一曼、唐际根等中国考古界的新一代精英和无数的考古学专业人才。
1976 年妇好墓发掘完毕后,夏鼐(中)与郑振香(右)等合影
殷墟发掘的更大意义,是对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历史研究中盛行的疑古之风作了正面回应,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从而使夏文化探索进入学术视野。
殷墟的重要遗迹与文物
现在所说的殷墟,是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比上世纪发现时面积更为广大。
殷墟商代遗址分布图
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安阳小屯村东北,南北长 1000 米,东西宽 0.65 千米,总面积约 0.65 平方千米。经过近 90 年的发掘,共发现商代晚期大型建筑基址 80 余座。其中 1937 年由中研院史语所在小屯村北、东北等共发掘的 54 座宫殿建筑基址,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基址位于宫殿区的北部,为“后寝”;乙组基址位于宫殿宗庙区的中部,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前朝”。 1949 年后又有大量宫殿基址被发现。
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基本上都是四合院式建筑,规划宏大,基本上为“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宫殿建筑筑于夯土台基上,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凹”字形等几种,建筑形制为“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里不是宫殿区,因为面积太小,而且甲、乙、丙三组基址的朝向、年代都有不一致,很可能只是配属于王陵区的宗庙祭祀遗址,而真正的宫殿遗址还要继续寻找。
殷墟王陵区分布图
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 450 米,南北宽约 250 米,这里已发现大墓及较大墓 13 座、祭祀坑 2500 多个,已发掘大墓 12 座、祭祀坑 1400 多个。王陵区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为 8 座大墓;东区以祭祀坑为主,也有 1 座大墓、 4 座较大墓。 13 座大墓或较大墓的地上均无封土,陵墓均为坐北朝南,墓室口大底小,呈方斗型,墓道数量有四条、两条、一条的不同,因而墓平面呈“亞”字形、“中”字形或“甲”字形。这些大墓、较大墓排列有序,分布密集,墓室绝无叠压现象,说明王陵区各墓的位置是按照相应规划安排的。
殷墟王陵区车马坑
殷墟王陵盛行人牲与人殉,就是把人作为祭祀的牺牲和以人殉葬。殷墟王陵区祭祀坑排列集中而有规律,可分成若干组,每组有一排或几排坑,数量多者有数十个坑。根据埋葬内容,祭祀坑可分为人坑、动物坑和器物坑。同一组坑应属于同一祭祀活动所遗留。
殷墟发现的甲骨埋藏坑
洹北商城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河北岸。城址呈方形,四周已确认有夯土城墙基槽,南北长 2200 米,东西宽 2150 米。总面积约 4.7 平方千米。宫殿宗庙区位于城址南北中轴线南段,宫殿区内已发现数十处夯土基址,规模最大的基址总面积达 1.6 万平方米,是中国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
宫殿区的周围分布有大面积的居住址,西北部的居住址经过发掘,发现大量房屋、水井、窖穴遗迹。洹北商城的发现,改写了传统的“殷墟”概念。洹北商城的年代略早于传统意义的殷墟,学者们推测这一城址才是“盘庚迁殷”的都城,到了武丁的时候,才迁都到小屯为中心的“殷墟”,所以它同殷墟时间上一前一后,都属商代晚期都邑。
洹北商城平面图
殷墟科学发掘近百年来,出土遗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其可观,包括甲骨 15 万片、陶器数万件、青铜礼器约 1500 件、青铜兵器约 3500 件、玉器约 2600 件,石器 6500 件以上、骨器3万多件。其中有些文物不仅工艺精美,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比如后母戊鼎、司母辛鼎、妇好铜钺、偶方彝、三联甗、子组卜辞等。
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铜鼎
在 15 万片以上的甲骨上,刻有 4500 多个不相重复的汉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其中有世界最早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录,有世界最早的医疗档案,有完整的十进位制数字系统,更有系统的商代诸王世系,证实了《史记》中关于商代诸王世系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商王世系表
刻有卜辞的商代甲骨
殷墟出土的各种青铜器制作精美,纹饰细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冶炼技术高超纯熟,展示了商朝高度发达的冶炼技术。青铜器是商朝王族权力、财富、地位的象征。在殷墟王陵和其他墓葬中出土了很多成组的青铜器陪葬品,各种器具的搭配方式和数量标志着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的高低。
殷墟出土的涡纹铜盘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嵌绿松石骨虎
殷墟出土的象牙觿
殷墟出土的陶人面器盖
殷墟出土的陶鬲形猪兽盖盉
除此之外,各种玉器、陶器、骨器以及石器的发现,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商代晚期的经济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