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的三大行业碳排“家底”几何?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的三大行业碳排“家底”几何?)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水泥、钢铁、电解铝三个行业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监管。根据生态环境部要求,水泥、钢铁、电解铝三个行业将在2024年进入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近日,以上三个行业核算、核查指南已出台,三个行业是否已做好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备?

除了碳市场扩围,以上三个行业正面临着证监会强制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双重监管”。2024年,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正式施行,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的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共计450余家公司被纳入强制披露名单。

钢铁、水泥、电解铝企业亦有不少在A股上市,算清行业碳排放”家底”尤为重要。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12月23日,A股上市公司2023年ESG/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披露率为41.39%,独立披露报告的企业仍不及半数。分行业看(申银万国划分),47家钢铁上市公司披露率为80.85%,21家水泥上市公司披露率为57.14%,30家铝业上市公司披露率为36.6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后发现,三大行业中共有6家钢铁企业、4家水泥企业和2家电解铝企业进入ESG强制披露名单,100%披露了2023年ESG报告。本文试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盘点。


47家钢铁上市公司披露率为80.85%

钢企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任务艰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A股47家钢铁上市公司披露率为80.85%。在被强制披露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六家钢铁企业进入强制披露名单,分别是宝钢股份(600019.SH)、马钢股份(600808.SH)、重庆钢铁(601005.SH)、中信特钢(000708.SZ)、鞍钢股份(000898.SZ)和包钢股份(600010.SH),六家钢企2023年ESG披露率达100%。

其中,包钢股份、鞍钢股份2023年ESG报告中仍未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余4家钢企年度直接排放量均在2.6万吨以上,或将作为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直面全国碳市场与中国证监会的“双重监管”。

钢企ESG报告的亮眼之处在于,如包钢股份、宝钢股份和马钢股份在“双碳”战略一节绘制了减碳路线图。

例如,宝钢股份计划在2020年至2025年,通过“极致能效、绿色能源、低碳冶金”的方式,分别减碳2%、3%、3%;包钢股份计划在2020年至2035年,通过“极致能效、冶金资源循环、近终形制造、富氢碳循环高炉”的方式,分别减碳3~5%、10~20%、5~10%、30~50%;

马钢股份也在路径图中表示,计划到2025年具备减碳30%的技术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碳市场”也多次出现在钢铁企业的ESG报告中,“碳市场”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明显可见。

宝钢股份四个主要生产基地中,三个基地处于中国三个省市的试点碳市场。据公开资料显示,重庆钢铁是重庆碳市场的履约企业之一,报告期内完成2021年碳履约工作,预计2024年3月完成2022年碳履约工作。中信特钢在报告中也直接阐述了减排和披露压力——为配合碳交易、碳税、环保税的落实,政府对于企业申报碳排放数据准确性的要求提高,若未按要求披露环境数据,将导致公司面临来自监管部门的合规风险,以及外部利益相关方的限制风险与压力。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共有164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公示,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已全面推行超低排放标准,进一步有效执行此标准,应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创碳投碳市场首席分析师林立身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面对国内外对钢铁行业的减碳要求,钢铁企业减碳工作动力较为突出,很多钢铁企业正在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备工作,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一步步完成盘碳、算碳、降碳等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碳核算的方式,什么情况下需要采用估算、什么情况需要采用设备去精准测算,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碳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赵禹程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如不考虑钢材市场供需对实际产量的影响,仅从行业控碳能力出发,减排效益将于2027年前后逐步显现,预计年减碳量有望达千万吨。

赵禹程表示,若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会面临行业减排压力增加、年度履约限制、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激励钢铁企业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迭代与创新,企业可探索能耗更低的生产工艺、使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且减少碳排放。另外,钢企与上、下游企业可以合力研发绿色生产工艺,打造绿色低碳产品,在公认的绿色协议或框架下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销售,共同构建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圈。

21家水泥上市公司披露率为57.14%

水泥行业正面临着绿色化转型的艰难挑战。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范永斌表示,水泥行业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的13%,行业减排对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梳理后发现,21家水泥上市公司披露率为57.14%。目前,有四家水泥企业进入ESG强制披露名单,分别为海螺水泥(600586.SH)、华新水泥(600801.SH)、金隅集团(601992.SH)和天山股份(000877.SZ)。截至目前,四家企业也都已100%披露2023年ESG报告。

虽然水泥行业尚未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但四家水泥企业亦有下属子公司/生产基地进入地方试点碳市场,完成了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履约清缴。

北京柠檬树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友绿CEO黄俊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熟料煅烧环节的碳排放占水泥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的 95%以上,这个环节的碳排放核算和计量主要靠计量器具的安装、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只要抓住这个环节的碳排放计量的可靠性,水泥碳排放的数据质量就能得到保障。

细观四家企业的减碳水平,其2023年碳排总量同比均下降,减碳成果初步显现。除金隅集团范围2同比略增0.58%以外,其余总量、范围1、范围2指标均同比下降。

碳排总量均同比下降,是否意味着水泥行业已经提前实现了碳达峰?黄俊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水泥行业是否碳达峰,取决于消费和供给两端。从消费看,水泥应用领域几乎涉及20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房地产(40-45%)和基础设施建设(35-40%)是水泥消费的最重要领域。

