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洪伟:依托人工智能赋能,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教育新生态

来源:经理人杂志 2024-12-13 15:12:4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洪伟:依托人工智能赋能,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教育新生态)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倡导“包容、创新、集成、致用”的核心价值观,以“扎根中国大地,用创新性的理念和方法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造就业界精英。近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洪伟做客《人物对话》栏目,围绕依托人工智能赋能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教育新生态以及就同济大学MBA和EMBA项目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关介绍。

自2022年11月Open AI发布ChatGPT以来,该公司的产品经过连续的版本更新,已经对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了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它对教育方面的影响引起了诸多高校的密切关注。

谈到AI时代同济大学MBA项目的特色与优势,王院长介绍道,“同济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创立于1907年,今年恰逢117周年校庆。不久前,德国总理来华访问,他选择的的唯一中国高校参观地就是同济大学。这是因为同济大学在117年前是由一位德国医生所创立的,所以我们的大学自然就具备了浓厚的国际化基因。

近年来,同济大学愈发重视对欧洲特别是对德的合作。”同济大学目前已经建立中德学院以及中德博士生院,专注于培养高层次的学术人才。在德国总理来访之前,慕尼黑工业大学校长率团到访同济大学,双方签署了管理学硕士双学位项目合作意向书。

根据该协议,双方学生将有机会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互访学习,且有资格获得两校授予的硕士学位。通过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合作,同济大学经管学院致力于共同培养拥有国际视野的“软硬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软”代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硬”则体现在新技术领域,例如人工智能。

AI赋能商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针对人工智能给商学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王院长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从本质上,是一种用来模仿、拓展或者增强人类的认知功能的一种技术,它依托于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使得机器具备感知环境的能力,从而进行判断和决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不断迭代实现自我完善。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显示,得益于人工智能应用,到2030年以后,美国预计有30%的工作将会被自动化方式替代。

人工智能为制造业、金融业、生物医药业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也十分值得期待。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的方式与体验,可以助力个性导学、虚拟助教和过程评估,让每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所长是未来教育的方向之一。他进一步提出,人才培养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传播两个重要环节,其中知识生成包含了四个范式:第一范式,通过科学实验生成知识。第二范式,通过模型归纳的方式生成知识;第三范式,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生成知识;第四范式,则是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知识。

而知识的传播也分为三个版本:

1.0版本:传统教学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

2.0版本:从线下转变到线上,通过网络远程教学向学生传播知识;

3.0版本:学生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先自主学习知识,再回归到课堂,跟同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知识生成范式和知识传播版本如今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新局面。值得欣慰的是,这个问题现在全世界人都在关注,早在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起了一场动议,即“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呼吁各国共同探讨和展望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

“未来教育”迅速成为国际热点话题。2024年1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召开。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我们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教育新生态”也在此次会议上成为世界各国新的共识。王院长说:“目前无论是从全世界范围内,还是从我们国家层面,大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为学习型社会、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行动支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这方面将会有更实质性的应对举措,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中间会有诸多挑战,需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采用“1+N”模式 夯实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同济大学始终与时俱进,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也未雨绸缪,做出了积极响应。近期,同济大学携手腾讯共同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此次行动计划明确提出“1+N“的人才培养思路。

“1”指的是夯实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同济大学一直秉承“一流人才培养依托一流学科建设”的理念,对现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对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建设重点发力。“N”是围绕人工智能学科的支撑,赋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数字校园等领域,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王院长说:“比如说,同济大学正在建立面向人工智能的大研究平台,并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升级,同时还要构建面向全校的集成统一的算力平台,形成强有力的数字底座。”王院长还进一步补充道:“在这个过程中,同济大学还将依托于人工智能赋能优势学科,把学校的优势学科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在将来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国家去解决一些卡脖子技术。”

“通过好的平台、好的学科,不管是理、工、农、医,还是经管及人文学科,都将在学校统一的部署下,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做出大的修订,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总而言之,在这三年时间里,同济大学将通过人工智能去赋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在采访中,王院长充满了对同济大学学科建设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构建人工智能时代面向未来的商学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院长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会给商学院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上个月,他参加了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的年会,来自全世界商学院的同仁们,一直在探讨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去构建面向未来的商学院”。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已经形成共识,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威胁,另一方面是机遇。它所带来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冗余问题,由于某些可以被自动化的工作和任务可能不再必要;其次是技能流失问题,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可能会减退;

同时,也存在不平等和偏见的问题,这意味着现有的在招生和学生评估中的偏见可能持续存在;

另外,还面临学术诚信的挑战,因为生成内容的方便性可能会导致抄袭行为的增加,从而降低原创思维的重要性;

最后就是人文技能的贬值问题,在一开始,人们可能会更少地重视同情心、领导力和谈判等人文技能,倾向于更加重视技术能力。

同时,我们也会迎来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

例如生产力的提高,以前你一天只能阅读一篇文章,而现在可能一天能精读十篇文章;其次,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新兴工作领域的涌现和其他领域的扩大,人们将在满足这些新需求中发挥核心作用;

同时,我们同样意识到,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能够洞察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因此,这将为学生提供极佳的个性化学习条件,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收获;另一个要点是,它将增进学生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工具将激发创新思维,允许快速进行原型设计想法,探索复杂问题,并进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最后,一个积极方面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有望摆脱以往教育贵族化的问题,将优质教育资源仅限于少数群体的情况有望改观。

未来可能会推动教育更为民主化和包容化。王院长强调:“无论如何,这种新技术的涌现,对于教育界,特别是商学教育,既带来了好处也伴随着挑战。这也是考验商学院教育工作者智慧的时刻。只需要教育界的同仁们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将控制它所带来的风险,将其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同济MBA和EMBA培养模式特色

同济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工科院校,在MBA和EMBA项目的培养方面与其他商学院有显著的差异性。举个例子,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同济大学历来专注于培养适应城市建设和重大工程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然而,随着国家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全新方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样迫切需要大量相关人才做准备。

因此,同济大学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也是与时俱进的。具体来讲,同济大学已经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即“数智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三条发展路径。数智化,就是把先进技术与专业学位项目结合起来。比如同济大学在智能制造、金融科技、数字化创业等方面开展了独具特色的项目。绿色化,我们学院与环境学院合作,开设了ESG这样的有特色的项目方向。融合化,同济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例如与数学学院联合培养数理金融高端人才;与电信学院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方向人才培养等。总之,通过将“数智化、绿色化和融合化”的有机结合,努力塑造经管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风貌。此外,我们学院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国际化”。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跟超过30个国家的100多所商学院建立了各种合作关系。在经管学院的专业学位项目中,学生有众多的海外交流机会,同时有大量海外师资授课。尤其是对MBA项目来说,学生可以选择双学位项目,也有非双学位的交流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使他们在未来加入大型国际企业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挑战,并在企业运营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第四范式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