“房地产投资与水泥消费呈正相关关系,其对水泥消费的影响更加直接,甚至成为部分地区影响水泥消费需求的主导因素。而最近两年来,我国的基建行业增速放缓,对水泥的需求大幅下降,由消费水泥产生的碳排放也会下降。如果需求持续减量,可以认为水泥行业已经达峰。”黄俊鹏对记者坦言。

另一方面,黄俊鹏表示,从供给侧看,水泥的生产工艺短期内难以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我国水泥行业生产线近 100%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装备,在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上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短期内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减量化是水泥行业减碳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技术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梳理后发现,上述四家水泥企业普遍将替代燃料、清洁能源发电和CCUS技术作为减碳手段。金隅集团披露了子公司冀东水泥的替代燃料使用情况,2023 年使用替代原料909.41 万吨,原料替代率达 8.21%,使用替代燃料 283.74 万吨,燃料替代率达 8.08%。

华新水泥在报告中提及,2023 年,公司将垃圾预处理可燃物、生物质燃料、工业固废等作为水泥窑替代燃料,全年累计使用 437 万吨,熟料替代燃料热替代率(TSR)达 20%,节约标煤约1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30万吨。

黄俊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替代燃料是更优先、更具成本效益的减排手段,据研究测算,到2060年可推动行业约9.2%的碳减排。

他同时表示,我国水泥行业燃料以煤炭为主,生产过程约有35%的碳排放来自燃料燃烧。燃料替代既可以减少煤炭资源的消耗,为碳减排作出贡献,也可为固废、生物质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新途径,使用低碳燃料替代化石燃料是水泥碳减排的重要技术路径。

“现阶段我国替代燃料普遍为粗加工,呈现高水分、低热值、成分不稳定的特点,无法实现规模化、大掺量、高值化利用,全行业燃料平均替代率不足 2%,仅个别头部企业生产线的燃料替代率达到 40%以上,而在欧盟等国替代率普遍已达到了39%以上,荷兰甚至达到了85%。水泥行业替代燃料的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黄俊鹏对记者表示。

30家铝业上市公司披露率为36.67%

铝工业有望于2025年提前实现碳达峰。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了《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要求电解铝行业分两阶段完成节能降碳目标,同时,还部署了优化产业布局和产能调控、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实施非化石能源替代、推动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五方面的重点任务。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表示,2023年全国电解铝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已达到24.4%,绿电铝年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随着再生铝与原铝、铝加工融合发展,预计2025年,再生铝在变形铝合金领域用量将超过50%,铝加工产品和制品的碳足迹也将大幅降低,中国铝工业有望于2025年提前实现碳达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梳理后发现,30家铝业上市公司披露率为36.67%。有两家电解铝企业进入ESG强制披露名单,分别为中国铝业和中铝国际(中铝国际为中国铝业的工程技术经营单元,是中铝集团控股子公司)。截至目前,两家企业也都已披露2023年ESG报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铝冶炼包含了氧化铝、电解铝和再生铝等不同类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其中电解铝碳排放量最大。在优化用能结构方面,中国铝业在报告中表示,公司正提升绿电的使用比例,在电解铝的生产环节制定了使用45%绿电的年度目标、将绿电占比指标纳入各生产企业的绩效考核等,并在技术和设施方面进行了配套优化。报告期内,公司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绿电(包括风电、光伏新能源、水电)占比达到45.2%。

安永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张彬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铝业2023年整体碳排放约为5.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电解铝约为4.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铝业超80%的碳排放来源于电解铝。

张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就电解铝企业的碳排放范围1和范围2来看,一些公司自备电厂,烧煤发电产生的范围1碳排放量实际较大。除此之外,生产电解铝和氧化铝的工艺过程中也有比较大的碳排放,比如阳极消耗产生直接二氧化碳排放、碳酸钙和纯碱的使用等。

张彬进一步表示,对于大部分的电解铝企业而言,针对范围1的减碳,主要路径就是优化工艺链条,尽可能减少每一个环节的能耗和化学反应中的碳排放,“难度和挑战其实很大。”

相比钢铁、水泥行业,电解铝行业是最早发布碳核算、核查指南的行业。根据生态环境部“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电解铝的碳排放量约80%~90%来自电耗,其测算形式相对更容易,碳排放数据容易搜集,因此有望成为第二个被纳入碳市场的行业。

虽然电解铝尚未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但中国铝业已有发电行业子公司在全国碳市场履约。中国铝业在报告中表示,2023 年,公司所有发电企业全部完成配额清缴履约,实现100%履约。随着中国及公司其他生产运营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及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企业将面对更加严格的碳排放监管政策持续紧缩,或增加公司经营成本。

张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今年国内的绿证体系有了以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对于企业来说,开展温室气体核算或盘查时有相应的计算方法。例如参照国际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开展碳排查,计算基于市场和基于地理位置的碳排放,那么基于市场的碳排放可以通过购买绿证的方式进行抵消。

“企业若申请国内的绿证,同时还参与了国际绿证的准入,那么一些国际机构对于中国的绿证认可度相对不高,确实是存在重复计算可能。”张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今年开始,中国的绿证体系正在尽可能地规避这类问题,重复计算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冀东水泥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